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中華文明史,既締造了世界文明史的高度,也流傳下了思即回甘的千古名言,為後人所警醒所自勵。
TOP1: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語出西漢名将陳湯給漢元帝的上書,見《 漢書——傅常鄭甘陳段傳》。全文如下:“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于一,昔有唐、虞,今有強漢。匈奴 呼韓邪單于已稱北藩,唯 郅支單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 郅支單于慘毒行于民,大惡逼于天,臣延壽、臣湯将義兵,行 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并應,天氣精明,陷陣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懸頭槀街 蠻夷邸間,以示萬裡,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具體曆史細節,這裡不談。黑體字白話翻譯如下:“應該把砍下的頭懸挂在蠻夷居住的槀街,讓他們知道,敢于侵犯強大漢帝國的人,即使再遠,我們也一定要殺掉他們。”
表面上體現的是陳湯本人的霸氣,但背後反映出的卻是當時大漢民族的一種氣概,同時也逐漸引深為了每個中華兒女心目中的英雄情結。中華民族自古便被稱為“勤勞勇敢”,所謂“勇敢”,最貼切的形容詞語應該便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裡面既有中華民族每一個人内心深處根深蒂固的家國情懷,也有每個人内心深處在國恨家仇面前一往無前的英雄情結。試問哪個中華男兒沒有一個武俠夢?仗劍走天涯,除暴安良,殺富濟貧,或者進而安邦定國,或許是每個少年人的夢想吧?!
每個中華男兒心中的武俠夢,或許就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TOP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語出《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似乎用不着白話翻譯了。每個人都明白的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應該是《論語》最精華的一句了。簡單易懂,卻行之艱難。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雖然儒家思想後來披上了程朱理學、三綱五常的外衣而為人們所诟病,但其實讀讀這些簡單的語句,能不感佩“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可行性嗎?站在道德高地上“存天理、滅人欲”,搞得那麼神秘?其實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就很好了麼?是不是也有點“無為”勝“有為”呢?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TOP3: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語出張載《橫渠語錄》。馮友蘭先生将其稱作“橫渠四句”。其言簡意宏,推而廣之,則無極。道盡了,天下讀書人的心聲:即其心當為天下而立,其命當為萬民而立,當繼承發揚往聖之絕學,當為萬世開創太平基業。
張載(1020-1077)字子厚,北宋大儒,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理學支脈“ 關學”創始人,徙家鳳翔府郿縣(今陝西眉縣) 橫渠鎮,學者稱橫渠先生。
這裡把“橫渠四句”列出來,絕不單指儒家家思想,而是推而廣之,說明天下讀書人皆以此為追求抱負。什麼“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什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什麼“曲線救國”,什麼“德先生賽先生”,似乎均在“橫渠四句”所涵蓋範圍。文安天下,武以定國,科技強國,可以說所有個人抱負均可囊括。
橫渠四句
TOP4: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語出唐代詩人元稹《離思》:“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對這句著名的詩詞,相信很多人都會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其意絕不亞于艱澀難懂的李商隐詩詞。所以翻譯起來是十分困難的。不過大意應該是,觸摸過蒼茫大海後,還有哪裡的水能算作是“水”呢?觀看過巫山的“雲”後,還有哪裡雲能夠算是“雲”呢?
這首愛情詩,千百年後,既表達着愛情本身的美好,但更演繹着對一種美好事物堅貞不屈的追求,也是極符合人性的一種含蓄卻堅貞的意境。相比之下,“人生若隻如初見”就缺一分高度,“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就缺一分回味,“何日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就缺一分悠遠……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一種深沉的意境
TOP5:此心光明,亦複何言?這句話是王陽明先生臨終所言。古代中國青史留名者數不勝數,都留下很多經久傳誦肺腑之言。但唯獨此言,更能表達一個公忠體國、鞠躬盡瘁之豪傑之士之氣概。
話說,已經立有“三不朽”之功勳的王陽明,在廣西剿匪後,多年的奔波使得身體已經嚴重透支,再也無法支撐下去了。便向嘉靖皇帝請辭,希望能夠入土為安。當乘船走到章江河畔一個叫青龍鋪的地方時,面對弟子周積問:“老師有何遺言?”王陽明用他人生中最後的一點力氣向笑了一下,說:“此心光明,亦複何言?”
我們這裡,不讨論陽明先生及其“心學”。
這句話之所以具有千古影響力,是因為說盡了王陽明先生前後芸芸曆史人物的心迹。“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千百年來多少感人話語跌宕着中國人的内心?
但若問,那句話最能代表一個人臨終之際的光明内心,而不需要戰戰兢兢地等待蓋棺論定,那麼首推“此心光明,亦複何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