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康安在曆史上是怎麼死的?來源:華西都市報李劼人說成都人動辄罵人“龜兒子”,是因為成都初築城的時候憑借了龜鼈的緣故這說的是笑話,但成都确實有過“龜城”的别稱,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福康安在曆史上是怎麼死的?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來源:華西都市報
李劼人說成都人動辄罵人“龜兒子”,是因為成都初築城的時候憑借了龜鼈的緣故。這說的是笑話,但成都确實有過“龜城”的别稱。
先秦時,龜是靈獸。傳說它“背負七星日月八方之圖,腹有五嶽四渎之象”。公元前4世紀,秦滅蜀國,派宰相張儀、郡守張若,讓他們依照首都鹹陽的建制,修築成都城垣。傳說工人修築城牆時,反複坍塌無法成型。後來出現一隻大龜,繞城行走。占蔔師向主事者進言,按照龜行痕迹建築,才成功把城牆建起。
“龜城”的共通性
作家李劼人覺得這是古人的迷信。因為古人看到成都城屢築屢壞,覺得其中必有原因,忽然又建成了,那肯定是有神助。實際上,成都土質疏劣,水系繁雜,建築不易。受地形限制,最後建成不方不圓,不規則的樣子,很像龜的形狀。
但古人認識世界的方式有限,要用象征、聯想等方式把所見所思互相關聯起來,才能讓超乎想象的事物,變成可以理喻的東西。
這樣取象比類的建築傳說在古代中國很常見,比如廣州的羊城傳說,泉州的鯉魚城故事。而背負天地萬物的靈龜,是古代城市規劃者喜愛用的意象。根據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吳慶洲的研究,中國有超過20座城市的誕生與龜有關。
吳慶洲認為,這些風水傳說并非完全是牽強附會。他發現這些“龜城”有一些共同點,比如它們都是臨水築城,龜形可減少洪水沖擊,也利于排洪排澇。模仿靈獸或動物形象,也體現出古代中國匠人效法自然,與自然共處的觀念。
成都也是一樣。整個城牆圈子依照檢江(現為南河)走勢,總體朝西北-東南方向傾斜。這個方向正好面對着成都的水口:都江堰。
對現實的考量,對自然的崇拜,兩者結合,造就了中國城市獨特的氣質。上世紀40年代初,劍橋教授李約瑟在中國考察時就發現,中國各處的建築都很難與自然分割,總是有一種秩序圖式感,飽含着方位、節令、風向以及星象方面的象征意義。
這樣的城市就像一個“生命活體”,而城牆、城壕圍合成這個生命體的骨架。
成都城牆多次修補
1924年夏,美國作家哈利·弗蘭克到達成都的時候,他已經遊曆了大半個中國,但依然覺得成都的城牆是“中國最為壯觀的城牆之一”。
寬大的海面(城牆上方的平面),“和北京的長城一樣寬,是中國最好的步道之一,整潔幹淨”。即便農民在上面晾曬各式農作物,依然有餘裕。
從城牆上鳥瞰成都,“市區跟周圍的平原地勢一樣平坦,幾乎全部掩隐在綠樹叢中。鴿子咕咕叫着在空中盤旋。”天氣晴朗的時候,向西能遠望到青藏高原的山脈。
據李劼人考證,成都城牆建成後,幾乎每十年就要修繕一次,擴建大修至少有8次,但形狀位置并沒有太大變化。
公元907年到965年五代時期,是成都繁華的巅峰。此時四川依次出現兩個獨立國:前蜀和後蜀。這個時期,成都的文學、藝術、工藝制造都盛絕一時。後蜀主孟昶在成都城牆遍植芙蓉,到了秋天,“四十裡如錦繡”的傳說曆久不衰,從此芙蓉城的名号取代龜城。
其實,成都城牆上的芙蓉早在南宋就已衰敗。明末張獻忠屠城,把成都“搞個精光”,城垣也毀得幹幹淨淨,以至于康熙三年(1664年),四川巡撫張德地看見蜀地“民人凋耗,城郭傾頹”,竟然大哭。
但康熙雍正年間,隻對成都城牆進行了臨時性的修補。由于成都雨水多,土質欠佳,修補後的城牆不堪敷用,反複出現問題。地方政府不斷上疏請求徹修,但朝廷還是一拖再拖。
李世傑的芙蓉花野心
1782年,乾隆帝的心腹大臣福康安前往四川,掃蕩“啯噜”(當時川内黑社會組織)。福康安僅用一年就交了差,臨行前送了成都一份大禮:奏請60萬兩官銀,重修成都城。
福康安是大學士傅恒的第三子,年輕有為,深受乾隆信任。如此巨資,經他奏請,乾隆很快批準。乾隆還囑咐他,成都是古城,名勝很多,讓他在進行工程時,留心古迹,“遇便覆奏”。
據史料載,此次大修動員了全川的力量,曆時兩年才完成。重修後的成都城垣全長約14公裡,高約10米,城牆頂部寬達13米多。牆基做了3層壓腳石條,再向上砌了81層大青磚。每匹磚都銘有督工以及工匠姓名。
由于城牆是古代重要的軍事防禦建築,用磚考究。成都城牆所用銘文青磚和排砌形式可以說代表着當時建築的最高工藝。
城牆每隔半裡有一堆房(庫房),東西南北城門的觀樓為兩層的八角樓,高達16米,面闊五楹(5根門柱)極宏麗。城門外還有甕城,甕城上有精緻的炮樓。
當時四川總督李世傑還有野心,想時隔800多年後,再現芙蓉傾城美景,在城牆上重種芙蓉垂柳,但沒能維持太長時間,19世紀末就已不見蹤迹。這也是成都城垣最後一次大修。(記者 何晞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