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到今,對于高山的仰慕皆是如此。在這些詩詞中,山也被賦予了堅韌、莊嚴、博大等人格魅力,激勵着我們的前進。
望嶽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眦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
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這裡詩人此用筆使靜止的泰山頓時充滿了雄渾的力量,而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風格,也在此得到顯現。
題西林壁
宋代:蘇轼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遠、近、高、低四個角度多視覺描寫廬山,雖未直寫觀察的結果,卻說明無論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欣賞,都能看到獨特的景觀。簡單的14個字,卻鮮明、生動将廬山千變萬化的山勢展現在讀者的面前。
送範山人歸泰山
唐.李白
魯客抱白鶴,别餘往泰山。
初行若片雲,杳在青崖間。
高高至天門,日觀近可攀。
雲山望不及,此去何時還。
與杜甫的詩不同,李白的詩雖然寫的是泰山,但更多的卻是在抒發與朋友之間依依不舍的情懷。
詠華山
宋代:寇準
隻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
據記載,寇準七歲,其父大宴賓客,飲酒正酣,客人請小寇準以附近華山為題,作《詠華山》詩,寇準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一步、二步,到第三步便随口吟出一首五言絕句:“隻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比世人皆知的曹植七步成詩還要快出許多,真是才思敏捷,出口成章。
獨秀峰
清代:袁枚
來龍去脈絕無有,突然一峰插南鬥。
桂林山水奇八九,獨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級登其巅,一城煙水來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傷焉?
拾級而上,俯視天下,一城煙水浩渺無邊,胸襟亦為之開闊。觀景生情,奇景感染着像獨秀峰一般孤高傲岸清俊的詩人,這是一種積極、樂觀、向上的情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