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嗎,我們現在餐桌上的很多水果都是外來的,比如:黃瓜、葡萄、西瓜等等。其中,性價比最高的西瓜博得了人民群衆的喜愛,甚至,成為了吃瓜群衆的道具,可謂是出名度最高的一種水果。它被傳源于西域,就被稱為“西瓜”,而它又是什麼時候引進到我國的呢?
今天,筆者已經不甘心做一個普通的吃瓜群衆了,要和大家探究一下有關西瓜的故事。
西瓜在英語中也被稱為“watermelon”,大家都知道,water是水的意思。也就是說,西瓜最大的特點被英語簡單粗暴的給表現出來了,它水分比較多,用英語直接翻譯的話就是“水瓜”。在古代,人民群衆缺少冰鎮飲品的情況下,西瓜就發揮了祛暑降溫之功效,再加上,其種植西瓜成本低,産量大,很快就風靡全球。
那麼,西瓜又是什麼時候傳到我國的呢?
其實,早在四千年前,埃及人就種植西瓜,後來逐漸北移,最初由地中海沿岸傳至北歐,而後南下進入中東、印度等地,之後,由西域傳入中國,所以,稱之為“西瓜”。
根據一些史料推測,西瓜很可能最早在五代的時候就有了。明·李時珍在其《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按胡嬌于回纥得瓜種,名曰西瓜。則西瓜自五代時始入中國,今南北皆有。”再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在其著作中就提到過西瓜,說的是後晉一個名叫做胡峤的人在遼國吃了西瓜,成為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個被記載下來的“吃瓜群衆”。
但是,這并不意味着中國境内已經開始大面積種植西瓜了,它有可能是西域商人在與中原這些國家貿易的過程中帶來的。這裡,還是有一些史料作為證據的,比如:除了記載胡峤吃西瓜之外,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内,中原地區的一些文獻都缺少對西瓜的記載。
而且,包括一些專門記載各種瓜果蔬菜的篇章裡都沒有提及西瓜。另外,在一些回憶北宋開封不同季節的瓜果蔬菜文章裡,也沒有發現有關西瓜的記載。
後來,在“靖康之恥”後,趙構建立了南宋,派出使臣洪皓出使金國交涉,但是,卻被視為野蠻人的金國将其扣留了十年。後來,他回到了南宋,就将自己出使金國期間的一些見聞和經曆寫成了一本著作。其實,這都是古代文人的固定動作,都要寫一本書留給後世。
在書中,他就提到過自己曾經吃到過水分多且甘甜的西瓜。而就在他回到南宋不久以後,中原地區也開始陸續出現了有關西瓜種植、食用以及買賣的有關記載。比如:在《夢粱錄》、《武林舊事》、《新五代史·四夷附錄》等書中就多次出現了西瓜的身影。
這些可以被認為是證據性很強的記錄,西瓜在這段時間傳入中原的可能性也就大大提高了。而且,熱愛文學的文人也将西瓜作為了自己作品中歌頌的對象,如“碧蔓淩霜卧軟沙,年來處處食西瓜”兩句詩就形象的描寫了西瓜的姿态及其生長環境。
從而,也證明了西瓜以其獨特的魅力深入到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進而,成為文藝作品中的元素之一。
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的說法,它源于神農嘗百草的傳說。相傳,西瓜在神農嘗百草時被發現,原名叫“稀瓜”,意思是水多肉稀的瓜,但是,後來傳着傳着就變成了“西瓜”。再比如,有人說:“西瓜的種植可能遠在秦漢時期就有了,它們沿着絲綢之路被引進了中原地帶。”但是,至于後來為什麼不見于文獻,它們也沒有足夠的理由來說明原因。
還有人說:“西瓜最早有可能來自于古代的非洲,那裡物産豐盛,西瓜就是其中的特産之一,後來,一些商人将這些西瓜沿着絲綢之路販賣到了新疆地區,然後,又中傳到了中原地區。”但這同樣沒有确切的證據,既沒有實際出土的文物來證明,也沒有相關的書籍記載。
或許,還有另一種可能,西瓜也像其他物種一樣,在漫長的繁殖過程中,經過人類的幹預,其體型日益變大,口感越來越好,水分多且汁甜。其原先的名字或許不叫西瓜,在貿易的過程中因其特點被稱為西瓜和英語中的“watermelon”。
然而,李時珍的說法幾百年來似乎并未引起人們的注意。後來,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的報刊上有過一則報道,說是:在我國浙江地區的一個漢代古墓中發現了“西瓜籽”,報道或許不嚴謹,因為,這麼長時間種子也許會發生黴變,在外觀上長得或許像西瓜籽。
但是,後來考古專家們在針對這次發掘的專業性報告中也明确寫了發現“西瓜籽”這件事。如果,考古學家的報告可信的話,那麼,我國種植西瓜的曆史真的一下子就提前了幾千年。
但是,西瓜不會說話,它無法告訴我們到底什麼時候傳到了中原。它在炎炎夏日裡為我們汗流浃背的農民祛暑降溫,消除疲勞,在那一刻提高了農民百姓的幸福感與滿足感。此時,西瓜何時傳入已經不再重要,它依然在今天發揮着它的獨特作用,在衆多水果中以其極高的性價比穩居售賣水果中的第一名,成為居家旅行的必備水果。
作為吃瓜群衆的你,現今是不是要趕緊吃一口西瓜壓一壓驚呢!
參考資料:
『《中國西瓜的栽培曆史》、《本草綱目》、《夢粱錄》、《武林舊事》、《新五代史·四夷附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