埙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大約有七千年的曆史。相傳埙起源于一種叫做"石流星"的狩獵工具。古時候,人們常常用繩子系上一個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擊打鳥獸。有的球體中間是空的,掄起來一兜風能發出聲音。後來人們就拿來吹,就慢慢地演變成埙。
陶制的埙是古代就流行的樂器之一,屬于吹奏鳴響樂器,早在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時期,埙的演奏就很盛行,延續至今。埙在古代用陶土燒制的一種吹奏樂器,圓形或橢圓形,有六孔(現在有八孔,九孔,十孔,雙八度等,六孔埙不常見)。亦稱“陶埙”。
春天的一個周末,來片焦作武陟小董鄉的黃河泥埙大師——王建老師推出免費“聽黃河泥埙課,賞千年天籁之音”活動,引起了焦作文化界人士的關注和喜愛。
埙作為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聲音幽深曠古,仿佛能深入你的靈魂。伯氏吹埙(xūn),仲氏吹篪(chí)。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裡,古人吹奏埙和篪(均為古代樂器)發出的聲音似乎依然在我們的耳邊回蕩,這大概是對埙最早的描述。
王建老師家在武陟縣小董鄉,是個制埙、吹埙的能手,遠近聞名,王建有着諸多頭銜:中國民樂學會竹笛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葫蘆絲巴烏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河南省竹笛葫蘆絲學會副會長、焦作市葫蘆絲巴烏學會名譽會長、武陟縣音樂家協會主席……
王建老師正在制作黃河泥埙
王建自幼受音樂教師出身的父親熏陶,對吹奏樂器情有獨鐘。後來,他考入某部隊文工團擔任笛子演奏員,繼而到中國音樂學院進修,開始研究我國的傳統樂器,埙就在這個時候進入他的視線。
經過20載潛心鑽研,王建老師用家鄉武陟縣黃河岸邊的黃河泥精心制作了黃河泥埙,成為優秀的民族樂器。
黃河泥埙選材自黃河邊的膠泥,母親河水滋養的黃河泥品質細膩、柔滑、粘連、雜質少、可塑性強而又不過于軟塌。
王建老師做出來的埙,造型各異、音準規範、音色優美、音域寬廣、色澤自然、古樸淡雅、手感溫潤細膩,散發着黃河泥獨特的幽幽遠古氣息。再配以精美典雅的繪畫、古樸的文字,精心燒制後再塗漆上色,使黃河泥埙顯得更加引人。
王建老師精心燒制的黃河泥埙輕巧堅固,精緻脫俗,集工藝品、民族樂器、旅遊商品、玩具、紀念品于一體,凝聚着厚重大氣、深沉悠遠的黃河文化氣息。
2013年5月,在武陟縣榮獲首個“中國黃河文化之鄉”稱号的過程中,黃河泥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15年10月中旬在加拿大舉行的中加文化節上初露頭角,即榮獲銀獎。
之後,黃河泥埙又登上中央電視台《星光大道》 欄目,被著名歌手白瑪多吉精彩演繹。
王建老師正在為焦作文化界人士講述黃河泥埙的曆史傳承。
黃河泥埙,其聲原始古樸、渾厚悠遠、深沉蒼涼、大氣凝重,黃河泥埙演奏的樂曲韻味袅袅,直抵人心,獵人魂魄,耐人尋味,回味無窮,給人以曆史滄桑、人生厚重、意猶未盡、豐富多彩的美感。
焦作黃河泥埙民間演奏團劇照
黃河泥埙,是一件沉思的樂器,懷古的樂器。黃河泥埙,是黃河文化的符号、載體,它演奏的是抑揚頓挫波瀾壯闊的黃河音樂,傳播的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黃河文化。
焦作黃河泥埙民間演奏團劇照
黃河泥埙,聲音可蕩滌我們的心靈,可淨化我們的靈魂。希望越來越多的朋友喜歡黃河泥埙,加入到吹埙人的行列,把中國民族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焦作黃河泥埙民間演奏團劇照
(本文參考江蘇埙友文章《黃河泥埙王建——古韻悠悠埙中飄》,并部分采用焦作日報及曹歡、尚小西拍攝的圖片,一并緻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