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晚,#依戀成本75元羽絨服标價1598元被罰#的消息被頂上了熱搜榜,引發了衆多網友圍觀。
據媒體報道,韓國品牌“衣念”(Eland)專櫃标價1598元一件的羽絨服,委托制作的成本價隻有75元。從出廠到上架,差額漲了20多倍。
北京市西城區市場監管局以以次充好為由對其進行處罰,并沒收違法所得及非法财務。
處罰決定書顯示,衣念(上海)時裝貿易有限公司于2021年7月2日委托丹東翔騰服裝有限公司生産80件羽絨服,生産成本為75元/件。2021年9月20日,其中9件在北京漢光百貨和君太百貨的專櫃進行銷售,标價1598元/件。截至2021年11月3日,這批羽絨服共售出2件,其中1件為抽檢售出。
想想就能知道,制作成本僅75元的羽絨服質量到底如何,甚至其中填充的到底是不是羽絨都不好說。這樣一件各方面質量性能都低級的羽絨服卻能賣到千元,這不是以次充好是什麼?
對于此,很多網友表示震驚,“真敢标價啊!”
還有人表示“罰的太少了,這不就是欺騙消費者麼”
有網友自嘲這些年交了智商稅
還有網友吐槽不止依戀一個品牌這樣,現在商場普通牌子吊牌價高得吓人!
可能說到這裡,很多網友對這個品牌還是不太熟悉。事實上,衣戀旗下很多品牌作為早期的韓裝“頂流”,可以說在各大商場都能看到其身影,比如ELAND、SPAOPrich、Roem等等,涵蓋男女裝多達40餘個品牌。雖然風格各有不同,但大部分定價都在千元左右,屬于中高端品牌。
按理說秉承着一分價錢一分貨的思維,産品質量應該與價格對等,但其實不然。定位雖屬高端,但衣戀旗下很多品牌的質量實在讓人不敢恭維。
在黑貓投訴平台上,搜索相關内容,可以找到關于“衣戀”的投訴有100多條,這些投訴除了差價、發貨退款問題外,很多都是關于服裝做工和質量的問題。 另外,天眼查app上也能查到衣念上海公司旗下品牌産品曾多次因質量問題被罰。
去年年初,衣戀旗下品牌SPAO曾因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被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處以20萬元罰款。因由是SPAO一款女士羊毛大衣标貼标注含羊毛,但實際面料和裡料成分均為100%聚酯纖維,并不含羊毛。不止如此,在随後的2月、3月和4月,衣念上海公司又多次被罰,處罰原因涉及在商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對商品性能、功能、産地等表示不準确、不清楚等。
近些年在疫情的沖擊下,線下實體店的緊縮可以說有目共睹,而作為早期的頂流服飾,依戀似乎也在漸漸退出大衆視線。
原因何在?
定位中高端的價格,但品牌形象卻相對固化,更遑論品控實在讓人難以接受。這對于追求性價比和個性潮流的年輕消費者來說,缺乏足夠的創新吸引力不說,連基本的質量關都過不去,勢必會造成顧客的流失。
而此次羽絨服事件的爆發讓更多人開始質疑品牌的“産品力”——品牌溢價可以存在,消費者願意為設計、質量、版型、甚至品牌故事等等因素來買單,隻要“我這錢花的值”。但如果沒有相匹配的内容物,僅僅隻是以高端價格來定住品牌“高端的形象”,那麼這種“割韭菜”的行為想必最終會被人戳破而“自砸招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