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持續整理形态可以有哪些

持續整理形态可以有哪些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30 10:16:38

資金咋投?收益咋分?如何持續?典型村答疑集體經濟三問

半月談記者 劉芳洲 周勉

在農村蹲點調研時,基層幹部、鄉村振興駐村幫扶隊員們讨論最多的問題是,在帶動村集體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時,如何保持賬本的健康穩定。如果縮手縮腳,資金躺在賬戶裡睡大覺,既形不成收益,還錯失機遇;如果快速擴張,隐形債務負擔容易變成大窟窿,讓前期成果毀于一旦;就算打好基礎,有了底子,又擔心熬不過市場周期,中途夭折。

如何讓村集體經濟順利起步、穩健發展、行穩緻遠?半月談記者走訪了湖南省有代表性的3個村莊。它們都是“從零開始”,卻各自在摸索和實踐中找到了資金投入、紅利分享、持續發展的有效經驗。翻開這3個村的集體經濟賬本,半月談記者試圖解鎖鄉村振興的成功密碼。

搞産業何必從零開始?

走進湖南省邵陽市城步苗族自治縣茅坪鎮金興村,光伏發電廠向陽而置,200餘畝荷花基地随村道延伸,整個村莊被青山環繞,荷塘倒映着修葺一新的農居。很難想象,這裡曾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

“村子位于山區,路遠偏僻,村裡耕地稀少、農業收入低,有能力的村民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村民普遍缺乏技能,搞不起大産業。”金興村黨支部書記唐孝寬回憶說。

金興村真就富不起來嗎?工作隊和村幹部調研發現,村子環境保持得好,雖然土地零散,但河流、林地都是現成的,再加上精準扶貧時完善了橋梁道路、飲水和灌溉設施,如果集中力量把主要短闆補齊,劣勢很有可能轉為優勢。

在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的帶領下,村民們平整土地,将分散的耕地集中連片改為荷塘,除了觀賞外,采摘的蓮子、蓮藕,養殖的荷花魚可以銷售。這個以稻田荷花養魚基地為主、擁有民族特色的鄉村休閑綜合旅遊項目,在當地實現差異化經營,吸引周邊縣市的遊客前來觀荷垂釣,成為村集體經濟“轉負為正”的突破口。

持續整理形态可以有哪些(半月談資金咋投)1

茅坪鎮金興村遊客接待中心 嚴欽龍 攝

目前,金興村共有9個合作社、1個旅遊公司和2個扶貧車間,解決就業150多人,全村30%以上的村民參與旅遊業增收,為村集體經濟增收20萬元以上。如今,金興村的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由原來負債數十萬元步入穩定年收入10多萬元。

記者點評:金興村的例子證明,沒有一無是處的村子,隻有未被發掘的資源。金興村通過周密的前期規劃,将有限資金放在解決關鍵短闆上,不僅喚醒了沉睡的土地、河流等現成資源,更保證了資金健康。

過去,許多村集體産業之所以不甚成功,一部分原因在于沒有因地制宜。有的村子不立足自身實際,生搬硬套别處的“成功經驗”,盲目空降與本村不合拍的項目。“從零開始”的豪賭背後,是大量資金和人力埋在前期投入裡,又因利潤難産、資金緊繃,難以再投入,最終在市場競争中敗下陣來。

一個村的産業是否有希望,不是由投多少錢決定的。對于基礎薄弱的村莊來說,搞好産業絕不能貪圖一步“配齊”,而是在充分保證資金鍊健康的基礎上,小步慢走,“腳踩離合慢給油”。隻有讓産業穩穩邁出第一步,形成現金流的正循環,村子才有将産業做大做強的底氣。

如何用分配凝聚人心?

在湖南省甯鄉市鵲山村, 2000餘畝的現代化的蔬果大棚和稻養結合基地,引得前來參觀學習的團隊贊歎不絕。可在2014年前,這裡卻是令人揪心的黨組織軟弱渙散村,村裡債台高築,排名年年墊底。

2014年,在外經商的陳劍回村擔任村支部書記,花3個月走訪了600多戶村民。陳劍了解到,鵲山村土地碎片化程度高,人地不平衡,同時存在“有田無人種”和“有人無田種”兩種極端現象,集體資源和收益分配一直是糊塗賬,老百姓人心不齊,不願為村集體出力。

陳劍決心改革。2014年至2015年期間,鵲山村黨總支召開大小屋場戶主會議數百次,呼籲實行土地整村流轉,成立土地合作社,實現全村土地的統一整合、開發、經營。陳劍還引進了27名高學曆、高素質人才來村投資創業,土地合作社和村集體則入股企業,成為股東。

2016年,養殖企業“貪吃俠”入駐村裡後,村集體連續3年以現金入股,目前占股達17.5%;以支部黨員為主體、以村為單位成立的營健農業發展公司,村集體連續投資幾年後,也占到了17.5%的股份。如今,村裡已有的25家經營主體中,村集體投資占股的有7家。

在鵲山村,有的村民小組人均1畝9分地,最少的小組隻有人均6分地,為了保障公平,鵲山村推行按人口分紅而不是按耕地面積分紅的舉措,村民既有保底分紅(土地流轉收益分紅),也有二次分紅(經營收入分紅)。

持續整理形态可以有哪些(半月談資金咋投)2

鵲山村内的部分種植養殖基地

盤活閑置資産、整合可用資金、量化三資入股分紅……鵲山村村級集體經濟由2014年的負債213萬元,搖身一變為2021年創收114萬元,其中110萬元為經營性收入,村民年平均收入由2萬元提高至3.2萬元。陳劍說,這樣的新型農業生産經營體系,實現了農民變股民、資産變資金、資金變股金。

記者點評:在長期調研中,半月談記者發現,一些村莊依靠一時的資金和政策優勢短暫地富裕起來,卻因為利潤分配不合理,無法帶動村民持續凝心聚力謀發展,很快落入吃老本的境地。

賺錢容易,合理分配很難,能夠通過分配提升村民緻富積極性,進而帶動村集體産業做大做強更是難上加難。然而,這又是所有集體産業都必須要考慮的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法,将直接決定這個村子的産業能不能做大做強,邁出産業“雛形孵化期”。

鵲山村的案例告訴我們:首先,人心凝聚是幹事創業的一大基礎,因而在投資和分紅階段都必須以此為依托;其次,有效且得當的再投資有利于産業升級壯大,進一步提高村民收入,因此要将目光放長遠,實現利上加利;再次,與大型産業龍頭相比,村辦産業在規模上有天然劣勢,唯有适時引入戰略合作夥伴才能彌補規模劣勢,才能實現1 1>2的效果。

集體經濟怎樣能有韌性?

2015年前,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黃石村還是個荒涼的窮山溝,村集體收入基本為零。2015年,湖南省委統戰部駐村扶貧工作隊進駐黃石村,開始探索發展全村茶旅融合産業,也正是在那一年年底,在外務工的黃勇平在勸說下,回鄉擔任村黨支部書記。

黃石村成立了以鄉村旅遊為主業的合作社,經過兩年發展,黃石村集體經濟突破“零的尴尬”。2018年兒童節,該村一天就接待近2萬人。

然而,好景不長,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黃石村的發展規劃。受疫情影響,2020年以來旅客數量驟減,最凄冷時,村裡一個遊客都沒有。每月的收入甚至無法覆蓋村民的勞務費。

黃勇平說,村子隻靠旅遊帶動收入的瓶頸凸顯,必須打開思路,梳理資源。近年來,黃石村通過流轉和整合土地資源,發展了新型經營主體20多家,在現有旅遊産業的基礎上,培育了茶葉、土花豬、蟠桃等特色農業。村子還積極入股其他旅遊公司,每年都有新增利潤。

清溪穿村而過,公路延伸向遠處的茶山,擁着滑道、轉輪、網紅橋等多個遊樂項目和垂釣、觀光等多種休閑功能的黃石村,扛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合作社與旅遊公司合作賺得3萬多元,入股分紅5萬多元,加上光伏項目與村上的磚廠,總收入接近15萬元。”黃勇平說,比起最初單一的收入結構,如今村集體收入豐富了不少,“就算其中一項歉收,也不影響大局”。

目前,黃石村謀劃利用山上的幾百畝空林發展林下經濟,種植安化黃精,再造新财源。

記者點評:産業發展,總會經曆周期、政策、環境變動。有的村子發展産業起步節點巧,站在周期風口上快速騰飛,卻沒有及時調整産業結構、豐富産業布局,有的一味加大投入,反而背上債務。

潮水退後,總會發現誰在裸泳。村集體産業順利起步後,并不意味着未來發展就可以高枕無憂。事實上,隻有越過多個市場周期的村集體産業,才稱得上強韌成熟,才敢說自己已經找到了成熟的發展模式。

黃石村的例子告訴我們,村集體産業遭遇市場周期打擊幾乎是必然的,而如何做到化危為機,則考驗着村幹部的智慧。找準産業薄弱點快速補強,配齊産業鍊提高抗沖擊力和市場韌性,将有助于村集體産業真正“躍過龍門”。

(刊于《半月談》2022年第6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