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聊一聊消化性潰瘍:
有些人經常肚臍以上疼痛,進食後或者饑餓時疼痛明顯,到醫院一檢查發現是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經過一個多月的胃三聯或胃四聯藥物治療後,胃痛時好時壞,潰瘍面也一直無法愈合,問中醫有沒有好辦法止痛、促進潰瘍愈合?
接下來給大家介紹,中醫治療消化性潰瘍時的一些思路,和常用的4味基礎中藥。
有中醫名家認為:消化性潰瘍可以從“癰”論治,如遼甯著名胃病中醫專家李玉奇,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則獨樹一幟地提出了“消化性潰瘍,從癰論治”的理論,所以,很多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的中藥如敗醬草,都被廣泛應用于消化性潰瘍。
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化瘀:敗醬草。
敗醬草,味辛苦,性微寒,歸胃、大腸、肝經。
用敗醬草是因為它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之功,如醫聖張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用薏苡附子敗醬散治療腸癰,正是取敗醬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之用。
李時珍雲:敗醬乃手足陽明、厥陰藥也,善排膿破血,故仲景治癰。
此外,消化性潰瘍是經過長年累月的積累形成,同時,很多消化性潰瘍患者胃痛常在夜間明顯,這與中醫的血瘀證夜間加重不謀而合,且中醫有“久病多虛,久病多瘀”之說,而敗醬草也正有化瘀之效,可謂正中病機。
如黃元禦在《長沙藥解》中指出:敗醬草,入足厥陰肝經,善破瘀血,最排癰膿。
國醫大師朱良春也認為:敗醬草有祛腐生新、化瘀複元之功。朱老常用此藥,配合蒲公英、白芨等治療消化性潰瘍等消化系統疾病。
臨床上,敗醬草的具體應用,則需要根據具體症狀決定,我一般在出現吞酸、反酸水時加用此藥,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不是所有的消化性潰瘍都要用此藥。
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祛濕散結:蒲公英。
蒲公英與敗醬草都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之效。
不同之處在于:蒲公英還有散結、清利濕熱之功。
蒲公英,味甘,性微寒。歸胃、肝經。
這裡用蒲公英不僅僅是為了加強敗醬草清熱解毒消癰之功,還取其散結、去濕熱之效。
消化性潰瘍形成之初,患者往往有長期進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的習慣,但是濕熱蘊結在腸胃,久病濕熱凝結,侵蝕胃粘膜,最終形成胃或十二指腸潰瘍。
這裡用蒲公英,如同上一篇文章提到用僵蠶散息肉的痰濕瘀結,在用法上,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同之處在于:僵蠶散痰瘀互結,蒲公英散濕熱凝結。
如《本草備要》雲:蒲公英,化熱毒,解食毒,消腫核,亦為通淋要品。
所以,本病運用蒲公英,不僅僅是為了加強敗醬草清熱解毒消癰之功,還取其散濕熱凝結之用,以解消化性潰瘍由于飲食不節所緻的濕熱凝結這一病機。
清熱消癰,化痰散結,甘潤:川貝母。
川貝母,味甘苦,性微寒,歸肺、心經。
有清熱、消癰、化痰、潤肺止咳之功。
這裡用川貝母不是簡單的加強敗醬草和蒲公英的清熱解毒消癰之功,更不是單純的加強蒲公英的散結之效。
講川貝母之前,先了解另外一個藥浙貝母:
川貝母和浙貝母雖然都有清熱化痰,止咳,散結消癰之功。
不同之處在于:
川貝母苦寒之性不如浙貝母。
此外,川貝母還有甘潤之性,這也就是為什麼久咳燥咳之時,我們會用川貝母潤肺以止咳。
與敗醬草和蒲公英相比,川貝母還有化痰之功,結合川貝母清熱、消癰、散結、化痰、潤肺這些功效,這裡用川貝母的目的不言而喻:
如《本草備要》記載:唐時有人膊上生瘡如人面,用貝母,瘡乃颦眉,灌之數日,成痂而愈。
一方面是加強敗醬草和蒲公英的解毒消癰之功。
一方面是加強蒲公英的散結之功。
如《長沙藥解》中雲:川貝,入手太陰肺經,清金瀉熱,消郁破凝。
還有一方面是化痰。蒲公英去濕散結,川貝母化痰散結。兩者相結合,可化痰濕凝結。
最後一方面,祛濕化痰、清熱解毒、散結消癰等祛邪治法,難免有傷人正氣之痹,而川貝母的甘潤之性正好可以兼顧這種弊端。
如李中梓在《雷公炮制藥性解》中指出:川貝,清心潤肺,止嗽消痰,主瘿瘤諸惡瘡。
敗醬草蒲公英清熱解毒消癰,蒲公英川貝母散痰濕凝結,川貝母甘潤而不燥,三藥合用,祛邪而不傷正。
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白芨
消化性潰瘍是指胃或十二指腸黏膜被腐蝕,形成瘡面,久久不能愈合,而白芨的應用,無疑是錦上添花。
白芨,味甘苦澀,性寒。歸肺、胃、肝經。
如《類證本草》雲:白芨,味苦、辛平、微寒,無毒。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
中藥教科書上記載白芨質黏味澀,為收斂止血之要藥,常用于治療體内外各種出血症。
這裡用白芨:
一方面是防止消化性潰瘍的并發症之一即上消化道出血的發生
另一方面是取白芨收斂之性,以促進潰瘍面的愈合。
更重要的是,白芨質黏,有斂瘡生肌之效,簡言之,就是可以促進潰瘍面長出新粘膜。
如《得配本草》雲:白芨,治金瘡疥癬,惡瘡毒,敗疽死肌,去腐生新。
以上四味藥相配伍,敗醬草清熱解毒消癰,兼顧化瘀;蒲公英清熱解毒消癰,兼顧清濕熱散結;川貝母清熱消癰,兼顧化痰散結。白起收斂止血,防止消化性潰瘍并發症之上消化道出血的發生,同時可以消腫生肌,促進潰瘍面的愈合。諸藥合用,清熱解毒消癰,祛濕化痰散瘀結,收斂止血生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