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吊爐燒餅又稱高爐燒餅,曆史悠久、風味獨特,是鄢陵縣地方特色面食之一。相傳,鄢陵吊爐燒餅源于北宋,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曆史。其制作技藝獨特,餅狀如月,色澤金黃,外焦裡嫩,鮮香酥軟,形色俱佳。它存放攜帶方便,不易變味,存放數天隻需略加烘烤即可食用,且口感依然美味,實乃地方名吃中的上品,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2016年,鄢陵吊(高)爐燒餅制作技藝被公布為許昌市市級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産。
相傳源于北宋,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曆史
“老闆,來5個燒餅!”2月22日13時30分,在位于鄢陵縣城花都大道與翠柳路交叉口向南300米附近的石磨豆腐坊飯館,雖已過飯點,但食客仍絡繹不絕。
在該飯館門口北側,鄢陵吊(高)爐燒餅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馬婷婷,一邊和面一邊說:“燒餅趕不上的時候,隻能烙烙馍,盡量讓人家吃上燒餅。”
馬婷婷今年34歲,鄢陵縣柏梁鎮馬莊人。她小時候,經常到縣城一家賣燒餅的地方買燒餅。随着時間的推移,她感覺燒餅的味道越來越不好。
後來,她出門打工,索性跟着一位叫葛新德的老人學習傳統的鄢陵吊爐燒餅制作技藝。
“根據老一輩人的說法,相傳,鄢陵吊爐燒餅源于北宋,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曆史。”馬婷婷說,北宋時的都城汴京,也就是現在的開封,飲食文化為興盛。當時的古鄢陵距開封很近,古運河途經鄢陵。鄢陵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來往的客商絡繹不絕,帶動了當地商業的發展,從而推動了地方飲食業的迅速崛起,鄢陵吊(高)爐燒餅應運而生。
馬婷婷說,老一輩人講,做燒餅最出名的是鄢陵縣城太平街人張廷軍。20世紀60年代,張廷軍應聘到鄭州中州賓館,專門為貴賓打燒餅。張廷軍做的燒餅除具有外酥裡軟、焦香爽口的傳統特色外,還将燒餅的邊沿起線,再用刀把凸線劃出城牆垛一樣的花邊,如同一件精緻的工藝品。
“燒餅是北方常見的面食類食物,中原一帶哪兒都有做的。”馬婷婷說,鄢陵吊爐燒餅的特色在于用料和堅持傳統的做法。憑借精湛的制作技藝和精緻的用料,鄢陵吊爐燒餅被人們喻為“中式漢堡”。
“隻要是來我們店裡吃飯的客人,都會嘗一嘗我做的燒餅。”馬婷婷說。
分為發面、和面、制面坯、放佐料、成形、烘烤、出爐等工序
“什麼是吊爐燒餅?意思就是将一口大鍋倒扣過來,上面糊一層厚厚的泥巴,使其保濕、保溫,下面放上炭火,待鍋烤熱後,往上鍋的上部貼燒餅烘烤。”馬婷婷先介紹了一下打燒餅需要的器具,有爐子、面盆、油碗、椒鹽碗、芝麻碗、糖稀罐、鐵鏟。
說完,馬婷婷開始和面。
“面是自己磨的面,裡面啥都沒摻加。”馬婷婷說,面是發好的。發面用的是老面發。她家磨豆腐,磨豆腐時候的豆漿,她也常用來沏渣頭和面。
她介紹,做燒餅時,先将發好的白面在案闆上使勁揉,揉到光滑不粘手的程度為止。然後,将面揪城一兩左右的面團。馬婷婷說着,開始揪面團。她飛快地将面揪下來十多塊,大小幾乎一緻。
“下一步是制面坯。”馬婷婷将面坯稍微揉了揉,然後粘上在椒鹽碗蘸了一下。然後,又蘸了一些糖稀,在面闆上的一個大盤子裡,用雙手将面團延展成小碗的碗口大小的片兒。
“現在一些地方賣的糖稀,很稠,但不是那個味兒。我孩子的爺爺,從祖上學的熬糖稀手藝,現在派上了用場。”馬婷婷說着,又在面片兒再撒上一些芝麻,然後将其搭在手背上。
這個時候,先前打開的火爐裡,溫度已經升高。不同于其他燒餅貼在爐壁上,馬婷婷将手背上的面片兒貼到爐子的頂端,也就是反扣的熱鍋上。
“粘燒餅是一項技術活兒,手要經得住炭火烘烤,鍋涼的話,粘不上去;鍋太熱的話,燒餅皮就煳了,裡面卻很生。”馬婷婷說,烘烤,也要看火候,約莫三四分鐘,看到燒餅變成醬紅色,就說明熟了,這個時候的燒餅最好吃。
停了大概三四分鐘,從爐子的下方稍微朝上望去,燒餅的顔色變得越來越焦黃。馬婷婷右手拿起一個鐵鏟,左手拿起一個帶有長柄的橢圓型鐵圈。然後,用鐵圈拖住燒餅的下面,用鐵鏟輕輕一鏟,便下來一個燒餅。如此這般,她竟然連着鏟了三個,然後上下夾住,穩穩當當地放到籃子裡。
一陣焦香,撲面而來。外觀呈圓型,帶芝麻的一面微微隆起,通體橙黃油光,拿起來咬一口,外酥裡軟,熱氣騰騰,還有一絲糖稀的甜味兒。
讓年輕一代更好地活态傳承,留住傳統味道
現在,随着旅遊業的發展,前來許昌、鄢陵旅遊的遊客越來越多,鄢陵吊爐燒餅也在不斷擴大知名度。
馬婷婷說,如今,鄢陵吊爐燒餅也有了新的吃法。近幾年,大家吃燒餅時,一般會加一些菜,比如鹵汁豆腐、涼拌土豆絲、小豆芽,還有鹵雞蛋、鹵香腸,或者直接夾肉,深受廣大食客喜愛。2015年,不負衆望,鄢陵吊爐燒餅入選許昌市首屆十大地方特色名吃。
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主任陳若軍說,鄢陵吊(高)爐燒餅采用傳統手工技藝制作而成,在當今商業高效率的機械化時代,尤其難能可貴。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傳統的廚師,付出往往與其獲得的效益很難成正比,年輕的廚師大都向時尚食品制作發展,謀取更高的收入。如果不規範、不保護、不傳承、不弘揚傳統的“鄢陵吊(高)爐燒餅制作技藝”,這種流傳千年的特色面食就有可能“走樣”、變味兒。保護它、弘揚它并不是因為它瀕臨失傳,而是保護一種傳統的味道、延續一種傳統技藝。
“看似簡單的活兒,年輕一代會做的卻不多。”陳若軍說,作為年輕的一代,馬婷婷沒有删繁就簡,不急功近利,而是堅守傳統技藝,把這項技藝做到了活态傳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