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碜”是北方很多地方都用的一個方言。表示寒酸、不體面的意思。
寒,同“暑”相對,冷的意思。《說文》解釋,寒,凍也。後引申為因為冷而造成的畏畏縮縮、不舒展的狀态,貧寒,寒酸。
碜,本義是東西裡摻雜着沙子,牙碜,硌牙。這也給人帶來不愉快的感受,進而有了不美好甚至難看的意思。兩字組合,表現寒酸、畏縮、不優雅、不大方的狀态。
長相寒碜的狗狗
在保定,寒碜用的很普遍,它有以下幾層含義和所使用的語言環境。一種是說人長得樣貌醜陋,難看,做形容詞。“張大嫂家女婿個子倒是高高的,但甭提長得有多寒碜了。”這個“寒碜”是專指五官的不協調,外在形象醜陋。再有就是用于形容人的内在氣質不大方,上不得台面,寒酸相。這也是“寒碜”最普遍的含義。“她衣着華麗富貴,隆重出場,一下子顯得我特别寒碜。”這個寒碜,不是長相上的難看,而是整體氣質不佳,粗俗猥瑣,難登大雅之堂。“他整天貓在家裡,花錢就跟父母伸手要,也不嫌寒碜。”這是精神不獨立,不能自食其力,是内在心靈的醜陋。“被女朋友甩了,他覺得寒碜得慌,不敢見人了。”這個“寒碜”是精神受打擊,認為丢面子、不體面。
“寒碜”的另一層意思是形容地理環境、處所等空間或物品上有灰塵,或者垃圾遍地,比較髒亂。“隔着門縫看到屋裡到處都是灰塵,特别寒碜,都下不去腳。”這個“寒碜”不僅僅是寒酸,主要是指髒亂,到處是灰塵。“他出了名的邋遢,穿的衣裳老是油脂麻花的,特别寒碜。”這兩句話裡的“寒碜”,都是表示不幹淨,髒亂污穢的意思。前一句是塵土飛揚,垃圾遍地;後一句是衣服上油漬斑駁,污迹浸染的樣子,與“腌臜”相近。第三種是為難人、愚弄人,使其出醜的意思,做動詞。這個用法實際上是第一種情形的延伸,形容詞變動詞,使動用法。由直觀的外在醜陋,到“使之變得”醜陋。
寒碜的房間
鄧友梅在小說《追趕隊伍的女兵們》中有:“哪裡是提意見,簡直就是在衆人面前寒碜她。”蘇叔陽的話劇《左鄰右舍》第二幕中也用到這個詞:“将來不能光是廠長給職工戴花,職工也得評廠長,該戴的就得戴上,寒碜寒碜那些就知道抽煙兒、劃圈兒、碰上問題就卸肩的幹部們。”
上述幾種語言環境中,寒碜都用于貶義。
顧忌寒碜,怕寒碜的人,一定是完善自我、熱愛生活的人,無論是外在的還是内在的,都會努力使自己靓麗、風光,體面。工作中,勤奮上進,朝氣蓬勃,做優秀的自己;生活中,精心裝扮,注重禮儀形象,更注重言行,這也是尊重他人和自身修養的需要。
來源:保定方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