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一個古老衰弱的王朝,在這封建社會的夕晖中,衆霸相争,春秋戰國時代成為中國史上一個戰亂頻繁的時代。諸子百出,造就了二千五百年前中國人文精髓的大溶彙,更是中國文化的濫觞。春秋戰國也是古代知識份子的黃金時期,諸子立異,百家齊鳴。諸子最大的特征便是對現實的暴露和批評,孔子褒貶春秋,孟子斥罵諸侯,墨子批王公大人,老子說「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龐涓、孫膑;張儀、蘇秦,更使得各國稱霸争王戰火不斷……,時勢造就了五霸七雄。
春秋五霸:自公元770年至476年。指的是人,是先後崛起的五個稱霸主的人,結束自越王勾踐的複國。
戰國七雄:自公元476年至221年。指的是七個國家,是同時并存的七個國家,結束自秦王赢政的統一六國。七雄:秦、齊、楚、燕、韓、趙、魏
春秋時有吳國,先後擊敗楚、越兩個大國成為霸主。吳國國君壽夢(子爵,前585年後)時期收留楚國叛臣申公巫臣,逐漸強大,經過三代人的努力,吳王夫差滅越國稱霸。
春秋末期越王勾踐卷土重來,擊敗夫差消滅吳國,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
勾踐死後,越國與中原溝通減少,逐漸封閉變弱,再次淪為蠻夷之地,不入戰國七雄之列。
其實戰國時期并非隻有七個國家,其他比如衛、鄭等小國。
1、 齊桓公:第十五代傳至桓公,是春秋時代第一位霸者(前685至前643執政),有名相管仲輔政。管沖與鮑叔牙為莫逆好友,管鮑之交,就是形容管仲和鮑叔牙相知之深。今常以此成語,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2、晉文公:第24代傳至晉文公。齊桓公之後,中原沒有真正的霸主,直至晉文公(前636…628執政)時才重舉『尊王攘夷』之旗幟。像退避三舍、秦晉之好、寒食節、皆是晉文公周邊的故事。
退避三舍,晉文公為答謝楚王曾恊助之恩,在城濮之戰退兵九十裡。此成語表示不與人相争,或主動讓步之意。
3、楚莊王:第22代傳至楚莊王(前613至前591執政)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絕纓盡歡,都是發生在楚莊王身邊的故事。
4、秦穆公:第九代傳至秦穆公(前659至前621執政),他以待人寬厚,以德服人著稱。穆公曾走失了幾匹好馬,發現是被歧山之下的三百多名鄉野之人捉去吃了,聽說吃了馬肉的人不喝酒會傷身體,穆公不僅不降罪他們,反而賜酒給他們喝,導至以後這些人曾冒死救了穆公被晉軍包圍之困。
5、吳王夫差、越王勾踐、宋襄公:基本上聲勢上差不多,各人想法不同,可各自認定。
要看春秋與戰國的分界點請看拉開戰國序幕——韓,趙,魏三家分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