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寒柏隴卧子】注:如需轉載,請事先告知,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原創文章,全網删帖保護;如遇侵權,必将追究責任。
唐太宗貞觀十五年,武則天14歲,因卓有姿色被選入宮,立為才人。到貞觀二十三年太宗駕崩前,武則天侍奉太宗已長達十年之久,她已經由一個不谙世事的妙齡少女長成了一個頗富魅力的年輕女人,但武則天的才人地位卻一直未見升遷。
侍奉唐太宗到貞觀二十三年,武則天仍未和太宗生下一男半女,因此在太宗歸天後,按唐宮慣例,武則天和太宗後宮其它無子女的嫔妃一起被送入感業寺剃度落發,當了尼姑。
武則天在感業寺大約當了3年尼姑,後來因當時的王皇後與唐高宗寵愛的蕭淑妃争風吃醋,引得高宗厭煩,于是高宗便以為太宗“忌日行香”為名,到感業寺與在為太宗做才人時就常常眉來眼去、互相暗送秋波的武則天重叙舊好。
王皇後聽聞後,欲以武則天來離間高宗與蕭淑妃,便“陰令”暗示武則天開始“蓄發”,并在不久之後将其接回宮中。至此,武則天就結束了她的尼姑生涯而重返皇宮。
△大唐武周皇帝劇照
為什麼曆史上将唐高宗與武則天合稱為“二聖”?
從梵燈黃卷的尼姑庵重新回到錦衣玉食的後宮,武則天用扼殺自己女兒的殘忍計謀奪得了皇後寶座,她的權力欲望也随之膨脹起來。
唐高宗體弱多病,倦于國事,也很希望有人能幫助自己執掌朝政,而自己的皇後總比外姓大臣要可靠一些,所以高宗也就很放心的把朝權交給了武則天。久而久之,便出現了“政歸中宮”的局面。
顯慶四年(公元659年)8月,武則天借高宗之手,将勁敵國舅長孫無忌和顧命大臣褚遂良等人逐出朝庭。次年,高宗的病情加重,整日耳鳴頭暈,視力也大大下降,将大小政事全交由武則天處理。
△武則天劇照
聰明靈慧又工于心計的武則天把朝政處理的井井有條,大臣們都頗為滿意,以至漸漸形成了武則天獨攬朝政的局面,就連自甘寂寞的高宗皇帝也感到了幾分冷落。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12月,高宗終于對武則天的專權産生了不滿,密诏宰相上官儀讓其草拟廢後诏,準備下決心廢了武則天的皇後之位。
但此時的武則天已非一個簡單的後宮娘娘了,她早已經變為一個相當成熟的政治家,并且有許多甘心情願為她效力的親信遍布高宗左右。當密诏墨迹還未幹,武則天就得到了消息,她很快趕到高宗住處,軟硬兼施的逼使高宗廢掉密诏。
性格軟弱的高宗此時猶豫了,他也許覺得真的也找不出比武則天更合适的人來替自己分憂了,以至用讨好的口氣推托道:“我初無此心,皆上官儀教我。”最後甚至不得不将宰相上官儀滿門抄斬,來表示對武則天的信任。
自此以後,武則天便與唐高宗同時公開上朝主政。《資治通鑒》裡對其有一段詳盡的記載:
“上每視事,則天垂簾于後,政無大小,皆于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除殺生,決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
△武則天與唐高宗劇照
那麼,應該如何看待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愛情?
武則天14歲時,因天生麗質被選入宮,作為唐太宗的才人,侍奉李世民十來年;28歲時又二次入宮,先後作為唐高宗的昭儀和皇後,同高宗李治一起生活了30多年。對這種先為父妃、後為子後的婚姻關系究竟應如何看待,就成了很多人比較感興趣的一個話題。
武則天初選入宮,唐太宗對其是十分喜愛的,親賜予“武媚娘”的美号,但後來不知為什麼一直沒有得到太宗的寵幸。
十多個春秋過去了,不少妃嫔都有所晉升,而武則天仍然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才人。我想,也許是因為兩人年齡差異太大的關系吧?可以說,他們之間是沒有什麼真實感情的。
△武媚娘劇照
但對唐高宗李治來說就不一樣了,武則天第一次入宮時雖然是唐太宗的武才人,卻真正是皇太子的心上人。
貞觀末年,唐太宗的身體越來越壞,武則天與其他嫔妃輪番侍奉,日子長了,便同經常前來看望太宗的皇太子李治認識并漸漸混熟了。
按照封建倫理道德,他們之間絕不能有什麼越軌行為,但當時男女之間的禁忌比較松馳,李治被武媚娘的美麗吸引住了,而武則天在經過多年冷落之後,也對這位英姿煥發的年紀太子一見鐘情,兩人之間的愛情就這樣萌動發展起來了。
縱觀他們相處的幾十年間,@寒柏隴卧子 認為他倆可以說是情投意合、心心相印,這一點從以下事實中就可以看出來:
1.永徽元年(公元650年)5月26日,高宗為太宗舉行周年祭禮後到感業寺敬香,見到了分别一年之久的武則天,兩人相見難分難舍。
此後,高宗便常到感業寺與武則天幽會,如果因故長時間沒去,武則天就相思不已,她曾給高宗寫下過這樣的詩句: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2.當武則天告别了生活三年之久的感業寺二次進宮後,即被封為“昭儀”,這在妃嫔中屬于正二品,是比較高的等級。後來高宗又不顧褚遂良等一些朝廷重臣的反對,毅然廢掉王皇後而立武則天為皇後。
這其中固然不能否認武則天個人所作的努力,但如果高宗不愛她,或者說愛得不那麼深,那麼,武則天就是有再大的本事,也是不可能登上皇後寶座的。
3.顯慶五年,唐高宗得了重病,嚴重時“風眩頭重,目不能視”,需要有人幫助處理朝政大事。當時的太子李弘年僅8歲,不能理政;宰相許敬宗等人雖然精于朝政,但若完全依靠他們就有大權旁落的可能。
于是高宗就毅然決然的讓武則天幫助他處理朝政,這說明了高宗對武則天的高度信任;而武則天也竭盡全力施展才能幫夫君理政,這說明武則天對高宗的忠貞。
所以說,唐高宗與武則天既是生活上的情侶及夫妻,又是政治上的夥伴,堪為封建王朝帝後愛情忠貞的典範。
武則天是什麼時候與唐高宗合葬于乾陵的?
唐高宗李治比武則天小4歲,但他卻先于武則天22年離開了人世,于弘道元年(公元638年)病死在洛陽貞觀殿,時年56歲。
唐高宗病亡,一來是由于他常常多病,二來是因為他好色而至身體極度虛弱,最終頭痛不能視物,重病醫治無效而亡。
高宗病逝之後,27歲的太子李顯即位,号為“中宗”,尊母親為“則天皇太後”。但實際上還是武則天在掌權。
武則天親自料理唐高宗的後事,安排人加緊營造陵寝。當陵墓地宮修造竣工及地面建築主要工程基本就緒之後,在光宅元年(公元684年)8月将高宗靈柩從洛陽運至陝西,埋葬在乾陵。
武則天一生整整活了82歲,長期以來,她保持着一種良好的心态,顯得英氣勃發。這個年齡不僅在古代,就是在現今也是個高壽之人。
武則天到了晚年,決定放棄皇位,複周為唐。當她失去了至高無上的權力,被幽居上陽宮實際上處于軟禁中了了後,她一下子驟然變老了。這個時候,武則天心境極壞,已是風燭殘年的身體徹底垮了下來。
在武則天染病之時,他人皆不能觐見,而她的兩位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卻侍奉于側。朝庭上下對此事衆說紛纭,丞相張柬之率人闖進迎仙宮長生殿殺掉了張易之和張昌宗倆兄弟。這件事對武則天也是個沉重的打擊,她的身體更是一天不如一天。
神龍元年11月2日(公元705年12月11日),虛齡82歲的武則天凄涼的死于上陽宮的仙居殿,一代傳奇女皇便如此走完了她的一生。
當初修築乾陵時,武則天便意死後與高宗合葬梁山。但當她去世之後,對于武則天能否與高宗廣合葬乾陵,朝廷裡卻發生了一場激烈的争論。
當時,給事中嚴善思曾上疏,言道:
“乾陵玄宮以石為門,鐵固其縫,今啟其門,必須镌鑿。神明之道,體尚幽玄,動衆加功,恐多驚黩。況合葬非古,漢時諸陵,皇後多不合葬,魏晉以降,始有合者。望于乾陵之傍,更擇吉地為陵,若神道有知,幽途自當通會;若其無知,合之何益!”--《資治通鑒》卷280記載
因好多大臣反對,武則天差點就沒能葬入乾陵;但唐中宗沒有采納反對派的意見,堅持要将母帝與父皇合葬乾陵。
唐中宗神龍二年(公元709年),武則天的靈柩從洛陽被運到奉天縣(今陝西乾縣)與唐高宗合葬于乾陵地宮。
縱觀武則天一生的政治生涯,充滿着跌宕起伏的傳奇色彩。她用她自己的聰明才智和雄才大略,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清除前進的障礙,一步一步的走向皇帝寶座,實際上執掌國家大權達半個世紀之久。事實求是的說,武則天有着超乎常人的魄力、精力、心力和體力。
△陝西乾縣梁山乾陵
最後,武則天與唐高宗的哀冊是誰撰寫的?裡面是什麼内容呢?
按照唐朝的葬儀,皇帝在下葬時都必須給墓道内放置記述皇帝生平及其業績的哀冊。乾陵地宮内埋葬着唐高宗和武則天兩個皇帝,那麼他們的哀冊究竟是誰撰寫的?如今乾陵地宮仍未發掘,哀冊的内容在史料中是否有記載呢?
首先,據《全唐文》卷96《高宗天皇大帝哀冊文》記載,唐高宗的哀冊是武則天親自撰寫的,被放置在唐高宗的梓棺之前方。
在哀冊文中,大緻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内容。武則天首先用贊美的語言叙述了唐高宗的聖德和功績,例如:
“月瑤誕慶,雲邱降祥;仙源漢遠,聖諸天長。繞樞飛電,麗室騰光;鳥庭開象,龍德含章。六藝生知,四聰神授;晦迹登序,韬光齒胄……”等等。
接着,武則天用沉痛的語調叙述了高宗病逝後的政局和她自己的悲痛心情,曰:
“集大務于殘喘,積衆憂于未已。所以割深哀而克勵,力迷衿而自強”,“訴吳穹而雨泗,擗厚載而崩心,泣人靈而灑悲霰,晦宇宙而起愁陰。”
最後,以感歎的口氣叙述靈駕西返和自己不能送葬的原因,道:
“想軒駕之攀龍,思嵞山之戀鳳,矧承眷于先房,誓牽毀而哀送。豈謂備切至綦,事達深倥,仍徇公而抑己,遂奪情以從衆。”
這部哀冊全文凄滄悲切,表達了武則天對唐高宗的高度評價和深切懷念之情。
△武則天書法作品
武則天的哀冊名為《則天大聖皇後哀冊文》,是當時的國子司業崔融所撰寫。上面明确稱呼武則天為“大行則天大聖皇後”,全文僅827個字。
哀冊内容先記述了武則天駕崩之日和遷柩附陵的時間與隆重的葬禮情景,接着以極其精辟的文詞贊揚了武則天的聖德和功績,如:
“天生後稷,飛鳥覆翼。天護武王,躍魚隕航,施于成康,武子有光。豐沛之疆,河汾之陽。異氣發祥,聖後其昌。穆穆皇皇,作合于唐。到哉坤德,沉潛剛克。寄霜月偃,惠心泉塞,頻藻必恭,纮綖是則。訓自閨阃,風行邦國。九廟肅祗,六宮允厘。中外合睦,遐迩清夷,家道以正,五化之甚……”
最後,以極其哀惋之情,抒發了人們對武則天的痛悼和懷念,言:
“感大漸久将逝兮,遺惠言而不回;付聖子其得所兮,顧黎元日念哉;頒寵錫以留訣兮,節禮數以送哀;邈終天而一往兮,複何時而下來?”
另外,這個哀冊是崔融的“絕筆”,盡管為崔融所撰,但這是對武則天蓋棺定論,因此代表了唐中宗的意見。其具有很高的史學和文學價值,收錄于《全唐文》卷220,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典一覽,以飽眼福。
△武則天哀冊圖
結語感想
對武則天這位神秘莫測的傳奇女皇,從古到今的評價都是毀譽參半、褒貶并至;總而言之,曆朝曆代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對武則天的評價是各執一詞、衆說紛纭。
@寒柏隴卧子為大家簡略的總結了一下:例如,對她登基稱帝,既有“從宜稱制”、“仗義當責”的蓋棺定論,又有“牝雞司晨”、“穢亵皇居”、“陰乘陽位”、“天紀倒張”的貶斥之詞;
對她的用人,有人贊許為“知人善任”、“英傑竟為之用”,也有人說她私恩籠絡、玩弄權術;
有人認為她臨事果決,欽佩她的強悍、剛毅、勇敢,有人則以她内多男寵,痛斥她的荒淫、奢侈、乖戾;
有人說她執政期間國泰民安,順應了曆史的發展;有人則說她稱帝前後社會艱難,是曆史的逆轉。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但總的說來,在武則天去世後的近一千四百年以來,對她肯定性的評價要多于否定性評價。朋友們,你對武則天有什麼樣的曆史評價呢?#曆史冷知識#
注:文中圖片來源網絡,如侵則删。
本人專注于文化曆史、讀書心得、詩詞對聯、文玩收藏、郵票錢币及書法知識等方面。關注@寒柏隴卧子,獲取更多精彩内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