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時代的複仇者聯盟
炎黃合兵完全是不得已的選擇。事實上這個時候,炎、黃兩家血仇已經不可化解。有兩件事,導緻了黃帝隻收編了炎帝的部分殘餘武裝,而其餘的則向其他地方遷移了。一件是炎帝的女兒精衛之死,一件是刑天斷首而猶自拒絕臣服。
炎帝至少有五個女兒,帝女桑、精衛、女僞、瑤姬,此外還有一位學道成仙的炎帝少女。這其中,尤以精衛最廣為人知。
最為著名的精衛填海是中國曆史上最美麗的傳說,但這個傳說的曆史依據,或許比我們想象的更要激動人心。
如果我們仔細考查精衛填海的故事寓意就會發現,精衛是炎帝之女,卻遊于東海,這本身就是個矛盾之處。矛盾就在于,東海之水,是炎帝的敵人,這實際上隐寓着精衛孤身與強敵作戰的曆史原貌。
很清楚的是,黃帝與炎帝三戰阪泉,最終将炎帝擒殺。而後蚩尤大兵湧至,黃帝遁入博望山,三年後,蚩尤退兵,黃帝才從山中出來。此時他承襲了黃帝的稱号,大力宣傳阪泉戰事,并着手整合炎、黃兩家的部落,這個行動,勢必遭受到仍然忠于炎帝的人的強烈反抗。
所謂精衛填海,其曆史原型不過是由炎帝的女兒女娃所領導的一場地下抵抗運動。但是這場運動最終失敗了,女娃很可能遇害。部族人懷念她,歎息她那徒勞的抗拒,但在黃帝時代,又不敢把她的事迹明明白白地講述出來。
最終,這段曆史不甘于隐沒,終于被扭曲,被異化,變形為精衛填海的美麗傳說,一直流傳到如今。故事中的精衛,以其微弱之力,對抗着那無可抵禦的強橫勢力,引發了後世人心中的無限景仰。
如果說,精衛填海的故事解讀或許還存在着歧義的話,那麼刑天斷頭的故事,則毫無掩飾地拉開了抵抗時代的大幕。
刑天是炎帝部落中一個有名望的官員,主司農耕生産,同時他又很有音樂天賦。炎帝曾命刑天作《扶犁》之樂,又作《豐年》之歌,這些音樂和歌舞成為了炎帝部落農耕時的主要娛樂方式。而當炎帝部落戰敗,炎帝被擒殺之後,刑天悲傷不已,對黃帝的暴行充滿了憤怒。
有一天,黃帝出巡,視察各地的農耕作業,并察看是否有地下抵抗活動的迹象。當他經過刑天部落時,遭到了刑天的強力阻擊。刑天有可能是直接向黃帝發動了攻擊,又或隻是言語上的抗議,總之,他的反抗激怒了黃帝,黃帝當即下令将刑天斬殺。
刑天被殺後,屍體埋在了常羊山。但這座山是座靈山,是炎帝部族的精魂之山。還記得炎帝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生的嗎?他的母親女登,就是在常羊山目睹大星天墜,從而誕下了炎帝。刑天的精魂從常羊山中獲得了靈氣,于是他再度複活了。
但複活後的刑天,卻因為被割掉了頭,隻好以兩乳為目,以肚臍為眼,手持幹戚,挺立于常羊山上,向這世界表白他決不臣服的決心與勇氣。
刑天的故事,不過是在黃帝占領了炎帝的家鄉之後,炎帝族人進行的最後抵抗,一任抵抗領袖被殺害,新的抵抗領袖又出現。由于鬥争環境的險惡,新任抵抗運動領袖隐沒了其名姓,遮住了他的面目——這在原始思維之中,就被曲解為刑天斷首而後複生。
晉代大詩人陶淵明,讀懂了精衛和刑天所蘊含的寓意,所以作詩曰:精衛銜微木,将以填滄海。刑天舞幹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慮,化去不複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後人解讀陶淵明的詩句,認為最後兩句“徒設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表達的是詩人對現實無可奈何的歎息。但實際上,這兩句詩并非是單純地借古詠志,而是陶淵明對古史的感慨。
陶淵明的歎息是說,雖然有女娃、刑天等人的頑強抵抗,但最終大勢所趨,黃帝仍以他鐵的手腕,完成了對兩個部落的整合工作,将炎帝部族的最後反抗,徹底扼殺。
于是,黃帝從新整合的炎黃部落中,又獲得了新的武裝力量。而女娃、刑天的地下抵抗運動,卻隻能是化為傳說,無證可考。
是到了和蚩尤展開決戰的時候了,這一次,黃帝成竹在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