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曆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中華文明的精髓;同時,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産物,它最初是依據鬥轉星移制定的,指導農業生産時節。西漢武帝時期将“二十四節氣”納入《太初曆》作為指導農事的曆法補充,采用圭表測影法在黃河流域測定節氣。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來自三百多年前訂立的依據太陽黃陽度數劃分。
據文獻記載,我國中原地區在商時已出現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名稱,周時期出現了八個節氣名稱。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于三百多年前依據太陽黃經度數劃分的方法,自1645年起沿用至今。而從定《時憲曆》之後直至今的“農曆”。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劃分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按黃經度數編排。即,視太陽從春分點,也就是黃經零度出發,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24個節氣正好36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為一個“節氣”。
我們上小學的時候都學過的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就是了方便我們記憶二十四節氣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