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哪裡有河中石獸?河中石獸【文學常識】《河中石獸》選自《閱微草堂筆記》紀昀,字曉岚,清代學者、文學家,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七年級下冊哪裡有河中石獸?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河中石獸
【文學常識】《河中石獸》選自《閱微草堂筆記》。紀昀,字曉岚,清代學者、文學家。
【内容提要】
文章按照事情發生、發展順序來寫的。
第一段先寫石獸落水,再寫十幾年後寺僧準備打撈:現按常規思維,人們從山門倒塌的找起,也就是“求二石獸于水中”,結果是一無所獲(竟不可得);接着又根據水流的情況推測,“以為順流下矣”,結果還是“尋十餘裡,無迹”。
第二段寫講學家的分析。他先嘲笑寺僧“不能究物理”,認為他們“沿河求之”的方法,實在荒唐,“不亦颠乎”。他的“物理”,就是“石性堅重,沙性松浮”,他根據石性和沙性推斷:石獸自然應該是“湮于沙下,漸沉漸深耳”。這一推斷得到人們信服,“衆服為确論”。
第三段先寫老河兵的笑,他嘲笑講學家“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他根據實際經驗指出“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接着解釋了其中的原因:當水流受到阻礙,就是産生巨大沖擊力,将石獸身下的河沙掏空,石獸就會往前倒,長此以往,石獸就會“搬運”的上遊去了,用文中原話就是“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齧沙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 )反溯流逆上矣”,果然在上遊數裡外找到了石獸,證明了老河兵的經驗是正确的。
由此看來,寺僧過高估計了水流的推力,忽視了“石性堅重,沙性松浮”;講學家則隻注意“石性堅重,沙性松浮”,卻忽視水流的運動規律;隻有老河兵根據實際經驗,将石性、沙性和水流運動等因素全面綜合起來考慮,做出正确的選擇。
最後悟出了: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據理臆斷的道理。
【原文】滄州南一寺臨( )河幹( ),山門圮( )于( )河,二石獸并( )沉焉( )。 閱( )十餘( )歲( ),僧募( )金重修,求( )二石獸于( )水中,竟( )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 )數小舟,曳( )鐵钯,尋( )十餘裡,無迹( )。
一講學家設帳( )寺中,聞( )之( )笑曰:“爾輩( )不能究( )物( )理( )。是( )非木杮( ),豈( )能為( )暴漲( )攜( )之( )去( )?乃石性( )堅( )重,沙性松浮( ),湮( )于( )沙下,漸沉漸深耳( )。沿( )河求( )之( ),不亦( )颠( )乎( )?”衆服( )為( )确( )論( )。
一老河兵聞之( ),又笑曰:“凡( )河中失( )石,當求( )之( )于( )上流。蓋( )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 )反激之( )力,必( )于( )石下迎水處齧( )沙為( )坎穴()。漸激漸深,至( )石之半,石必倒擲( )坎穴中。如( )是( )再( )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 ),遂( )反溯流( )逆上矣。求之下流,固( )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數裡外。然則( )天下之事,但( )知( )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據理臆( )斷( )欤( )?
【詞語】滄州南一寺臨(靠近)河幹(岸),山門圮(倒塌)于(在 )河,二石獸并(一起)沉焉(于之,在河中)。 閱(經過、經曆)十餘(多)歲(年),僧募(募集)金重修,求(尋找)二石獸于(在)水中,竟(終了,最後)不可得,以為順(沿着)流下矣。棹( 劃着 )數小舟,曳( 拖着)鐵钯,尋(尋找)十餘裡,無迹(蹤迹)。
一講學家設帳(設管教書)寺中,聞(聽到)之( 這件事)笑曰:“爾輩(你們)不能究( 研究、探究)物( 事物)理( 道理、規律)。是( 這)非木杮( 削下的木片),豈(怎麼)能為(被)暴漲(大水)攜(帶)之( 石獸)去( 離開)?乃( )石性(特點)堅( 硬 )重,沙性松浮( 輕),湮(埋沒)于(在)沙下,漸沉漸深耳( 罷了)。沿( 順着 )河求( 尋找)之( 它,代石獸 ),不亦( 也)颠(颠倒、錯亂 )乎( 嗎 )?”衆服(信服)為( 認為)确( 正确)論(言論)。
一老河兵聞之(它,代講學家的話),又笑曰:“凡(凡是 )河中失(丢失)石,當求(尋找)之(它,代石頭)于( 從)上流。蓋(因為)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它的,代水流的)反激之( 的)力,必(一定)于( 在)石下迎水處齧(浸蝕、沖刷)沙為( 成為 )坎穴(坑洞)。漸激漸深,至(到)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像)是(這樣)再( 再次 )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 停止 ),遂( 于是 )反溯(逆流而上)流逆(逆流)上矣(了)。求之下流,固(固然)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嗎)?”如(按照)其(他的)言,果(果然)得于(在)數裡外。然則(既然這樣,那麼)天下之事,但( 隻 )知(了解)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了 ),可據理臆( 主觀地 )斷(判斷)欤( 嗎 )?
【譯文】滄州南面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寺院的正門倒塌在河中,(門前)兩個石獸一起沉入河底。過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錢款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兩個石獸,到底沒找到,以為(寺僧)它們順流而下了,(于是)劃着幾隻小船,拖着鐵耙,(向下遊)尋找了十多裡沒有痕迹。
一個講學者在寺廟裡教書,聽了這件事笑着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石獸)不是木片,怎麼能被大水帶走呢?石頭的特點是又硬又重,沙的特點是又松又輕,(石獸)埋在沙裡,越沉越深罷了。順流而下尋找它們,不也荒唐嗎?”大家信服地認為這話是正确的言論。
一個老河兵手聽了這話,又笑着說:“凡是落入河中的石頭,應當從上遊尋找它們。因為石頭的特點是又硬又重,沙的特點是又松又輕,水不能沖走石頭,(但)水流的反沖力,一定會将石頭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沖刷成坑穴,(石下的沙坑)越沖越深,延伸到石頭(底面)一半時,石頭必定倒栽在坑穴裡。像這樣再次沖擊,石頭再次(向前)翻轉。不停地翻轉,于是石獸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遊尋找石獸,固然荒唐;在原地尋找它們,不是更荒唐嗎?”按照他的話,果然在幾裡外尋到了(石獸)。那麼天下的事,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很多,怎麼能隻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臆斷呢?
【重要問題】
1、本文選自《 》,作者是 ____(清代) ____(人名)。
2、關于如何尋找石獸,從事情的結局來看,寺僧、講學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見識。你從中悟出怎樣的道理?
寺僧和講學家都犯了脫離實際、主觀臆斷的錯誤。老河兵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綜合各方面的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可知,實踐出真知,實踐也是檢驗真理的标準。
3、 閱讀理解全文後填空。
對于河中石獸的位置,寺僧先判斷其在河中,結果是竟不可得,接着以為在河水的下遊,依據是順流而下,結果是無迹;講學家判斷其在埋沒在河沙下或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理由是石性堅重,沙性松浮,結果是不可得;老水兵則判斷其在河的上遊或再轉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是因為石性堅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結果得于上流數裡之外。
寺僧過高估計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視了“石性堅重,沙性松浮”;講學家則隻注意到“石性堅重,沙性松浮”,卻忽視了水流的運動規律。隻有老河兵根據實際經驗,将石性、沙性、水流運動等因素全面地綜合起來考慮,而做出了正确推斷。作者由此感歎道:“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欤?”
4、為什麼“學者”的結論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結論是正确的?請根據文意,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
示例1.因為學者隻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據理臆斷”;而“老河兵”則根據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情況,以及三者之問的關系,作出正确的判斷。
示例2.因為學者隻會片面想到石頭和沙子的特點,而沒有想到水沖擊的力量,做出的判斷自然是荒唐的;而老兵根據實際的經驗,将石頭、沙子的特點,和水流運動等全面綜合考慮,因此“老河兵”的結論是正确的。
5、這篇文章告訴我們一個怎樣的道理?
. 事物的變化是很多的,不能憑主觀臆斷去判斷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6、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廟僧和講學家犯了什麼錯誤?
廟僧和講學家都犯了脫離實際、主觀臆斷的錯誤。
7.為什麼隻有老兵提出正确的辦法?老河兵能從實際經驗出發,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因此老兵提出了正确的辦法。
8.文章中兩次寫到“笑”,你怎樣理解其中的意味?
講學家的笑,是自以為 “能究物理”,嘲笑别人不懂得推究事物的道理,笑别人不懂得這方面的知識。老兵的“笑”,因為自己富有實際的經驗,笑講學家“據理臆斷”。
9.如何理解廟僧、講學家、老兵這三個人物形象?
廟僧:考慮不周,忽而原地打撈,忽而沿河而下,他代表的是不深思熟慮而盲目行動的态度;
講學家:空談事理,不切合實際,他代表的正是“據理臆斷”的态度;
老兵:能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提出符合實際的結論,代表的是實事求是的态度。
10.結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哪些人是怎樣“據理臆斷”的?
廟僧:以為水往下流動,就認為石獸會順流而下,是“據理臆斷”;講學家根據“石性堅重,沙性松浮”的理,就做出“湮于沙下,漸沉漸深”的判斷,也是“據理臆斷”。
11. 聯系原文用自己的話說說“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 “其二”的具體内容。
“其一”是指隻考慮到石頭和沙子的性質(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子的性質疏松漂浮);“其二”指還需考慮到水的沖擊會掏空石頭下面的沙子, 從而讓石頭翻轉,離開原來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動到上遊去。
【中考鍊接】
【語段一】
(甲)一老河兵聞之,……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欤? ——紀昀《河中石獸》
(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機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獨不瞑① ,為之伺察。或微聞人聲,必先号鳴,群雁則雜然相呼引去。
後鄉人益巧設詭計,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視陂薮② 雁所常處者,陰布大網,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緼③ 并匿穴中,須其夜艾,則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滅其火。群雁驚視無見,複就栖焉。于是三燎三滅,雁奴三叫,衆雁三驚;已而無所見,則衆雁謂奴之無驗也,互唼④ 叠擊之,又就栖然。少選,火複舉,雁奴畏衆擊,不敢鳴。 鄉人聞其無聲,乃舉網張之,率十獲五而僅有脫者。
……馮生工屬文嘗為《雁奴說》,歎其以詐相籠、以禍相嫁也,其言日:“奚獨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趙高詐燎而胡亥擊之,國入于漢;陳蕃漢之警也,曹節詐燎而孝靈擊之,家獲于魏。由是觀之,可不為之大哀邪!” ——宋祁《雁奴後說》
注:①瞑,通“眠”。②陂薮(bēi sǒu),陂,堤岸、湖邊。薮,湖澤通稱。③緼,亂麻繩。④唼(shà),水鳥吞食聲。
1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2 分)
①如其言,果得于數裡外( ) ②須其夜艾( )③陰布大網 ( ) ④歎其以詐相籠( )
11.翻譯下面的語句。(2 分)
已而無所見,則衆雁謂奴之無驗也
12.兩文分别諷喻了什麼現象?(2 分)
13.簡要說明兩文在寫法上的相同之處及其作用。(2 分)
【答案】10.①依照 ②止,盡 ③暗中,秘密 ④籠罩,捕捉。評分:每小題 0.5 分,共 2 分。意思對即可。
11.不久什麼也沒看見,群雁就認為雁奴毫無根據地亂叫。評分:大意及關鍵詞語翻譯正确得 2 分,共 2 分。意思對即可。
12.甲文諷喻教條、孤立、靜止地看待事物以至“主觀臆斷”的現象;乙文諷喻隻看表面現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至以怨報德的現象。評分:每個方面 1 分,共 2 分。意思對即可。
13.①借事說理或寓理于事。作用:能使讀者于生動具體的事件中領會作者所闡釋的道理,更加發人深省,更具說服力。②叙議結合。作用:使讀者既能獲得具體的感受,又能獲得理性的感悟,進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評分:答對其中一種得 2 分。共 2 分。寫法、作用各占 1 分。意思對即可。
【語段二】
【甲】河中石獸(文略)
【乙】杜處士好畫:蜀中有杜處士①,好書畫,所寶以百數。有戴嵩②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随。一日曝書畫,有牧童見之,拊③掌大笑曰:“此畫鬥牛也。牛鬥力在角,尾搐④入兩股間,今乃掉⑤尾而鬥,謬矣!”處士笑而然之。古語雲:“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
【注解】①杜處士:姓杜的讀書人。②戴嵩:唐代畫家,韓滉弟子。③拊:拍。④搐chù:收縮。此指“夾”。 ⑤掉:擺動。
10.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語。(2分)
(1)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 閱 。(2)一日曝書畫 曝 。
1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語句。(4分)
(1)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
(2)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所寶以百數。
12.結合語境,用自已的話說說下列句中“笑”的具體原因。(4分)
(1)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
(2)有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
13.結合文本,談談你讀了甲乙兩文後分别得到的啟示。(4分)
甲文: 乙文:
【答案】
10. 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語。(2分)(1)經曆 (2)曬
11. 翻譯(4分,每小題2分)
(1)它的反沖擊力,一定會在石頭下方迎水面沖刷沙子形成坑穴。
(2)蜀地有個姓杜的讀書人,喜歡書畫,(他)珍藏的書畫要用百來計算。
12.(4分)(1)講學家笑找石頭的人弄不清沙輕石重的性質,不在原地找,而是順水而下去尋找。
(2)牧童笑杜處士珍藏的鬥牛畫把尾巴畫錯了。鬥牛時牛的尾巴應當夾在兩條大腿之間,而畫家畫的牛的尾巴卻是翹起(擺動)的。(意思對即可)
13.(寫出啟示1分,結合文本分析1分,言之有理即可。4分。)
甲文示例:(1)我們考慮問題要全面,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觀臆斷。(1分)計學家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作出了錯誤的判斷。(1分)
(2)實際經驗有時比書本知識更可靠(1分),老河兵熟悉河流,富有實際經驗,所以能作出正确的判斷。(1分)
乙文示例:(1)做什麼事都應該尊重事實,不能想當然。(1分)戴嵩畫畫,沒有仔細觀察鬥牛,而是想當然認為鬥牛時牛的尾巴是翹起(擺動)的,所以畫錯了。(1分)
(2)要注意觀察生活,向生活學習,做生活的有心人。(1分)牧童天天放牛,注意觀察,一下子就看出畫的錯誤。(1分 )
(3)要注意細節。(1分)戴嵩作為大畫家,忽略了細節,把鬥牛的尾巴畫錯了,所以遭人嘲笑。(1分)
【參考譯文】四川境内有姓杜的讀書人,愛好書畫,他珍藏的書畫有成百件,有戴嵩畫的一幅鬥牛畫,他特别喜愛,用錦囊裝起來,用玉石作畫軸,經常随身攜帶着。有一天晾曬書畫,一個牧童看到了這幅畫,拍手大笑說:“這畫上畫的是角鬥的牛呀,牛在角鬥時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夾在兩條後腿中間,但這幅畫卻畫成牛翹着尾巴鬥角,畫錯了啊!”隐士笑了,認為牧童說得對。
有句古話說:“耕地應當去問男奴,織布應當去問婢女。”這句話是不可改變的。
【語段三】【甲】河中石獸(文略)
【乙】伊犁城中無井,皆出汲于河。一佐領①日:“戈壁皆積沙無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樹,苟其下無水,樹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鑿井,果皆得泉,特汲須修绠②耳。知古稱雍州土厚水深,灼然③不謬。徐舍人蒸遠曾預斯役,嘗為餘言。此佐領可雲格物④。蒸遠能舉其名,惜忘之矣。後烏魯木齊築城時,鑒伊犁之無水,乃蔔地通津⑤以就流水。餘作是地雜詩,有日:“半城高阜半城低,城内清泉盡向西。金井銀床無用處,随心引取到花畦。”記其實也。 (選自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八)
注:①[佐領]地方官員。②[绠(gěng)]繩子。③[灼然]明白清楚的樣子。④[格物]推究事理。⑤[蔔地通津]選擇了渡口為城址。
12.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1) 一寺臨河幹 幹: (2)乃蔔地通津以就流水 就:
13.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2分)
A.特汲須修绠耳 靜以修身 B.蒸遠能舉其名 有仙則名
C.不知其二者多矣 其真無馬邪 D.棹數小舟,曳鐵钯 曳屋許許聲
1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語句。(2分)
(1)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2)伊犁城中無井,皆出汲于河。
15.【甲】文中老河兵正确判斷出石獸的位置,【乙】文中佐領準确找到水。閱讀兩文,說出他們 能夠解決問題的共同原因。(2分)
16.【乙】文中“半城高阜半城低,城内清泉盡向西”一聯詩句使我們了解了烏魯木齊城水源的走向源自于地理特點,由此你想到的能體現某地區地理或物候情況的古詩文語句是 “ ”(1分)
【答案】
12.(1)河岸 (2)靠近 13.D(2分)
14.(1)怎麼能被突然上漲的河水帶着它離開原地呢?
(2)伊犁城中沒有井,(當地人)都出城從河中取水。
15.示例1:他們都能根據豐富的實踐經驗,運用邏輯分析事物之間的内在聯系,并作出合理推斷。
示例2:甲文中,老河兵有多年治河經驗,他合理分析了沙、石、水之間的關系,得出了石獸逆流而上的結論;乙文中,駐守伊犁的佐領了解當地情況,合理分析了土、樹、水之間的關系,得出了此處有水可以打井的結論。
16.示例1:門前流水尚能西 示例2: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語段四】閱讀甲、乙兩段文言文(12分)
【甲】《河中石獸》
【乙】餘十一二歲時,聞從叔燦若公言:裡有齊某者,以罪戍黑龍江,殁(mò死)數年矣。其子稍長,欲歸其骨,而貧不能往,恒蹙(cù)然如抱深憂。
一日,偶得豆數升,乃屑以為末,水抟成丸,衣以赭(zhě紅褐色)土,詐為賣藥者以往,姑以绐(dài欺哄)取數文錢供口食耳。乃沿途買其藥者,雖危症亦立愈。轉相告語,頗得善價,競藉是達戍所,得父骨以箧負歸。歸途于窩集遇三盜,急棄其資斧,負箧奔。盜追及,開箧見骨,怪問其故,涕泣陳述,共憫而釋之,轉贈以金。方拜謝間,一盜忽擗(pǐ)砞mò(捶胸頓足)大恸曰:“此人孱弱如是,尚數千裡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自命豪傑,顧及不能耶?諸君好住,吾今往肅州矣。”語訖,揮手西行。 其徒呼使别妻子,終不反顧。蓋所感者深矣。(紀昀《阋微草堂筆記》)
22.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語。(4分)
①湮于沙上( ) ②不亦颠乎( ) ③雖危症亦立愈( ) ④終不反顧( )
23.下列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求之下流,固颠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B.轉贈以金 扶蘇以數谏故
C.必于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 歸途于窩集遇三盜 D.以箧負歸 負勢競上
24.翻譯下列句子(4分)
(l)如其言,果得于數裡外。
(2)此人孱弱如是,尚數千裡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白命豪傑,顧及不能耶?
25.你從這兩則故事中得到怎樣的啟示?(2分)
【甲】文的啟示:____
【乙】文的啟示:____
【答案】22. (1)埋沒 (2)通“癫” 瘋狂 (3)即使 (4)回頭看(共 4 分,每空 1 分)
23. C(2 分)
24. (1)按照他的話,果然在幾裡外找到了(石獸)。 (2 分,意近即可)
(2)這人如此孱弱,尚能曆盡艱辛,到千裡之外尋找父親的遺骨。我這個堂堂男子漢,自命英雄豪傑,反而做不到嗎? (2 分,意近即可)
25. 【甲】文的啟示:“遇到問題,如果不從實際出發,而是主觀臆斷,就容易得出錯誤的結論,甚至鬧出笑話來”或“事物的變化是很多的,不能憑主觀臆斷去判斷事物”。 (1 分,意近即可)
【乙】文的啟示:“做人要盡孝道”或“有志者事竟成”或“做好事與盡孝道都能夠感染影響别人”等等。 (1分,意近即可)
【參考譯文】:我十一二歲時,聽從叔燦若公說:老家有個姓齊的人,因犯了罪,被罰往黑龍江戍守邊關,已經死在那裡幾年了。他的兒子長大後,想把父親的遺骨遷回老家,可家境貧寒,不能如願,為此,他終日憂愁不已。 一天,他偶然得到了幾升豆子,于是眉頭一皺,計上心來。 他把豆子研成細末,用水抟成丸,外面挂了一層赭石色,看上去像是藥丸。 然後,他帶着假藥丸,謊稱賣藥的奔赴黑龍江,一路上,就靠騙幾文錢糊口。 可也怪了,沿途凡吃了他的藥的,即使是重病也會立即痊愈。 于是人們争相轉告,使他的藥賣出了好價,終于,他靠着賣藥的錢到達了戍地,找到了父親的遺骨,用一個匣子裝好,然後背着匣子踏上歸程。 歸途中,他在叢林裡碰上了三個強盜,慌忙之中,丢棄了錢财,隻背着骨匣奔跑。強盜以為匣子裡裝有寶物,就追上去抓住了他。等打開匣子見到骨骸,感到十分奇怪,就問他是怎麼回事。 他哭着把事情經過說了一遍。 強盜聽後,深受感動,不僅退回他的财物,還贈了他一些銀錢。 他急忙拜謝。 忽然,一個強盜頓足大哭道:“這人如此孱弱,尚能曆盡艱辛,到千裡之外尋找父親的遺骨。 我這個堂堂男子漢,自命英雄豪傑,反而做不到嗎? 諸位保重,我也要到甘肅去收父親的遺骨了。”說完,他揮了揮手,奔西方而去。 他的同夥呼喊他,請他回家與妻子告别,他連頭也沒回,這是被齊某之子的行為深深感動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