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李白仙氣飄飄,浪漫灑脫,但其實詩仙心中一直有一個當官的夢。這倒不一定是為了名和利,而是和衆多讀書人一樣,有一個匡扶社稷的抱負。經過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等人的多次舉薦後,公元742年,42歲的李白終于收到了唐玄宗的诏書,請他入京。這時候李白的心情,大概可以用孟郊的“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來形容。
詩仙一高興自然要寫詩慶祝,于是那篇狂出新高度的《南陵别兒童入京》便問世了。這首七言古詩,李白的寫得洋洋灑灑、豪情萬丈,從家裡寫到家外,實力打臉曾經看不起自己的人。最後那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更是成為了流傳千古的名句。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在寫完“仰天大笑出門去”這樣的豪氣之語後,李白還寫了一首可愛到爆的五言絕句,詩的名字叫《答友人贈烏紗帽》。這是一首20字的小詩,全詩是句句矯情,讀完令人捧腹。讓我們來品一品:
《答友人贈烏紗帽》
唐.李白
領得烏紗帽,全勝白接蓠。
山人不照鏡,稚子道相宜。
後世有人認為這不是李白的作品,他們的理由是這首詩從遣詞用句來看,略顯幼稚,毫無名家之風。這個理由顯然有些牽強,畢竟李白連打油詩都寫過,而一時得意之下寫出口語化的詩作也不是不可能。雖然對此詩不少人存疑,但在《全唐詩》中,這首詩确實是歸在了李白卷下的。詩的題目中有“答友人”3個字,可見這是一篇贈文。
詩的一、二句,寫自己接到诏書後朋友贈了頂烏紗帽,這帽子比日常的白帽好看多了。在這一句中“烏紗帽”指的并不是自己當了官。 烏紗帽起源于東晉,最開始是百姓也可以戴的,直到隋唐時才成為官服的一部分,但是民間也有人在戴,隻是因為比較貴,所以戴的都是有錢人家。直到明朝以後,烏紗帽才成為官員的代名詞,百姓便不能再戴了。所以在這裡朋友贈帽其實是表示祝賀,希望他能穿得體面一些,而李白此時也還沒有當官。
在這前兩句中,詩仙以大白話開篇,直言還是烏紗帽确實是比自己平日戴的普通帽子好。雖然看似是在講帽子,其實心中的得意早就溢于言表了。而後兩句詩仙則矯情了起來,戴上帽子後他連鏡子都不用照,就知道帽子很配自己,原因是小兒子說好。比起直接自誇,用孩子的話一語道出自然要高明得多。所以,别看是信手拈來之作,其實還是頗有些講究的。
将這首詩與《南陵别兒童入京》一起比較,我們看到了李白的狂,也讀到了他的可愛之處 。這個時候的詩仙就像一個頑童一樣,滿心歡喜。可惜在入京後的第3年,他就因平時行事過于狂傲,招人嫉恨,也令唐玄宗不喜,被賜放還了。于是在他後來的詩中,就很少能讀到這樣發出内心的狂和喜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