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聞客戶端 |王玉賓 王世琪
法新社12月29日消息,法國著名時裝設計師皮爾·卡丹去世,享年98歲。
在其職業生涯中,皮爾·卡丹曾3次獲得法國高級時裝界的“金頂針獎”。
他建立的包含服裝、化妝品、餐飲、家具等多種産業的“皮爾·卡丹王國”,享譽世界。
對于很多中國人來說,皮爾·卡丹是時尚的啟蒙者。
作為第一位進入中國的法國時裝設計師,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帶來的皮爾·卡丹時裝曾是高端服裝的代名詞,深受國人歡迎。
湧金君清楚地記得,年幼時,父輩就以穿皮爾·卡丹品牌的西裝為時尚。
同時,皮爾·卡丹這個品牌,與浙商有着很深的淵源。
他們因何結緣?在新發展格局下,皮爾·卡丹的發展能給浙商帶來哪些借鑒?這個故事,先從皮爾·卡丹本人講起。
第一個進軍中國的西方設計師
“我是唯一一個現在還能被人們時常提起的那個時代的設計師”,出生于1922年的皮爾·卡丹這樣評價自己。
為著名藝術家讓·科克托的一部先鋒派影片《美女與野獸》設計服裝,作為設計師迪奧的助手參與轟動巴黎的服裝系列“NEW LOOK”的制作。
皮爾·卡丹的早期經曆讓他成為巴黎時裝界的一顆新星,也為之後的設計生涯打下基礎。
1950年,皮爾·卡丹買下了“帕斯科”縫紉工廠,并租了一個鋪面,獨立開辦自己的公司。
四年後,他的第一家時裝店EVE正式開張。
在做時裝的過程中,皮爾·卡丹極具雄心和創造力。他對消費者的需求有着敏銳的洞察力,并由此推斷産品的未來發展趨勢。
當時的法國時裝界,是一個限制極嚴、顧客極有限的特殊行業,隻為一小部分精英人群設計衣服。
但是,皮爾·卡丹意識到:好的設計應該讓更多的人穿在身上,時裝必須大衆化,價格和設計都要以平民的需求為出發點。
由定制向成衣轉變是皮爾·卡丹邁向成功的關鍵一步。
皮爾·卡丹在巴黎開出兩家時裝店,一家專賣女士成衣,一家為男性顧客提供運動裝、男裝及配飾。
這兩家店為皮爾·卡丹赢得不少積累,其商業帝國初具雛形。
從時裝到設計家具、燈具、裝飾品、日常用品,甚至還有汽車和飛機造型等,皮爾·卡丹又把設計靈感揮灑到各行各業。
他想由此,打造一個包含各類産品的品牌王國,并将這個王國,覆蓋到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
為此,1973年,立足于全球化的布局,皮爾·卡丹以自己的名字成立了法商皮爾·卡丹公司。
他把這個商标授權給不同的産品,如童裝、飾物、鋼筆、家具,公司事業日漸全球化,皮爾·卡丹遍布全球。
皮爾·卡丹曾頗為自豪地說:“用‘皮爾·卡丹’作牌子的一切都屬于我。我可以睡Cardin床,坐Cardin軟椅,在我設計的餐廳裡進餐,用我的燈照明。去劇院看戲到展覽會參觀,都可以不出我的帝國。”
在其全球化布局中,中國是重要一部分。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在中國大地上吹起,皮爾·卡丹作為第一個進軍中國的西方設計師,帶着他的品牌來到了中國市場。
1979年,皮爾·卡丹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了中國史上第一個國外品牌的時裝秀。随後,他又在北京飯店舉辦了首次面向普通觀衆的服裝展示。
從此,通過頻繁地舉辦展銷會、時裝表演等,皮爾·卡丹逐漸打開了在中國的知名度與銷路。
1988年,皮爾·卡丹授權天津津達制衣有限公司生産和銷售皮爾·卡丹男正裝系列産品,這也是皮爾·卡丹在中國授權的第一家正規專業生産公司。
皮爾·卡丹公司中國首席代表曾表示,皮爾·卡丹會“将權利授給當地公司進行運作,由該公司進行生産、銷售,我們提供技術支持,主要是設計,設計師會跟代理商們進行輔導溝通,每年提供兩次的設計圖稿。”
在中國市場,僅2009年就有24個皮爾·卡丹的代理商,有男裝、牛仔、童裝、箱包、領帶、雨傘、毛巾等800多種産品。
皮爾·卡丹品牌曾是浙商收購目标
随着中國市場的不斷開放和國民購買力的提升,衆多國際品牌争相進入,皮爾·卡丹在中國時裝行業逐漸沉寂下去。
再次引起廣泛關注是在2009年,86歲的皮爾·卡丹透露想要轉手他的品牌,孫小飛、陳小飛、潘長海、洪建巧等溫州商人組團收購皮爾·卡丹的消息頻頻傳出。
皮爾·卡丹為何進入浙商的“收購清單”?
事實上,溫州與國際品牌的互動由來已久,在溫州一直活躍着國際品牌代理隊伍。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大批國際品牌想要進入中國市場,并且積極尋求中國代理。
1998年,溫州人陳小飛簽下了卡帝樂鳄魚皮具,拿到國際品牌代理權。
很多溫商看到了機會,此後,諸多國際品牌的國内代理權都被溫州人簽下,有些甚至全面被溫州商人收購。
在廣州創業的溫州人孫小飛是“熟手”,除了卡帝樂鳄魚,他在2002年收購了意大利品牌卡丹路,同時也是意大利“都彭服飾”商标的持有人、鳄魚恤皮鞋的中國總代理。
潘長海是湖南株洲溫州商會會長,他是金利來在中國皮具系列産品的商标使用權人,還與孫小飛共同收購了卡丹路。
洪建巧是廣州特迪華倫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于2005年收購了登喜路的注冊商标。
在收購皮爾·卡丹一事上,這幾位溫商聚在了一起。
隻考慮收購皮爾·卡丹在華人區的商标所有權,孫小飛在當時的采訪中說。他們注冊成立溫州誠隆股份有限公司,作為收購皮爾·卡丹的主體。
2010年1月8日,皮爾·卡丹發出一紙公告,指出“皮爾·卡丹已經與溫州誠隆公司簽署協議”。
溫州誠隆以3700萬歐元的價格正式取得皮爾·卡丹大中國區皮具、針織服裝、皮鞋等部分商标的使用權。
“收購品牌,其實就是借雞生蛋,自創品牌的路更長。”孫小飛曾在公開報道中如是說。
在國際品牌紛紛進入中國市場、國内民族品牌快速崛起的背景下,二、三線的國際品牌在國内逐漸邊緣化。
實現從代理權到所有權的“轉讓”,是當時,像他這樣一批國際品牌代理商的集體選擇。
對企業而言,自己着手培育一個品牌的投入太大而且周期漫長,購得皮爾·卡丹的商标使用權,借着這樣一個已經打出名号的品牌去形成自身的影響力,昭示着溫商走向全球市場的強烈意願。
同時,國際品牌與國内制造加工企業之間,也由以往的下單加工,轉向輸出品牌文化的合作。
皮爾·卡丹失意中國市場的啟示
縱觀皮爾·卡丹的一生,不難發現,其成功指向兩個在中國頗為流行的詞“供給側”和“走出去”。
正如上文提到的,在創業初期,他緊緊把握用戶需求,由定制向成衣轉變,在實用性的基礎上,注重設計感和美感,将産品延伸至衆多領域。這些在供給側的改變讓他迅速積累了大批用戶。
“他設計的汽車呈流線型,表盤、方向盤都很别緻,令人耳目一新;他設計的飛機,機身呈黑紅白三色條紋,展翅藍天,仿佛色彩斑斓的蜻蜓在空中飛翔。”曾有人這樣評價他的設計産品。
“皮爾·卡丹是一個優秀的設計師,也是一個優秀的企業家,能把這兩者結合起來,是很難得的。”浙江工商大學浙商研究院副院長楊轶清認為,毫無疑問,皮爾·卡丹開創了一個時代,其在供給側上的實踐對今天的浙商而言仍是重要經驗。
“尤其是在擴大内需戰略下,不少曾經以外貿為主的浙企開始轉向國内市場,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重新理清新市場的需求邏輯。”
楊轶清認為,此類浙企在轉向中不能保持國外市場的慣性思維,要及時根據目标市場的提供“适銷對路”的優質供給。
“‘走出去’亦然,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内國際雙循環,浙商在提升開放能級,開拓國外市場時,也要堅持上述原則。”楊轶清說。
但對皮爾·卡丹的經驗,也要秉承“揚棄”的态度。
其跨國的布局如何實現?
現在回頭看,早有答案——通過特許經營。皮爾·卡丹擁有近千種設計專利,他把這些專利授權給全球各地的經銷代理商,進行深度加工和批量生産,使得這個品牌出現在全球的各類商品上。
品牌授權是把雙刃劍。曾經,皮爾·卡丹做到了家喻戶曉,比如在中國,它是國民心中無可替代的第一奢侈品牌、父輩眼中的“愛馬仕”。
但過度的品牌授權,也使它從國人心目中頂尖品牌的地位跌落。
由于業務分布在各地,皮爾·卡丹在很多基本采取隻授權不監管運作生産的經營模式,産品質量難以把控。
同時,近些年,借皮爾·卡丹之名造假、産品被檢測出質量問題的消息層出不窮,極大拖累了品牌的形象。
楊轶清認為,特許經營在當時是個新鮮事物,但在當下,它的優勢和弊端早已有定論,正如前文所述。
在當前這個電商時代出現的,是比特許經營更多元、更複雜的銷售模式,比如平台的存在。
“但不論銷售模式怎麼變,如何平衡好品牌商、生産商以及流通、銷售各環節的利益關系,一直是需要思考的。”楊轶清說。
回到皮爾·卡丹本身,它進入中國市場的先發優勢已經失去。
1990年,卡地亞進駐中國;1992年,路易威登在北京開了第一家分店;1996年,愛馬仕和古馳來到中國……
面對強勁的競争對手,皮爾·卡丹已不在同一梯隊。放眼全球,它在中國市場的失意,并不是一個特例。
“預見市場趨勢并以超前眼光提前布局,大膽創新銷售模式,這是皮爾·卡丹當年在中國市場取得巨大成功的關鍵。但品質把控不足,遭遇困境沒有及時轉型,導緻品牌式微,這是我們應該吸取的教訓。”
楊轶清表示,在新發展格局中,企業就像站上一個嶄新的平台,湧現出的新機會将會颠覆行業規則,影響行業格局,“新環境下,浙商要找準定位,與時俱進,要敢于突破自我,不能固步自封。”
但離開上帝視角,無可否認的是,皮爾·卡丹作為一個有着超前眼光和開闊思維的“設計師企業家”。
無論是他獨特的設計、預見成衣是服裝的未來,還是大衆化的經營方式,他總能夠抓住時代和人心的流變,做出不拘泥于當前的選擇,從而在不斷前進的時代潮流中,留下自己的身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