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二虎
一、後妃制度從夏商開始
寫了一篇天子洞房的拙文,就有朋友問我一些有關皇帝後宮制度方面的事,今根據我掌握的資料,就簡略地談一談。
中國曆史從夏商以來,就開始了後妃制度,曆朝曆代略有不同,大體不離周制。
漢代班固就說:“天子之配謂之後,後者君也。天子之配至尊,故謂後也。”
夏殷之前,天子的配偶統稱之曰妃,如黃帝四妃,正嫡叫元妃(元,一或始也,也就是第一個),其餘稱之為次妃。
周天子開始立後,正嫡稱之為王後,在宮闱中仿如天子。然後三夫人如同三公、九嫔如同九卿,二十七世婦如同大夫,八十一禦妻如同士。後與三夫人制定婦禮;九嫔負責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世婦主管禮祭,禦妻負責侍奉天子的宴寢,這夏商到周是中國後妃的創立階段。
有關“妃”字,古發音是“配”,指的是配偶。而“後”最早是指君主,後來演變成天子嫡妻的稱呼。
中國的後妃制度其實就是借助禮教來管理供皇帝享受的女人們,因為“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二、秦始皇開始才有了皇後的稱呼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自稱皇帝,正嫡便叫皇後。
劉邦建立漢王朝,除了皇後,總領後宮,母儀天下,嫔妃有了相應的級别與名号,比如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與少使等。
漢武帝時又增加了婕妤、容華等,到了漢元帝時也增加了一些名目,諸如五官;順常、保林等,逐步分為十四個等級。初步而言,秦漢是形成走向完善的時期,後妃的建制與等級都得到明确規定。
到了晉代,皇後之下有三夫人:貴嫔、夫人、貴人;九嫔: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其下還有美人、才人等名目,形成了一規較為完善的體系。
南北朝時期後妃制度比較零亂,名目各有不同,到了隋代依據周制,後宮完善了女官制度,管理宮中宮女雜役,也就是六尚(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工)、六司(司令、司樂、司飾、司毉、司筵、司制)、六典(典琮、典贊、典栉、典器、典執、典會)。
三、唐宋的嫔妃制度
到了盛唐王朝,設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四夫人(唐玄宗又改為三夫人:惠妃、麗妃、華妃);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為九嫔;婕妤九人、美人九人、才人九人為二十七世婦;寶林二十七人、禦女二十七人、采女二十七人合為八十一禦妻。魏晉到隋唐,是定型與發展階段。
北宋立國,嫔禦制作不是太規範,初入宮的女子有侍禦、紅霞帔、郡君、夫人,再晉封便是才人、美人、婕妤。從婕妤再進便是昭儀、昭容、修媛、修儀、嫔儀、貴儀。最高一級嫔妃便是貴妃、賢妃、德妃、淑妃、宸妃。
契丹人建立的大遼王朝,皇後之下有元妃、德妃、文妃、惠妃,各妃之間也沒有嚴格的等級差别。
女真人建立的大金王朝,效仿漢制,貴妃、賢妃、德妃等諸妃正一品,比漢三夫人;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正二品,比漢九嫔;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比漢二十七世婦;寶林二十七人正六品,禦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比漢八十一禦妻;還有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等後宮内官。
四、不一樣的清朝
明代的妃子名号有賢妃、敬妃,甯妃等多種,是對後妃制度的鞏固階段。
到了滿清,皇後稱福晉,據說是“可敦”二字的轉音,也是皇後的意思。然後是皇貴妃、貴妃、妃、嫔、貴人、常在、答應,分居東西十二宮。東六宮為景仁、承乾、鐘粹、延禧、永和、景陽;西六宮為永壽、翊坤、儲秀、啟祥、長春、鹹福。
清王朝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是後妃制度走向消亡的階段。
可以說,後妃制度是整個封建社會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女性依附于男權社會的被壓迫、被奴仆的制度,是君主時代的特殊産物。
【作者簡介】陳二虎,筆名紅葉,蒙古族中的契丹人。翁牛特旗作家協會副秘書長。
推薦:
《紅樓夢》裡的賈寶玉是一半護花,一半摧花?
曆史丨秦始皇不立皇後之謎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