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星光協奏曲葉小綱

星光協奏曲葉小綱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9 10:05:27

葉小綱《大地之歌》

Ⅲ. 效古秋夜長


星光協奏曲葉小綱(跨越時空的對話)1

DG 發行的《大地之歌》CD

英國科幻評論家保羅•金凱(曾任阿瑟•克拉克獎評委會主席)說:“時間看不見,也摸不到,卻塑造我們,驅趕世界。”

歲月似夢,時間無終,空間無際。奧地利作曲家馬勒不會想到,一百多年後有位中國作曲家對他《大地之歌》中表述的迷離與怅然做出回應。《大地之歌》演出時,我看李白、錢起和王維等人的詩打映在字幕上,除了感悟詩人才華橫溢,并未覺得時間久遠,時間似乎沒有發生。漢語魅力無垠,時間編織在宇宙結構中。

星光協奏曲葉小綱(跨越時空的對話)2

餘隆與張立萍排練

2005年,餘隆率領中國愛樂樂團出訪歐美,需要一個中國交響樂表達。自從他1998年在柏林指揮德國廣播交響樂團演出馬勒《大地之歌》以來,在世界各地已指揮了該曲不下十幾次,對馬勒暮年的心境有體會。馬勒為中國唐代詩歌譜曲,是因為其内容。作曲家是否介意詩歌原産何方不得而知,但他譜寫的詩是從法語版《神秘之笛》轉譯到德語的。

星光協奏曲葉小綱(跨越時空的對話)3

上海交響樂團

餘隆請我寫一首中國版《大地之歌》,用李白與王維等人的原詩。這是博世界音樂界眼球之創意,對中國作曲界卻是個挑戰。餘隆堅持認為我是最佳人選(本來就是哈),他在藝術上有準确判斷力,幾無失手,也很強勢。我沒有猶豫,畢竟挑戰極為誘人。結果無非是幾種: 失敗了挨罵:“不自量力”;成功得瑟一下,獲幾句“中國現代音樂崛起”之類的評論——最壞的結果也就是平庸:不好也不壞,獲幾句“進行了努力探索”評語了事。

星光協奏曲葉小綱(跨越時空的對話)4

紐約林肯中心演出《大地之歌》後

我在上海讀中學,在郊區造紙廠讀技校,在北京讀大學,是“反動學術權威”的後代,是連共青團都入不上的邊緣人,黃花魚能溜邊走就不錯了。我沒有太大的志向,用同學們的話說,臉都不像——能搞音樂已燒高香了。面對天籁無垠之世界,人生其實沒有标準答案。想在現實環境裡取得成功,努力還是必要的。我在工廠裡當了六年鉗工,那時再不奮鬥,一生就會束縛在黃浦江畔一爿廠房裡。中央音樂學院五年半本科,留校工作四年後,我去美國留學——留美是被出國潮裹挾的——那時中央音樂學院畢業生,見面第一句話常問:“什麼時候走?” 不出國,好像多丢人似的。但是,該拼時是否應該拼一下呢?

星光協奏曲葉小綱(跨越時空的對話)5

赴美留學前夕

一切歸結于時代。《大地之歌》今天被Deutsche Grammophon發行CD,我十幾歲時就得知DG是世界第一古典音樂品牌,過了五十年,自己居然也有作品進了DG。古典樂迷都知道,當代作曲家進DG極為困難,希望這隻是開始。人總是得隴望蜀,無休止欲望吞噬清樸之初心。

星光協奏曲葉小綱(跨越時空的對話)6

在錄音監聽室

餘隆的馬勒《大地之歌》給了我新啟發,他的演繹與歐美指揮家不同,我聽到一位指揮家的倔強。餘版馬勒聽上去很亢進,内心糾結的馬勒消失了,作曲家懷着粲然微笑,天神般翺翔于蒼穹。樂隊動态之大,體現餘隆的偏愛。他的音樂演繹充滿個人特征,馬勒不再像歐美指揮手下那樣背影獨孤邁不進天堂之門,而是心中充滿歡欣,酒醒天涯,塵世妙不可言。

星光協奏曲葉小綱(跨越時空的對話)7

男高音Braian Jagde

餘版《大地之歌》中,馬勒在音樂裡自行顧盼與微笑,随性自由。菩提梢邊的暮景霭霭,星星在夜空中移動,樂音似落葉,若雪花,在蒼穹中飄舞,洋洋灑灑散落于天堂庭院,瀕死者個個臉上蘊含永生。

星光協奏曲葉小綱(跨越時空的對話)8

《大地之歌》錄音

我見到英國《金融時報》對這張CD 的評論,說上海交響樂團的馬勒Let-down, 或 sounds hard-pressed。其實我聽夠了Andre Previn的溫吞水、Georg Solti的過速、Christian Thielemann的作勢與Karajan的威嚴——尤其他的 Debussy 或 Cesar Frank,簡直讓人懷疑這還是不是法國作品;中國音樂家的演繹被西方樂評人百分之百誇耀,就一定好了麼?有時Everyting is politics。說好别當補藥吃,說差思索幾分鐘。郎朗常被評論家批評的一無是處,難道就不郎朗了?

星光協奏曲葉小綱(跨越時空的對話)9

餘隆排練《大地之歌》

關于我的《大地之歌》,評論家還算客氣,說 “Ye's music is atmospheric,grandly romantic and enticingly Chinese in its sensitivity”(葉小綱的作品令人激動,誇張浪漫,迷人并充滿引人入勝的中國味)。當然,這是西方最重要報刊的評論,可以把它放到我CV上去了。其實我較高興的評語是馬勒的孫女Marina Mahler與我在格萊美節目的談話中,她對主持人說,她很喜歡Ye對馬勒作品的回應,“Ye's music is very powerful”,這是聽懂了我的音樂。

星光協奏曲葉小綱(跨越時空的對話)10

張立萍

馬勒《大地之歌》中,我較喜歡第一和第四兩個樂章。德語不是我的native language, 無法對Michlelle DeYoung 在錄音中的發音妄加評論,盡管《金融時報》對這位女中音的德語有微詞。美國歌唱家不遭歐洲評論家待見是常事,其實我很喜歡美國歌唱家對古典音樂恣意不羁的演繹方式,出格恰恰是美國風格。Rennee Fleming 對歐洲來說很另類,她在Richard Strauss 歌劇Daphne中的演繹方式恰恰是“正統”歐洲最匮乏的。在奧地利我看了數次Viener Staatsoper ,昏昏欲睡,老範兒歐洲若不砥砺進取,真沒有前途。

星光協奏曲葉小綱(跨越時空的對話)11

Michlelle DeYoung 在錄音中

Michlelle DeYoung在演唱中表達了一種施舍寬慰的心态。春秋繁複,恍惚中音樂家在尋覓失落的豔姿,凝神中閃出顧盼與微笑,歌聲祥甯,眼神泛起朦胧的靈光。她的德語準确與否對亞洲聽衆也許不重要,但批評還是需要重視的。中國有兩位歌唱家的德語發音讓我印象深刻,一位是女高音饒岚,另一位是女中音梁甯,她在北京現代音樂節上演出Arnold Schoenberg的Pierrot lunaire,一口标準聲樂範兒的德語令演出大為增色。

星光協奏曲葉小綱(跨越時空的對話)12

錄音

星光協奏曲葉小綱(跨越時空的對話)13

沈洋在錄音

餘隆的音樂把控極為準确,開始意念闌珊,哀莫大于心死到人生閱世的最後發飙,音樂演繹撩人心魄。我自己都有點吃驚,十五年前的自己竟有如此山遠水近而抑不住的澎湃與不甘,對塵世既陌生又敵視。錄音我更喜歡沈洋在BIS那張CD中《悲欣之歌》的音色。Phil Rowlands 是英國著名的錄音師,《悲欣之歌》中沈洋的聲音錄得更凸顯,更集中。歌聲充滿疑慮與惘然,似乎在思索暗能量,暗物質,暗行星,甚至暗宇宙。

星光協奏曲葉小綱(跨越時空的對話)14

沈洋在這張CD裡唱了《悲欣之歌》

《大地之歌》雙CD發行對于中國音樂邁向世界有重要意義,餘隆的成功讓世界看到中國音樂向世界音樂文化領域進取的遒勁動力。這是一種現象級行為,中國音樂在國際上一定會取得更炫目的成果。中文版《大地之歌》是我中年時期的代表作之一,其後《臨安七部》、《草原之歌》(葉四)、《魯迅》(葉五),以及為杜甫詩而作的交響樂《少陵草堂》,今年的《英雄頌》(以上全是聲樂交響樂),都是在《大地之歌》基礎上衍進的。《少陵草堂》作于兩年前,狀态更合适;《英雄頌》盡管是為烈士及英雄人物的詩篇而作,音樂卻是從自我出發的。我期待這兩部作品盡快在北京公演。

星光協奏曲葉小綱(跨越時空的對話)15

《少陵草堂》上海演出海報

時間不停流逝,時間随速度的增加而變慢,提速意味着成效大。所以,努力還是必需的。音樂表述了時間橋梁,高揚人類精神價值、創造端麗明燦的音樂是一種幸運。聽聽我《大地之歌》的第一樂章!黎明風緊雨聲急,蒼鹭飛越森林,掠過蒼山與碧海,靈魂箭矢般射向青天。璀璨樂音裡思想猶如雄鷹翺翔在天際。

星光協奏曲葉小綱(跨越時空的對話)16

2013年在美國林肯中心的《大地之歌》廣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