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約前280-前233) 戰國後期重要的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及創始人,韓國的貴族,"喜刑名法術之學",後世稱他為韓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當時韓國很弱,常受鄰國的欺淩,他多次向韓王提出富強的計策,但未被韓王采納。韓非寫了《孤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這些作品後來集為《韓非子》一書。秦王嬴政讀了韓非的文章,極為贊賞。他對左右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大有相見恨晚之意。但是韓非到秦國之後,并沒有如秦王所言那樣,反而被投進牢獄,不久就被處死。有關他的死因,從西漢起就有不同的說法,至今學術界仍無定論。
這裡有種大部分人信服的說法,韓非之死是文人的性格所緻。這種觀點上升到了很高的理論高度,認為中國知識分子最大的毛病在于不忘政治,在文章中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字都有政治上的微言大義。搞政治時與寫文章混為一談,隻會引經據典做長篇大論或者上萬言書,對現實中的人性、利害關系與權力結構一無所知。韓非在自己的文章中宣稱按照某一标準或某種法令某人該殺某人該流放,其實隻是書生意氣,并沒有針對具體的人。但是言者無意,聽者有心,韓非這樣說難免不會被某些人理解成為采取某些行動的先兆。
而秦王作為一名政治家,他對韓非學說的傾倒,但并不能消除對韓非的不信任。他需要的是能實現他統治野心的工具,不能充當這種工具的人,不論學問多好,也沒有存在的價值。所以韓非之死,為中國封建曆史上文人從政的悲哀。第三點觀點認為,韓非的死是由于沒有遵守說客的道義。楊子《法言》中這麼認為,韓非的死是因為"說不由道"。這裡的"道",有天道、禮義、仁德等含義。韓非遊說秦王,他的指導思想是與"道"相背離的。
作為說客,韓非知道說服他人服從自己的意願是件很難辦的事情,所以,他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便不擇手段:為秦國謀劃,不惜出賣、滅亡自己的祖國。最終,他背叛了作為說客的準則,導緻了自己的人生悲劇,并為史家所不齒,司馬光評論韓非之死時說:"我聽說君子由親近自己的親人而親近别人的親人,由熱愛自己的國家而熱愛别人的國家,因此才功勳卓著,名聲美好,從而享有百福;如今韓非為秦國獻策,首先要以滅亡他的祖國來證明他的主張,犯下此類罪過,本來死有餘辜,哪裡還值得憐憫啊!"
總之,對于韓非之死,曆來争議頗大。或許,真實的曆史總是被隐藏在各種各樣被裁減過的文字裡,也許我們永遠都無法知道真相。韓非之死,也就成為千古懸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