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法中,黑字旁、阜字頭、右斜鈎、雪字底樣的字很多見,但因為這些偏旁部首在字中所處的位置不同,就需要用到不同的寫法,該收時收、該放時放,如果處理不好字形就不好看,值得引起初學書法的朋友的注意。
黑字旁黑,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字,它也可以作為其它字的偏旁,但一般在字上為上偏旁,如墨;在左為左偏旁,如默;在下為下偏旁,如黛。
1、黑。黑字作為 獨體字時,寫不好的主要原因是沒有處理好四點水(或者稱為火字底)與上邊的橫畫比例關系,也就是收放關系沒有處理好。正确的書寫方法是,橫畫應該收縮,四點水應該放開,要托起整個字來,就會顯得穩定且美觀。
2、墨。這個字是一個上下結構的字,黑字成為其上偏旁,書寫時同樣要求收縮第二個橫畫,将四點水放開來寫,而最下邊的土也要收。這個字的上土和下土均不能寫大,否則就是失敗的。
歐陽詢在他的虞恭公溫彥伯碑中寫這個字時,将四個點收縮,而将上土的長橫誇張,似乎就顯得不夠美觀。
3、默。這個字是将黑字旁作為左偏旁的情況,在書寫時就不能再将四點寫大,而應該将所有筆畫均收緊了寫,以避讓右邊的犬字。
但是,古人在寫這個默字時卻常常将四點置于字底,仍然放開寫,也是一種很美觀的寫法,值得推廣。
4、黛。這個字是将黑字作為底偏旁來書寫的情況,因為上部的代字旁有一斜鈎,需要放開寫,這樣就需要将黑字底的四點收緊。
同樣的情況,在古人書法中也有将其中的代字斜鈎收緊,而将黑字的長橫放開的寫法,但卻顯得有些局促,看起來不舒服。
阜字頭
這個偏旁是說“阜”字上邊的部首,因為在電腦上打不出來,姑且這樣稱謂了。這個偏旁的字,無論是上下結構,還是左右結構,寫出來不好看的主要原因是左邊的豎畫不出頭,包括我們常見的“追”、“官”、“帥”、“阜”等。
我個人感覺,在寫上下結構的字時,如“阜”字則可以将這個豎畫少出尾或不出尾,以避免同下邊的筆畫沖突。
右斜鈎在書法中,右斜鈎的字很多,寫起來也是很漂亮的一類字,但卻需要很紮實的基本功,這不僅要求中鋒行筆,而且在行筆過程中的提按、彎曲都很講究。
在講上邊的“阜”字頭時,我已經講到了一個“黛”字,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右斜鈎偏旁字。右斜鈎的字其實有四種情況:
1 、作字頭時,如昏。寫這個字時,就要求将右斜鈎放開,而将下面的“日”收緊。
需要說明的是,古人在寫這個“昏”字時,多将上邊的“氏”寫作“民”,這已經是約定俗成的異體寫法了。
2、作字底,如底。氏字偏旁作為字底時,寫法基本同字頭,但在向右放時,卻不要過大,否則就不協調。
3、作左偏旁,如邸。氏字作為左偏旁時其實是以氐字出現的,在書寫時需要右斜鈎就不能再放開,而應該收緊,以避讓右邊的偏旁。
4、作右偏旁,如低。這個偏旁在右邊時,也是多以氐字出現。寫法上也要放開,但同樣不能太大,要适度才好。
雪字底
雪字底這個部首在古漢語中讀作“ji”,因為電腦打不出這個字,隻好稱為“雪字底”了。這個部首作為偏旁時有兩種情況,因其所處位置不同而收放(寬窄)就會不同。
1、沒有其它筆畫穿插其中的情況,如雪、急、尋這樣的字。
這類帶有雪字底的字在書寫時有兩個要領:一是要收緊了寫,也就是不要寫得過寬;二是中間的橫畫不出豎畫。
但是,書法作為 一種藝術,古人在書法中卻有例外,柳公權和褚遂良都有将雪字底的橫畫寫出頭的情況,說明是可以這樣寫的。但我個人認為不美觀,作為規範寫法不提倡這種方法。
2、有豎或撇畫穿插其中的情況,如妻、君、律等。這樣的字在書寫時就要寫放開,即寫得寬一些,而且一般将中間的橫畫寫得超出右側的豎畫。
正如前面論述的情況一樣,在書法中這種情況也有特例,比如古人在書寫“事”字時,雖然一般将雪字底寫地比較寬,但中間的橫畫卻多不出頭,這主要是因為這個 字的主筆是長橫,如果再将雪字底的橫畫放開就會沖突,顯得不美。“妻”和“君”也有很多不出頭的寫法,也都很美觀,但在古人書法中卻很少有寫“律”字橫畫不出頭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