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地質學基礎和普通地質學的區别

地質學基礎和普通地質學的區别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9 03:18:27

  《地質學基礎》重要知識點,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地質學基礎和普通地質學的區别?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地質學基礎和普通地質學的區别

  《地質學基礎》重要知識點

  1.地質學是以地球為研究對象的;

  2.地球圈層結構:

  一、外三圈:(1)大氣圈主要成分氮占78%、氧占21%、其他是二氧化碳、水汽、惰性氣體、塵埃等占1%、

  (2)水圈

  (3)生物圈

  二、内三圈:(1)地殼

  (2)地幔

  (3)地核

  3.莫霍面或莫氏面:

  位于地殼和地幔之間的一級不連續面;古登堡面:位于地幔和地核之間的一級不連續面。

  4.地殼(A層)可以分為上下兩層:

  上層地殼(A層),和花崗岩的成分相似,叫花崗質層,又稱矽鋁層;

  下層地殼(A),和玄武岩的成分相似,叫玄武質層,又稱矽鎂層。

  5.地質作用:

  把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質組成、内部構造和地表形态發生變化的作用。

  6.礦物:

  是在各種地質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對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的均質物體,是組成岩石的基本單位。

  7.岩石:

  是在各種地質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結合而成的礦物集合體,它是構成地殼及地幔的主要物質

  8.礦物的同質多像:

  同一化學成分的物質,在不同的外界條件(溫度、壓力、介質)下,可以結晶成2種或2種以上的不同構造的晶體,構成結晶形态和物理性質不同的礦物,即同質多像.

  9.條痕:

  礦物粉末的顔色。通常是利用條痕闆(無釉瓷闆),觀察礦物在其上劃出的痕迹的顔色)

  10.硬度:

  指礦物抵抗外力刻畫、壓入、研磨的程度。

  11.摩氏硬度計:

  [标準礦物名稱/硬度級别] 滑石 ~1 石膏~2 方解石~3 螢石~4 磷灰石~5 正長石~6 石英~7 黃玉~8 剛玉~9 金剛石~10

  12.解理:

  在力的作用下,礦物晶體按一定方向破裂并産生光滑平面的性質。

  13.斷口:

  礦物受力破裂後所出現的沒有一定方向的不規則斷開面。斷口出現的程度是跟解理的完善程度互相消長的。

  14.岩漿:

  是在地殼深處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揮發組分的高溫黏稠的矽酸鹽熔漿流體,是形成各種岩漿岩和岩漿礦床的母體。

  15.岩漿作用:

  把岩漿的發生、運移、聚集、變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過程。

  16.火成岩:

  由地幔或地殼的岩石經熔融或部分熔融的物質,如岩漿冷卻固結形成的

  17.侵入作用:

  岩漿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層的外壓力大于岩漿的内壓力,迫使岩漿停留在地殼之中冷凝而結晶,這種岩漿活動稱侵入作用.

  18.噴出作用或火山活動:

  岩漿沖破上覆岩層噴出地表,這種活動稱噴出作用

  19.火山噴發類型:

  一、裂隙式噴發(又稱冰島式噴發類型)

  二、中心式噴發:(1)甯靜式噴發型;

  (2)斯特龍博利式噴發型;

  (3)爆烈式噴發型。

  20.近代火山分布規律

  (1)環太平洋火山帶;

  (2)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帶;

  (3)大西洋海嶺火山帶。

  21.産狀:

  是指岩體的形狀、大小、與周圍的接觸關系,以及形成時期所處的地質構造環境。

  22.根據火成岩中SiO2的多少,如同對岩漿分類一樣:

  分為超基性岩(SiO245%)、基性岩(45%~52%)、中性岩(52%~65%)和酸性岩(65%)四大類。

  23.沉積岩:

  經過破壞而形成的碎屑物質在原地或經搬運沉積下來,再經過複雜的成岩作用而形成岩石,這些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沉積岩。

  23.沉積岩的形成過程

  (一)先成岩石的破壞

  1.風化作用(風化作用的類型:物理風化作用、化學~、生物~)

  2.剝蝕作用(有機械剝蝕作用和化學剝蝕作用兩種方式)

  (二)搬運作用

  1.機械搬運作用(風、流水、冰川、海水、重力等都可進行機械搬運

  2.化學搬運作用(除風、冰川等外,流水、湖、海等還進行着化學搬運作用)

  (三)沉積作用(沉積的方式有機械沉積、化學沉積和生物沉積三種

  (四)成岩作用(由松散沉積物變為堅固岩石的作用)

  1.壓固作用 2.脫水作用 3.膠結作用 4.重結晶作用

  24.風化殼:

  地殼表層在風化作用下,形成一層薄的殘積物外殼,稱為風化殼,它不連續地覆蓋于基岩之上

  25.沉積岩的特征:

  (一)沉積岩的成分

  (1).化學成分皆以SiO2、Al2O3等為主

  (2).礦物成分(碎屑礦物、黏土礦物、化學和生物成因礦物)

  (二)沉積岩的顔色決定于它的礦物成分或化學成分

  (三)沉積岩的結構

  (1).碎屑結構 (2).泥質結構 (3).化學和生物結構

  (四)沉積岩的構造

  (1).層理構造:沉積岩在沉積過程中,由于氣候、季節等周期性變化,必然引起搬運介質(如水)的流向、流量的大小等變化,從而使搬運物質的數量、成分、顆粒大小、有機質成分的多少等也發生變化,甚至出現一定時間的沉積間斷,這樣就會使沉積物在垂直方向上由于成分、顔色、結構的不同,而形成層狀構造,總稱為層理構造(水平層理、波狀層理、斜層理)

  (2).層面構造(波痕、幹裂、鹽類的晶體印痕和假象、雨痕、生物痕迹)

  (3).結核(原生結核、後生結核)

  (4).生物化石

  26.沉積岩的分類:

  (一)碎屑岩類 (1).沉積碎屑岩亞類 (2).火山碎屑岩亞類

  (二)化學岩及生物化學岩類

  (三)特殊沉積岩類 (1).風暴岩 (2).濁積岩

  27.變質作用:

  地殼中已經形成的岩石在基本上處于固體狀态下,受到溫度、壓力及化學活動性流體的作用,發生礦物成分、化學成分、岩石結構和構造變化的地質作用

  28.變質作用的因素:

  溫度、壓力、化學因素

  29.變質岩的特征:

  (1).岩石重結晶明顯

  (2).岩石具有特定的結構和構造,特别是在一定壓力下礦物重結晶形成的片理構造

  30.變質作用類型

  動力變質作用

  接觸變質作用

  區域變質作用

  區域混合岩化作用

  31.構造運動:

  内力引起地殼乃至岩石圈變形、變位的作用。 構造變動:由構造運動引起岩石的永久變形。

  32. 新構造運動和老構造運動的含義:

  (1)新構造運動:

  一般認為,新近紀和第四紀的構造運動,總之,新構造運動是指地殼發展史上最近一個時期的構造運動。

  (2)老構造運動:

  在新構造運動之前的構造運動。

  33.新構造運動的證據:

  (1)地貌标志:由于新構造運動的時間較近,有關的地貌形态保留得較好,因此地貌方法成為研究新構造運動的常用方法之一

  (2)測量數據:對于現在構造運動,在短期還不可能在地貌上留下可以觀察到的痕迹,因此必須借助于三角測量、水準測量、遠程測量、天文測量等手段,即定期觀測一點高程和緯度的變化,以測出構造運動的方向和速度。

  34.老構造運動的證據:

  (1)在一定時間内在一定沉積區可以形成一定厚度的岩層。對岩層厚度進行分析,可在很大程度上得出升降幅度的定量結論。

  (2)岩長相分析:岩相一般可以分為海相、陸相和海陸過渡相(如入海處的三角洲相)三類。岩相是随着時間的發展和空間條件的改變而變化的。同一岩層的橫向(水平方向)岩相變化,反映在同一時期但不同的地區的沉積環境的差異。同一岩層的縱向(垂直層面方向)岩相變化,反映同一地區不同時期的沉積環境的改變,而這種改變常常是構造運動的結果。

  (3)構造變形:構造運動常使地層的産狀發生改變,産生褶皺、斷裂等構造變形。

  (4)地層接觸關系(地殼下降引起沉積,上升引起剝蝕,所以,地殼運動在岩層中記錄下來的各種接觸關系,也是構造運動的證據):

  A.整合接觸:當地殼處于相對穩定下降(或雖有上升,但未升出海面)情況下,形成連續沉積的岩層,老岩層沉積在下,新岩層在上,不缺失岩層,這種關系稱為整合接觸。

  B.不整合接觸(由于構造運動,往往使沉積中斷,形成時代不相連續的岩層,這種關系稱為不整合接觸):

  a.平行不整合:說明在一段時間内沉積地區有過顯著的升降運動,古地理環境有過顯著的變化;

  b.角度不整合:說明在一段時間内,地殼有過升降運動和褶皺運動,古地理環境發生過極大的變化。

  35.岩層:

  是指由兩個平行的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相同或近似的層狀岩石。

  36.岩層的産狀:

  岩層在地殼中的空間存在狀态。(水平岩層、傾斜岩層、直立岩層和倒轉岩層)

  37.岩層的産狀要素:走向、傾向、傾角

  38.一、褶皺:岩層的彎曲現象。

  二、褶皺的基本形式:

  (1)背斜:突出的彎曲,兩翼岩層從中心向外傾斜;

  (2)向斜:岩層向下凹陷的彎曲,兩翼岩層自兩側向中心傾斜)

  39.斷裂構造:

  地殼中的岩石(岩層或岩體),特别是脆性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在受力情況下容易産生斷裂和錯動,總稱為斷裂構造

  40.節理:

  幾乎所有岩石中都可看到有規律的、縱橫交錯的裂隙。

  41.斷層:

  岩塊沿着破裂面有明顯位移的斷裂構造

  42.斷層的幾個要素:

  斷層面、斷層線、斷盤

  43.根據斷層兩盤相對位移的關系分類:

  a.正斷層(上盤相對下降,下盤相對上升的斷層)

  b.逆斷層(上盤相對上升,下盤相對下降的斷層)

  c.平推斷層(斷層兩盤沿着斷層面在水平方向發生相對位移的斷層)

  d.樞紐斷層:斷層運動具有旋轉性質,好像上盤圍繞着一個軸作旋轉運動的斷層

  44.地震:

  是岩石圈的快速顫動,它是由構造運動引起岩石圈的某些地區的應力集中而使岩石變形。

  45.震級:

  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級劃分,它與地震釋放出來的能量大小相關

  a.超微震:震級大于1的地震

  b.微震:震級大于1小于3的地震

  c.弱震:震級大于3小于5的地震

  d.強震:震級大于5小于7的地震

  e.大地震:7級及其以上的地震

  46.地震烈度:

  地震對地表和建築物等破壞強弱的程度。一次地震隻有隻有一個震級。

  47.地震的空間分布規律~世界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大洋中脊(海嶺)地震帶、大陸斷裂谷地震帶

  48.全球岩石圈劃分成6大闆塊:

  太平洋闆塊、歐亞闆塊、印度洋闆塊、非洲闆塊、美洲闆塊和南極洲闆塊

  49.闆塊的邊界及其類型:

  拉張型邊界、擠壓型邊界、剪切型邊界

  50.地殼曆史的研究方法

  地層的劃分和對比依據:(1)沉積旋回和岩性變化(2)地層接觸關系(3)古生物(化石)

  岩相古地理分析:

  沉積相的分類(海相沉積、過渡相沉積、陸相沉積)

  岩相分析的主要根據(生物化石、岩性特征和結構、特殊礦物)

  岩相分析的原則:現實類比方法構造曆史分析

  51.世界最古老的大冰期:

  震旦紀冰期 中國最古老的冰期:南華大冰期

  52.前寒武紀--太古宙和元古宙的重大事件:

  早古生代初期的“加裡東運動”、晚古生代的“海西運動(華力西運動)”、到中生代末,最突出的生物事件:恐龍全部滅亡、新生代的新阿爾卑斯運動(喜馬拉雅運動)

  53.最後一個大冰期:

  第四紀大冰期

  54大陸漂移學說(1912年,德國學者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說”)的主要觀點和缺陷:

  一、大陸漂移說的主要觀點:

  (1).大陸系由較輕的剛性矽鋁質組成,它漂浮在較重的粘性矽鎂質之上。

  (2).全世界大陸在古生代石炭紀以後聯結成一體,為泛大陸。圍繞泛大陸的廣闊海洋,成為泛大洋。

  (3).在潮汐力和地轉離心力作用下,自中生代開始向赤道和向西漂移。泛大陸逐漸破裂、分離、漂移,形成現代海陸分布基本格局。

  (4).各大陸在向赤道和向西漂移的過程中,前緣受擠壓并褶皺形成山脈,如科迪勒拉山脈和安第斯山脈。後緣由于矽鎂層的粘結、拖曳作用而脫落下來形成島弧、島嶼,如亞洲大陸東緣的島弧群、小島。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是在大陸漂移過程中形成的,而太平洋則是泛大洋的殘餘。

  二、大陸漂移說的主要論據:

  (1).大西洋兩岸大陸海岸線輪廓相似

  (2).地層相似

  (3).地質構造相連

  (4).古生物相似

  三、大陸漂移說的緻命缺陷:

  (1)大陸能漂浮嗎?

  花崗岩的熔點比玄武岩低,如果地溫高至玄武岩岩層熔化并容許大陸漂移的程度,而花崗岩卻依然保持固态浮于其上,這是違反物理定律的.

  (2)大陸能漂移嗎?

  即驅動機制問題。魏格納認為地球自轉的離心力使大陸由高緯度向赤道方向移動,潮汐力同時使其向西漂移;但計算結果證明,其驅動力比所需要的小了好幾個數量級,根本不可能推動大陸漂移。

  (3)其他争議問題

  例如,如果大陸漂移從中生代開,那麼古生代以前的褶皺山脈是怎樣形成的?

  四、大陸漂移說的新證據:

  由于對許多問題無法解釋,30年代,大陸漂移學說逐漸消沉下去。50年代以來,古地磁及海洋地質等方面研究的進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陸漂移說重新得到認識。

  (1).很好拼接的大陸輪廓

  (2).相似的極移曲線

  (3).古氣候相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