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說過:"法律的劍達不到的地方,諷刺的鞭子可以達到。"
電影,有時候作為一種觀賞形式,或可傳遞出許多畫面之外的東西。關于這些,有人說是電影的靈魂,其實那不過就是電影本身。
卓别林,對于電影的哪怕隻有一點了解的人也知道,他是個家喻戶曉的喜劇大師,但是對于卓别林的解讀,是很難的,我們不過通過他的作品,來一窺其深邃的内涵。而這一點也是卓别林大師電影卓越的地方——因為他的喜劇形式,和深刻的内容合二為一。
為什麼在中國我們說周星馳是當之無愧的喜劇之王呢,原因就是他的作品也又卓别林大師的風格,且是适應國情的。
适應國情這句話不是随便說說的,要讓如此多的,無論地域,風俗的人,都認可這種表現形式,其難度當然不是口頭能表達的。意會罷了。
回來說《摩登時代》,背景是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處于大蕭條時期,失業率居高不下,因此工人受盡壓榨,用當時的話說,就是成為一顆釘在工場車間的螺絲釘。
卓别林演的夏洛在廠房追着傳送帶工作的畫面,相必是讓人過目不忘的場景,特别是鑽進機器豁口,依舊在不停地擰緊螺帽,滑稽的場面是對工人精神麻木的再現,也是對車間主任*(壓榨者)的控訴。
我們知道,電影是無聲的,至少是基本無聲的,通過少許字幕,表達少的可憐的不多的意思。但是幾乎所有的信息傳遞,都是到位的,都是被人了解的。通過什麼?卓别林的動作。如果說封動作之王,我想卓大師也是當之無愧的吧!
夏洛是被重複的高強度作業逼瘋了,但是不知觀衆有沒有注意到一點,是在他被帶走之前,他将工廠的運作搞得一團糟,但是在觀衆強烈的擔憂下,卻沒有畫面說工廠混亂到停工了。
夏洛表現得是當時個人獨特的反擊,對機械化,制度化的反擊,然而,這種蔑視個人,以産量為先的制度化下,這種反抗是無關緊要的。
第二個場景——艱辛的幽默,對觀念中的家的追尋,夢想的破滅。曾經聽過一句這樣評價戲劇的話:“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别人看,就是喜劇。”
或許就是卓别林的表現手法。悲慘的人總是容易紮堆。二幕的女主是個悲慘的人,沒有母親,父親死于車禍,她從孤兒院的命運中掙紮出來遇見他,欣喜于終于有了一個家。可這是什麼家?
一關門,木闆掉落砸頭,一關窗,掃帚掉下來,靠牆牆倒,座椅腿斷。“幽默就是在反抗的過程中産生的微笑。”面對那樣的一個破敗的房子,所謂的家,他們好像也沒有多大抱怨吧?如果看過電影的你會知道。
可是,這麼簡單的願望,不是奢求,這簡直屬于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在那個時代,還是被打擊得支離破碎。
卓别林的一句話很有意思,當作對第二段場景的解讀也是十分恰當的。他說:“每到無可奈何地情況下,我們必須用嘲笑的态度去反抗自然的力量,否則我們就會發瘋。”
第三幕,是巨幕的對比,一個人,被一個時代裹挾,怎麼面對突發的意外呢?
很多人看電影,總是存在心中一個疑惑,為什麼不好笑?
或許因為時代的變遷,提高了觀衆的笑點,但是還有一點至關重要,喜劇形式背後隐藏的,是悲。悲喜交加形式的喜劇,永遠是高級的。這點和中國古代很多的詩歌一樣:“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哀樂都将倍增。”
那麼無聲的控訴,到底控訴什麼?讓人麻木的工業化,資本時代以金錢為基礎的社會本質,還有被機器忽略的人本身。
一部影片,小,可以細節到一個動作,大,可以宏偉成整個時代。
如果說翻來翻去有哪句話描述的最恰當的話,那應該就是世界著名電影評論家喬治薩杜爾說的:“卓别林的電影,是唯一能為最貧苦的階級和最幼稚的觀衆所欣賞,同時有能為水準最高的觀衆和學識最淵博的知識分子所欣賞的電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