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形成社會治理新格局

形成社會治理新格局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1 18:14:47

形成社會治理新格局?作者:呂鵬(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系教授、中南大學社會計算研究中心主任),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形成社會治理新格局?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形成社會治理新格局(智能社會治理勾勒新型社會關系圖譜)1

形成社會治理新格局

作者:呂鵬(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系教授、中南大學社會計算研究中心主任)

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持續進化、疊代,先後經曆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數字社會等形态,正在邁入智能社會這一最新形态。社會形态的變化,帶來個體狀态、社會組織、社會結構、社會關系的重大變遷。在傳統社會,農業生産是主要的社會生産形式,個體屬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土地所定義。進入工業社會階段,機器化大生産則帶來了社會物質财富總量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物質(資本)定義了個體的社會屬性。進入信息社會,人類首次創造了可以進行“不在場”活動的社會場域,即PC互聯網空間。随着通信技術的發展,移動端手機與智能應用逐漸普及,個體可以随時随地接入互聯網虛拟空間。由此,人類進入數字社會時代,數據定義了個體的屬性。個體數據通過智能應用、柔性穿戴等技術進行數據上傳、下載、加工。

縱觀此曆程,技術的發展給個體屬性不斷帶來新的、更深層定義,由此導緻社會結構、社會運行方面的重大模式變遷。當前,我們正在從數字社會邁向智能社會,智能算法将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智能社會是人機物高度耦合、深度融合的社會模态,為新時代國家與社會治理提出了新課題。因此,深入探索智能社會治理至關重要。2021年,中央網信辦聯合八部委公布了首批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基地名單,意味着我國開啟了“智能社會治理”探索的新紀元。作為最新社會形态,智能社會将賦予個體新的屬性,揭示新的社會關系圖景,并進行調節與優化。

智能社會的社會成員不再僅僅是人,而是人機物三種類屬。在傳統社會,人是社會成員的主體。而在智能社會的人,不僅包括單純生物意義上的人,還包括深度嵌入智能芯片、智能算法的人;智能社會的物,不僅包括單純意義上的物,還包括具有感知、數據、反饋、計算能力的社會基礎設施;智能社會的機,是最大的增量成員。這種機具有給定規則并且在一定程度、規範之下具備智能決策、自主行為的能力。它既可以是一種可見的機器人形态,如各種服務機器人(Robotics),也可以是不可見的邏輯、算法、運算的形态,例如專家系統(Expert System)。

在智能社會,人機物之間将産生綿密、持續、頻繁、深度的互動,并湧現一種全新的社會關系圖景。這種社會關系,一方面是類屬内部關系,包括人與人的關系、物與物的關系、機與機的關系;另一方面是類屬際關系,包括人與物、人與機、機與物的關系。智能社會治理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要對上述六種關系構成的社會結構進行調整、優化、協同。我們需要對社會關系進行原則性約束,并使之成為智能社會的立法準則。這些治理原則,需要通過社會運行中的主體互動予以精準厘清、動态調整。當前,在全國開展的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将為我們提供豐富、生動的實驗數據與實踐經驗。

新的社會關系圖景呼喚新的治理理念,并催生社會關系、社會結構、社會運行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可以預見,社會科學将在智能社會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構建社會治理體系中,調整社會關系是核心問題面向。我們需要框定智能社會的社會關系、互動原則,并以此為基石,調整、規範智能社會成員的行為與互動。在人與人關系方面,應遵循“和諧相處”原則。這是任何社會發展形态都應當遵循的原則,但在智能社會也具有特殊性、時代性,需要設置類屬互動與類屬際互動的合法性邊界、有效性邊界、安全性邊界。在機與機方面,需要遵循“群體智能”原則。大量承載算法的機器人之間,需要通過一種協議、聯動、協同機制,使得機器人(蜂群)之間能夠共同完成特定任務。在物與物關系方面,需要遵循“整體協同”原則。智能城市将構建一種基礎性數據生态,支撐全網智能聯動。在城市規劃與建設中,基礎設施将具有邊緣計算功能,賦予終端自主性、靈敏性、智能性。設施之間是數據聯動、行為聯動的。在人與機關系方面,總體應遵循“人指導機、機服務人”原則。個體(人)在工作、生活場景中發出指令,指導機器人行動,并動态反饋服務效果、效能。機器人不是單純地按照人的明确指令行事,而是形成記憶、推斷特征、智能預判,提供全方位精準服務。在人與物關系方面,應遵循“人維護物,物支撐人”原則。人對物進行狀态維護、數據提供、邊緣計算、動态管理,物在其設計功能之内對人與社會提供神經感知、狀态彙算服務,并傳輸到城市神經中樞。在機與物關系方面,遵循“機嵌入物,物制約機”原則。在智能社會,部分基礎智能算法(邊緣計算)将會嵌入物(設施),使得城市設施可以在最初階段、局部區域進行基本運作、數據傳輸,使得基本問題(例如道路積水)能夠在第一時間進行反饋,從而縮短治理決策鍊條。同時,智能社會運行需要“踩刹車”機制。為此,我們需要用物(硬盤、電力、設置等)控制機器人與算法,使得智能社會狀态随時可以暫停或關閉。這要求智能社會的物具備兩種狀态,既能運行智能社會治理,又能支撐常規城市建設、社會治理,二者高度兼容、靈活切換。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