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師薩提亞曾說過:“孩子沒有問題,如果孩子有問題,那一定是父母的問題。”
确實如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藏着孩子的幸福。
《蛤蟆先生去心理醫生》中的蛤蟆就是被父母言行影響的人。
蛤蟆出身在一個富裕的家庭,祖父創立家族釀酒企業,父親成為一家之長後接管了企業,自己住着大别墅,開着跑車。
可是,蛤蟆的童年是冷漠的。
父親嚴苛,對蛤蟆很少溫情,習慣批評苛責,說的最多的就是:
“西奧菲勒斯,要我跟你說多少遍?不準這麼做!”
“回你的房間去。沒想好怎麼道歉,不準下樓!”
蛤蟆永遠無法達到父親的高要求。
母親安靜,對丈夫唯命是從,非常在意父親的評價,總在看臉色,生怕丈夫不滿。為了避免惹丈夫不快,便遵循他嚴格的育兒觀,常常對蛤蟆刻意收起慈母的一面,很少擁抱他。
但母親喜歡把蛤蟆當作小寶寶,總在其他男生面前叫他“小西奧”,甚至當着朋友的面問他有沒有穿幹淨的内衣。
因為父親的冷漠嚴苛,母親的忽略無視,讓蛤蟆一直不快樂。
他把自己僞裝成嬉皮士,逗周圍的人開心,還偷走别人的車,最後患上了抑郁症,整個人變得邋遢,眼神無光,生活亂糟糟的。
蛤蟆的例子不是個案。生活中,我們很多人不自覺地做了蛤蟆先生一樣的父母。
孩子是一張白紙,一言一行,深受父母的影響,
父母充滿善意,發自内心無條件地愛孩子,接納和面對孩子的所有情緒和感受時,我們就能夠進一步地了解孩子,與孩子建立深厚的親子關系。這種關系是孩子幸福最大的底氣。
作為父母,要丢棄我是父母,孩子必須聽我的想法,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允許他的不一樣,心懷愛意地走向孩子,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作家馮塵曾說:“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是相互滋養,我原本以為自己為你付出了一切,到最後才發現,也成全了我自己。”
父母給孩子什麼,孩子就會給别人什麼。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投射在孩子的身上,影響他們對外界事物的處理方式。
想要教養一個好孩子,父母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用愛用耐心對待孩子,真正與孩子建立溫情和感動的陪伴關系,一起成長快樂!
願我們每個孩子都可以被溫柔以待,幸福生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