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選擇杭州西湖一日遊的路線,我推薦環外西湖步行一圈(亦可乘觀光電瓶車)。
或于斷橋始,從白堤經孤山過西泠橋,繼而翻六吊橋(蘇堤)到南屏山,再沿湖岸走一線貫通的長橋、學士、柳浪、湧金、一至六諸公園,最後到聖塘景區與少年宮廣場的湖邊。簡短地說,此路線是三橋兩堤十公園,可賞一湖二山十勝景。一湖自然指西湖。兩堤:走白堤蘇堤,不僅賞外西湖風光,還可兼顧北裡湖與裡西湖美景。三橋:斷橋、西泠橋與長橋,号稱西湖三愛情橋,浸潤西湖民間愛情故事之文化。二山,指孤山與南屏山,古迹多多。十勝景,指傳統西湖十景,此十景先由南宋文人畫家達成共識,形成景目;繼而由曆代人們不斷經營(比如文人們以十景命題的詩文);後于清代康熙年間由康熙帝題匾,地方官員選址立碑興建的景點,也稱西湖老十景。
也許,有人會說,這十景中隻有八景在環外西湖路線上,尚有三潭印月的碑址在湖中小瀛洲,兩峰插雲的碑址在山裡洪春橋;但我覺得,這兩景也可以在外西湖湖岸上多角度遠望,在南宋時此兩景或原本就是指遠望之景。先說說三潭印月。
(西湖十景:三潭印月)
今三潭印月景區,在湖中小瀛洲島(包括小瀛洲之南的湖面三塔),遊人須乘船才能到達,但可在湖岸遠眺其景,相隔蘇堤與雷峰不遠。
三潭印月既是南宋時的景目,按十景取名慣例,三潭當是地名。但當時并無今之小瀛洲島,那麼,三潭在何處呢?
茫茫西湖,自然難以在湖岸上确認三潭所在何處,古人将三潭的位置,定于當時湖中三塔邊。明*吳之鲸《武林梵志*卷三*湖心寺》:“在湖中,三塔俱在外湖,三坻鼎立,并系湖心寺。皇明弘治年……并去其塔,相傳湖中有三潭深不可測,故建三塔以鎮之。”古人詠三潭印月詩也常提及三塔,如南宋*王洧《湖山十景*其九*三潭印月》詩:
“塔邊分占宿湖船,寶鑒開奁水接天。橫玉叫雲何處起,波心驚覺老龍眠。”
南宋陳允平《渡江雲*三潭印月》詞句:
“三神山路杳,六鳌駕浪,幻境出西湖。水連天四遠,翠台如鼎,簇簇小浮圖。”
宋末元初•尹廷高《西湖十詠*其九*三潭印月》詩
“坡仙立塔據平湖,天影清涵水墨圖。夜靜老龍鱗甲冷,冰壺深處浴明珠。”
明•聶大年(1402-1456年)《西湖景十首*其五*三潭印月》詩:
“纖雲掃迹浪花收,塔影亭亭引碧流。半夜冰輪初出海,一湖金水欲溶秋。
龍宮獻璧神光吐,鲛室遺珠瑞氣浮。浪說影娥池上景,不知此地有仙舟。”
以上四詩,均提到了塔(浮圖),可證古人以三塔所在之處為三潭,詩中老龍或龍宮指代深潭。清康熙年間陸次雲《湖壖雜記*三潭》雲:“三潭印月者,鏡湖十景之一。嘗披舊圖,見繪有小石塔,懸一月影于中。餘疑月光所印,何獨三潭。今塔久廢,更無從識潭之所在矣。”陸次雲此文中所謂“舊圖”,應是畫家的《三潭印月圖》,今尚留存有南宋畫家葉肖岩的《三潭印月圖》,與陸次雲文中的描述基本一緻。
(南宋葉肖岩畫:三潭印月)
但明代弘治(1488年)之前的三塔位置,與今小瀛洲島南的三塔位置完全不同。尹廷高詩中的“坡仙立塔據平湖”,認為塔是蘇東坡浚湖時所建。蘇東坡任杭州太守時,報朝廷的《申三省起請開湖六條狀》的奏章中第四條中提議:“于(湖上)今來新開界上,立小石塔三五所,相望為界,亦須至立條約束。今來起請,應石塔以内水面,不得請射及侵占種植,如違,許人告,每丈支賞錢五貫文省,以犯人家财充。”
所以宋時的三塔,不一定都建在深潭旁邊,也并非作鎮潭之物,或隻是界域的标志。宋時三塔,分别稱北塔、中塔與南塔,各有塔基。其中南塔基(即今小瀛洲之處),當時也有一片陸地(島),上建有水心保甯寺,後晉天福年間(936-944年)就已經建成,有着比宋朝更為悠久的曆史。
《淳祐臨安志輯逸*水心保甯寺》:“晉天福中建,舊曰水心寺,大中祥符初賜今額。久廢。隆興三年四月,少保嗣濮王請移院額于椤木橋本名庵。《舊志》有思白堂,白樂天舊遊,元豐二年,樞密使林希榜曰“思白”,示懷賢之意。好生亭,西湖既禁采捕,人多放生于此。治平元年,郡守沈遘命曰‘好生’”。
在水心保甯寺旁,蘇轼的前任林希還在元豐二年(1078年)建有思白堂,以紀念白居易。另有好生亭,是蘇轼的另一個前任沈遘于治平元年(1064年)所建,為人們放生之所。
北宋初著名隐士魏野《送懷古上人遊錢塘》詩句:“約我湖心寺,相尋結白蓮。”詩中的“湖心寺”多半是指西湖的水心保甯寺。
蘇轼的學生秦觀有《送僧歸保甯寺》詩:
“西湖環岸皆招提,樓閣晦明如卧披。保甯複在最佳處,水光四合無端倪。
車塵不來馬足斷,時有海月相因依……行挽秋風入剡溪,為君先醉西湖月。”此詩中兩處提到月亮(海月與西湖月),或對此後三潭印月景目的形成有啟示作用。
《淳祐臨安志輯逸*水心保甯寺》條下還有:“陸蓮庵,錢氏忠懿王時,紹岩禅師誦《蓮華經》于水心寺,方冬嚴寒,忽有蓮花七本生于庭陸,遠近瞻禮,禅師以為幻惑,乃命芟去。”
水心保甯寺中有陸蓮庵,是北宋初所建,蘇轼有《陸蓮庵》詩:
“何妨紅粉唱迎仙,來伴山僧到處禅。陸地生花安足怪,而今更有火中蓮。”
北宋詩人黃裳《湖上閑賦》也提到了西湖中(中洲)有陸蓮庵,應是其寓居之處,詩雲:
“篩雨龍山淡淡煙,水簾遙在數峰前。問言居士庵何處,為指中洲有陸蓮。”
《鹹淳臨安志》卷七十九:“保甯寺,有‘好生亭’,人多放生于此,郡守沈文通命曰‘好生’。”又載“紹興間,地入聚景園”。寺廢。
南宋年間,保甯寺歸屬于皇家園林聚景園(今學士、柳浪公園一帶)。
宋亡後,直至明代弘治年(1488-1505年)中,湖心寺(水心保甯寺)與三塔被人為地全然廢毀。隻剩荒蕪的塔基留在湖中,人們稱之為三塔基。萬曆年間早期的杭州文人高濂,到三塔基去,不是為賞月,而是去看春草,其《高子四時幽賞*三塔基看春草》文:
“湖中三塔寺基,去湖面淺尺。春時草長平湖,茸茸翠色,浮動波心,浴鹭狎鷗,飛舞惟适。望中深惬素心,兀對更快青眼。因思古詩“草長平湖白鹭飛”之句,其幽賞自得不淺。”
《淨慈寺志》中有詩人李濤的《三潭懷古》詩:
“(三潭)舊址在放生池北,湖心亭南,今湖心亭,乃最北之一潭遺址也。
湖心平壤平如坻,此是三潭一遺址。放生池北草離離。兩潭汩沒荒煙裡。
空傳印月有三潭,月明如故三潭圮。蘆荻蕭蕭一望齊,沙鷗相共葉凫栖。
冰輪乍湧寒流急,皓魄初沉宿霧迷。憑臨想象空陳迹,安得撩兵複是役。
疏浚葑泥還舊觀,潭影搖波秋月白。”
詩人李濤生平不詳,但詩中所寫三潭之貌,應在明弘治到萬曆間,此間人們賞三潭印月,大抵如詩中如言:“憑臨想象空陳迹”。
直到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時錢塘縣令聶心湯治理西湖,據聶心湯修撰的《萬曆錢塘縣志》載:“湖心平壤如坻,即舊湖心寺基,寺有三塔,弘治中廢,建亭于上名湖心亭,即北塔基。其中塔、南塔久廢為草灘,東西延袤三百八十步,南北延袤九百步。郡缙紳士庶合以兩湖本先朝放生祝聖處,碑記巍然,然古迹湮沒,乃請于水利道王道顯,申呈撫院行錢塘查複,浚取葑泥,繞潭築埂,環插水柳為湖中之湖,專為放生之所。又以舊寺基重建德生堂,擇僧守之,禁絕漁人越界捕捉,一以祝聖壽靈長,一以浚湖面潴水,一以複三潭舊迹雲。”
上文中明确說明了宋時三塔的大緻位置,北塔(基)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由知府孫孟建湖心亭,今猶是。中塔與南塔大緻在今小瀛洲島的北南兩端,當時中塔基、南塔基久廢為草灘,故高濂可以在春日裡去踏春看草。聶縣令請示上級後,“浚取葑泥,繞潭築埂,環插水柳為湖中之湖。”這是今小瀛洲的雛形,時湖中之池仍用作放生,稱放生池。之後仍在其間建寺曰湖心寺,寺前池塘外的岸上造有三小石塔。湖心寺與原北塔基上的湖心亭遙相對望,在明代,湖心亭遠比湖心寺有名。明人之詩文,提及湖心亭者多見,而提及湖心寺則鮮見,或多稱放生池。
清早期詩人朱彜尊《西湖竹枝詞》:
“湖心亭子雨淫淫,郎來不來望到今。南屏亦有湖心寺,未必郎心似妾心。”此詩中的南屏湖心寺,就是當時的放生池(今小瀛洲處)。
《淨慈寺志》載有清早期詩人方象瑛(1643—)寫有《放生池》詩:
“經入蘆花裡,方池間一橋。餘荷猶貼水,清露欲浮蕉。
磬遠聲初定,波恬魚可招。歸途頻眺望,秋色滿蘭桡。”
弄清了西湖三塔(三潭)的曆史與變遷,我想,南宋的三潭印月景目,三潭是指今外湖中蘇堤以東從湖心亭到小瀛洲島一帶的湖面;雖有明确的地點,但大緻還應是泛指整個西湖。其印月之景,非一定是泛湖舟中所見,或在蘇堤,在南屏雷峰,亦可觀賞。與平湖秋月之景确相類似,在元代的十景中,這兩景以西湖夜月景目概括了。
清康熙年間陸次雲《湖壖雜記*三潭》又雲:“順治壬辰(1652年)春,偶同王子古直登教場山絕頂,下盼湖中有三大圓暈見于放生池(即湖心寺)左側,詢之山僧,僧曰:‘此所謂三潭印月也。’因悟‘印月’之說,謂其似月而非真月,向之畫工大誤矣。”
(網圖下載,清代:湖心寺放生池圖)
至清康熙朝,放生池、湖心寺年久失修,康熙三十八年(1700年)在湖心寺的池上構亭,懸禦書之匾并奉禦碑,又在放生池前的湖面上選址重建三塔,即今日三塔的位置。雍正五年(1727年)又重修放生池,從此,今小瀛洲(三潭印月)的大緻格局形成。之後,又經各代相關人士的修葺與改造,終成今日小瀛洲的美麗面貌。
西湖小瀛洲島的名稱應是在近代才有,清康乾盛世杭州文人厲鹗寫詩時,仍還是沿用湖心寺的名稱,其《秋日同穆門、江聲、蔎林、竹田、瓯亭泛舟至湖心寺》詩雲:
“小别湖光又共探,放船秋色遍西南。靑山白鳥大圓鏡,折葦枯荷古佛龛。
人影靜随雲影倒,詩情淡與道情參。涼風最戀蕭條趣,漫倚前汀漱晩酣。”
厲鹗另有《湖心寺見柳花作》詩:
“亭亭酒舫着三潭,楊柳飛花水染藍。卻訝春衣風力緊,一天晴雪過湖南。”
有趣的是,厲鹗也寫有《淸江引*三潭印月》詞:
“魚王國中看月上。三塔遙相望。
浮珠白一丸,沉璧寒千丈。夜深老禅心一樣。”
“魚王國”應就是湖心寺放生池,在詩人眼中,三潭印月之景的内涵與當時湖心寺(今小瀛洲)還是有一定的區别的,或就是白日之景與夜月之景的區别吧。
很喜歡近代名人康有為所題的三潭印月(小瀛洲)對聯:
“島中有島,湖外有湖,通以九折畫橋;覽沿湖老柳、十頃荷花,食莼菜香,如此園林,四洲遊遍未嘗見。
霸業銷煙,禅心止水,閱盡千年陳迹;當朝晖暮霭、春煦秋陰,山青水綠,坐忘人世,萬方同慨更何之”
是的,不得不承認,今三潭印月景區(小瀛洲島),雖在湖岸亦可遠觀,但乘船入湖中親臨其境,則更入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