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在《自嘲》中寫道:“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顔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大家可知道其中的“孺子牛”是什麼意思嗎?其又出自哪裡?
“孺子牛”最初是表示父母對子女的過分疼愛,郭沫若在《孺子牛的質變》中提到“酒酣或化莊生蝶,飯飽甘為孺子牛。”後來魯迅創作《自嘲》時,将“孺子牛”比喻為父母疼愛子女或那些心甘情願為人民大衆服務,無私奉獻的人。
對“孺子牛”的記載最初在《左傳·哀公六年》中, 齊景公非常疼愛庶子荼,有一次齊景公和荼在一起玩耍,作為一國之君的齊景公竟然口中銜根一根繩子,讓荼牽着走,像農民牽着老黃牛耕種一般,可是由于荼一不小心磕倒在地,繩子一用力,将齊景公的牙齒拉斷了半截。齊景公死後,陳僖子想立公子陽生為國君,鮑牧反對說:“汝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而背之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