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在讀期間發表100多篇論文,其中以第一作者發表了67篇。平均每年發30多篇?!
近日,知乎上一則話題「如何看待清華大學博士生武某某在讀期間發表100多篇論文?」引起熱議。
從2017年截止到2022年7月27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的武同學(博士三年級)已經發表了108篇論文。
2022年才剛剛過一半,武同學已經發表/投稿了19篇一作論文,差不多10天就寫一篇paper!
根據知乎提供的博士生武某某的學術主頁顯示。
谷歌學術引用2100餘次!簡單一算平均一年發表論文18篇!其中包括arXiv的一作論文,武同學就讀清華大學期間,以第一作者發表了67篇論文。其中,CCF A類推薦會議/期刊共計22篇;CCF B類推薦會議/期刊共計9篇;CCF C類推薦會議/期刊共計4篇;Nature子刊共計3篇!
這發文速度,平均每個月發表2篇論文,10多天就寫出一篇paper。
對比一下普通人的發文時間,從做數據、到寫、到投稿、到返修、再到發表,能1年發1篇都算非常高效。
沒有感情的發文機器?
如此快速的文章發表,使得不少人質疑武同學頂會灌水。
據知乎上電子系相關專業的答主表示,在武同學的論文裡,論文代碼很少開源或者就建一個空倉庫。并且複現出來的效果并沒有論文實驗結果展示的那麼好。
簡單的說,就是這些論文無法讓同行去驗證、複現。因此,灌水的嫌疑就非常大,為了發論文而發論文。
論文灌水頻發
近幾年,因為發表論文數量驚人而被質疑灌水的科研人,太多了。
幾乎每年都會有類似的讨論登上熱榜。
2020年,一南郵的老師桂某,在三年半内發表了300多篇IEEE論文。
2021年,一二本學生連發10篇SCI直博香港城大。
2022年,蘭大一本科生狂發 31 篇論文,其中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9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3篇并獲優秀論文獎2項。
雖然他們研究的領域都不相同,但經過對比,這些論文的共同點就是“缺乏理論深度,多篇論文idea類似,文内數據不明朗”。也就是說,這些工作對研究領域的發展起的作用微乎及微。
盡管灌水現象令人不齒,但不可否認的是,仍然有相當一部人對灌水的态度是“我行我也灌。”
這主要還是和目前的科研評價體系相關,盡管大家高喊「破四唯」已久。
但真到了評職稱、找工作的時候,論文還是最直觀的敲門磚。
這就讓不少學生面臨一個選擇「為了科學,不該灌;為了生存,多灌多得」。
就拿上述被舉例的發表10篇SCI全獎直博香港城市大學的本科生萬同學來說。
在被質疑灌水後,其本人親自下場回應表示:
個人願意承認自己10篇論文的整體水平很低,有「灌水」的嫌疑。
但這并不代表自己不熱愛科研,他自己也想在讀博期間做出真正hard core的成果。
不過,盡管初心出于諸多理由。但灌水本身并不是一個值得倡導的行為。
做修修補補的實驗,發邊邊角角的文章,對科研的進步沒有絲毫意義!
真正的科研和科學家不應該是搞一些短、平、快的項目,而是應該沉澱下來,像一個工匠一樣精耕細作,慢慢雕琢出來一幅耐人尋味的作品。
如果大肆吹捧論文數量而忽略質量,對那些腳踏實地紮紮實實出成果的科研工作者,将會是真正的傷害。
編輯:儲舒婷
綜合:知乎、募格學術、蘭大就業、中國新聞周刊、武同學學術主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