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朱醫生,我最近肚子脹氣很嚴重,我也一直很注意飲食,脹氣的東西我都不怎麼吃,怎麼還是會這樣?”病人問。
“你最近紅薯和芋艿沒有多吃吧?這兩樣東西比較容易脹氣的。”我問。
“沒有,自從你說了之後我就沒吃了,現在燒心泛酸好多了,水果我也吃的很少,但還是脹氣得厲害,你說奇怪嗎?”病人問。
“我把藥方再調整一下,你稍等!”我邊說邊在修改處方。忽然我眼睛一撇看到病人的手提袋中有一包糖炒栗子,于是我問道:“這個糖炒栗子是你吃的還是買給家裡人吃的?”
“糖炒栗子是我自己吃的,我比較喜歡吃這個,而且網上說栗子補腎的,我身體不好多吃點補一補。”病人說。
“哦,那我知道了,你最近不要多吃栗子,這個東西吃了容易脹氣的。而且炒熟的栗子是不補腎的!”我說。
“啊?不是都說栗子可以健脾養胃而且補腎的嗎?怎麼還不能多吃了呢?”病人困惑了。
栗子的生與熟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關于栗子的書面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國風·鄭風·東門之墠》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東門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則迩,其人甚遠。東門之栗,有踐家室。豈不爾思?子不我即”,這裡的栗即當今的栗子。《周禮》中對栗子也有明确的記載,可見栗子自古以來就融入到中國人的文化和生活中。栗子既然曆史那麼悠久那中醫對于栗子肯定也有豐富的記載。
栗子的藥用記載最早記載于晉代的《名醫别錄》:“味鹹,溫,無毒。主益氣,厚脾胃,補腎氣,令人耐饑。生山陰,九月采。”目前大家所熟知的例子能健脾胃,能補腎的功效大緻源自于此。但大家隻知其一,不知其二,關于栗子的功效“生栗子”與“熟栗子”是有很大不同的。《本草經集注》《新修本草》《蜀本草》《本草綱目》等醫籍有這樣的記載,話說一個人患腳軟無力無法正常行走,于是他跑到栗子樹下吃了大量的栗子後随即能起身行動如常,提示栗子有補腎的功效。不過每一本醫書中均提到,如需補腎栗子需生食,而非炒熟或蒸熟後食用。
今天我們一般情況下沒人會生吃栗子,但在古代栗子是生吃的,古人記載煮熟的栗子會導緻人進食後氣脹。根據明代《本草綱目》的記載栗子曬幹、風幹後可以補腎并消除氣滞的副作用。所以如果大家想要補腎的話天天吃糖炒栗子可不是良方。并且栗子補腎需要細嚼慢咽,細細品嘗方能起效,如果砍瓜切菜般的大口進食則會導緻脾胃受損,因栗子畢竟難消化,過量進食會增加脾胃的負擔。
栗子除了可以補腎外還有其他的功效,大家可能并不知道生栗子外敷可以療傷,骨折瘀傷用生栗子外敷可以消腫止痛,如果遇到皮膚腫痛、瘡瘍也可以用生栗子外敷治療。所以我覺得中國人的影視劇中如果主角遇到被歹徒打傷成熊貓眼,不應該像外國人到冰箱裡拿出冰塊外敷,而應該剝一大碗栗子包起來外敷這才符合中醫文化(笑)。
我們吃栗子都把皮扔掉的,其實大家不知道栗子的外皮也是有藥效的,用來煮水可以治療出血,如鼻血,大便出血,并且栗子皮水可以治療反胃和消渴口幹。當然這裡所用栗子皮是生皮,不是糖炒栗子吃剩的皮哦!
根據明清的醫書記載栗子從内到外都可以入藥,可惜現在臨床上已經不用久已。雖然臨床不用,但作為中醫醫生我還是有責任将正規的中醫理論告訴大家,以防來百姓把錯誤的觀點當養生之道。
栗子藥膳食譜
《随園食單》栗子炒雞
【原文】雞斬塊,用菜油二兩炮,加酒一飯碗,秋油一小杯,水一飯碗,煨七分熟;先将栗子煮熟,同筍下之,再煨三分起鍋,下糖一撮。
【譯文】把雞斬成塊,以菜油二兩炸炒,加一碗酒,一小杯醬油,一碗水,煨七分熟。先将栗子煮熟,和筍一齊下鍋,再把雞煨熟後起鍋,加一點糖。
【按】栗子做菜最為有名的即栗子炒雞,一看這個菜譜的食材就是鮮香無比,雞配上栗子再加上竹筍,想不好吃也難呀!不過菜是好菜得要有好的脾胃,如果吃點東西就脹氣的人可沒有這個口福哦!
《養生随筆·粥譜》栗子粥
栗子粥,栗子與大米一起熬煮成粥,有補腎強腰腿的功效,并能開胃,活血。如果專為補腎則需要每天早上吃生的風幹後的栗子,并配合服用豬腎與大米所熬的粥。
【按】栗子補腎需生食之。
朱氏内科傳人又來總結啦!
栗子補腎則需要生食,炒熟後補腎功效全無。栗子隻可适量,不可過量,過量反傷脾胃。小孩子尤其不能多吃,栗子不易消化,小兒脾胃功能不完善,容易造成消化不良。
栗子雖好但也有禁忌,感冒未愈、胃脹胃堵、慢性腹瀉,便秘的人群要少吃,栗子雖然是食物,但也有藥性,不能盲目地服用。
現代人物質條件富足,營養豐富,而脾胃功能反而愈加虛弱,因此對于中醫養生藥膳古為今用的同時也要考慮到當今人的體質變化,不能盡信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