由于現代人生活、工作節奏快,各種壓力及負荷強度過大,飲食作息不規律或失于節制,最易勞倦傷脾,或思慮傷脾。脾虛濕盛、脾胃虛弱,脾肺氣虛是當下人們的最常見、最多發的證候,更是各種病症的主要證候之一。那麼對于這些情況,有沒有一種最适合的方劑呢?有!那就是補脾除濕良方——參苓白術散!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這個方劑。
參苓白術散的來源:參苓白術散是中醫傳統補脾名方。該方出自于宋代太醫局屬藥局編撰的《太醫局方》,後改稱《和劑局方》,南宋時藥局改稱太平惠民局,《和劑局方》也改稱《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後多簡稱《局方》。全方由:人參、茯苓、炒白術、陳皮、炙甘草、山藥、炒白扁豆、蓮子肉、砂仁、炒薏苡仁、桔梗共十一味藥組成,共研細末,用大棗煎湯或米湯服下。方歌:參苓白術扁豆陳,山藥甘蓮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棗湯煎服益脾神。
參苓白術散的功能主治:方中人參、茯苓、白術為君;山藥、白扁豆、薏苡仁、蓮子肉為臣;陳皮、砂仁為佐;桔梗、炙甘草為使。人參大補脾肺之氣,白術健脾燥濕,茯苓健脾益氣、利水滲濕;三藥共奏健脾益氣之效;山藥補脾養胃、平補氣陰,薏苡仁滲濕健脾,白扁豆益氣健脾化濕,蓮子肉健脾固腸;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砂仁化濕醒脾、行氣和胃;桔梗宣肺氣、通水道、能引氣引藥上行并防辛溫藥物燥傷肺陰,炙甘草補氣和中,調和諸藥。全方共達補益脾肺,除濕止瀉之功,此方最大特點是以補為消,脾胃功能強健,飲食正常,濕邪自消。常用于脾胃虛弱,肺氣不足,濕邪内盛所緻:飲食減少,體倦乏力,便溏洩瀉,胸脘痞悶,短氣心悸,舌淡或胖大邊有齒痕,苔白厚或膩,脈多濡緩。
參苓白術散臨床應用:臨床之中無論何種病症,但凡見到證屬脾胃虛弱,脾虛濕盛,脾肺氣虛,均可對證加減變化,靈活應用。開篇也說過了,脾虛濕盛、脾胃虛弱,脾肺氣虛是當下人們的最容易出現的證候,那麼在耳鼻咽喉疾病方面也不例外,除了耳部疾病如耳鳴、耳聾等證屬脾胃虛弱,中氣不足的一般選用補中益氣湯或益氣聰明湯外,其它像慢性咽喉炎(慢喉痹,慢喉喑),慢性鼻炎(鼻痓),慢性鼻窦炎(鼻淵),尤其是過敏性鼻炎(鼻鼽)更是多見。所以,參苓白術散也是臨床治療鼻、咽喉疾病的最常用方劑之一,常以此為主方加減或合方加減使用,如參苓白術散合半夏厚樸湯;參苓白術散合旋覆代赭湯;參苓白術散合蒼耳子散、參苓白術散合溫肺止流丹等。
1、慢性咽喉炎(慢喉痹,慢喉喑):生甘草易炙甘草以利咽開音(慢性咽喉炎除了以癢咳為主症的有時用炙甘草止咳外,一般均用生甘草);诃子、木蝴蝶、薄荷、牛蒡子、蟬蛻、浙貝母、川貝母、半夏、射幹、橘紅、南沙參等疏風利咽、清喉開音、祛痰散結、宣肺止咳之品酌情對症選用,如脾虛不甚以黨參代人參;脾胃虛弱、痰濁中阻、胃氣上逆的太子參易人參,另山楂、麥芽、神曲酌選以健胃,代赭石、煅瓦楞子、煅(或生)牡蛎、竹茹、枳實、厚樸、半夏、旋複花等選用以降逆和胃、行氣祛痰;氣陰兩虛的用黨參易人參,其它北沙參、麥冬、黃精、生地、熟地、玄參、石斛、烏梅等酌情選用以養陰生津;兼肝郁,白芍、郁金、香附、梅花等酌情選用以疏肝解郁;兼血瘀,川牛膝、丹參、當歸、紅花、桃仁、路路通等酌情選用以活血化瘀等等。
2、慢性鼻炎(鼻痓),慢性鼻窦炎(慢鼻淵),過敏性鼻炎(鼻鼽):證屬肺脾氣虛者多以參苓白術散為主方加減,鼻塞者酌加蒼耳子、辛夷、白芷、細辛、川芎、麻黃、桂枝、蟬蛻、桑葉、葛根、鵝不食草、荊芥、防風、石菖蒲、路路通、等疏風散邪、宣統鼻竅的藥物;鼻癢、噴嚏、涕多者酌加地龍、诃子、烏梅、澤瀉、車前子等利濕通絡、收斂固澀藥物;膿涕多者酌加半夏、陳皮、枳殼、瓜蒌、浙貝母、白芥子、僵蠶、絲瓜絡、忍冬藤等行氣燥濕、祛痰排膿藥物。參苓白術散更是兒童各型鼻炎、鼻窦炎患者證屬肺脾氣虛證的首選方劑。
參苓白術散是健脾除濕的一個傳統名方,臨床應用廣泛,最大特點是以補為消,立方旨意即是強健脾胃功能,而飲食正常,使濕邪自消。此方用藥平和無明顯不良反應,從兒童至老年人的凡見脾虛證者皆可應用。對于現代人因生活工作節奏過快,各種壓力及負荷強度過大,作息不規律,飲食失節,出現脾虛濕盛、脾胃虛弱,脾肺氣虛所緻:飲食減少,體倦乏力,便溏洩瀉,胸脘痞悶,短氣心悸,舌淡或胖大邊有齒痕,苔白厚或膩,脈濡等,确是最佳對症之良方。(注:現代成方多以黨參代人參,另不知為何今時之方裡不見了陳皮一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