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時期著名書法家李煜、徐铉等十一幅傳世經典書法藝術賞析
琴棋書畫,古代被稱作文房四藝,是文人墨客頗為稱許的娛樂活動,古人認為,撫琴、弈棋、寫字、作畫,或者隻是聽琴、觀棋、賞字、閱畫,領會詩情畫意,能賞心悅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長壽。東晉出現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結合字畫年代背景的記載,賞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題記
中國五代、宋、遼、金,是中國書法史上繼晉、唐之後的一個具有鮮明特點的時期。這一時期由于戰亂和政局不穩,呈現出複雜局面。
“五代”又稱“五代十國”,是指唐朝滅亡後、宋朝建立前的曆史階段。一般認為從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為五代,共53年。公元907年, 割據者朱全忠滅唐,建立後梁,由此曆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稱“五代”;又有吳、吳越、南塘、 楚、閩、南漢、前蜀、後蜀、荊南和北漢,稱“十國”。十國時間為(902年—979年)。五代十國持續了73年(907—979年)。
唐宋之間經曆了一個五代十國,雖然時間不算很長,隻有短短七十三年,但這七十三年國家一直處于分裂狀态,其實不論是經濟還是政治上,都多少地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五代十國書法,這一時期,朝代頻繁更替,戰亂不已,人們有一種不安的心緒,再加唐人已把書法上的法度發展到相當完善的境地,于是書法家們轉向以書法抒發個人意趣的軌道,在這方面取得高度成就的是楊凝式。
五代十國是中國書法從“尚法”向“尚意”轉變的時期。若要完整理解這一藝術轉變的動因和過程,五代是不可阙如的環節。從書法史看,五代十國書家峰起,除楊凝式外,郭忠恕、李鹗、王文秉、韋莊、李煜、徐铉、錢镠、錢俶以及僧人貫休、齊己、彥修、昙域、應之等均以書名世。其中,受禅宗思想影響,這一時代的書僧群體提出“心為書源”的理論,以楊凝式為代表的士人群體則自覺革新書風,為宋代“尚意”書風的形成做了前期準備。同時,楊凝式因書技上習得“二王顔柳”之髓,書道上诠釋“書品即人品”的理想價值觀,書境中融入禅機理趣,與宋人重視書品、人品以及欲“引禅入書”“論藝通禅”開啟“尚意”新風的時代訴求高度契合,而備受宋書家的推崇。就此而言,五代既是唐宋書風之變得必要過渡,又是将兩者聯系為一個整體的節點。
偏處于江南的南塘和川蜀的西蜀,都曾有過一段相對穩定的時期,條件優于中原。南塘後主李煜,亦擅長書法,相傳他能以戰筆作書,筆畫屈曲,謂之金錯刀。又傳說他寫大字不用筆,卷帛代筆書寫,稱撮襟書。西蜀的貫休,俗姓姜,工草書,号稱姜體。
下面我們一起分享五代十國著名書法家王文秉書法作品
王文秉,丹陽(今屬江蘇)人,出身江南刻石世家,南塘時見任左千牛衛兵曹參軍。篆書遠過徐铉,而铉以文學名重當時,文秉人罕知者。文秉筆甚精勁。工小篆,自号王逸老,欲與逸少(王羲之)相抗。小篆千字文題雲:“大唐庚申歲者,建隆元年(九六0)也。”紫陽石磬張獻撰,亦文秉書。《紫桃軒又綴、集古錄》
王文秉者,其筆甚精勁,然其人無足稱也。治平元年上元日書。
五代十國著名書法家王文秉《小篆千字文》賞析
(無圖)
王文秉《小篆千字文》右小篆《千字文》者,江南人王文秉書。其後題雲“大唐庚申歲”者,建隆元年也。僞唐李煜自周師取淮南,畫江為界以稱臣,遂削去年号,奉周正朔。然世宗特許其稱帝,故文秉猶稱唐,而不書年号,直雲“庚申歲”也。文秉在江南,篆書遠過徐铉,而铉以文學名重當時,文秉人罕知者,學者皆雲铉筆雖未工而有字學,一點一畫皆有法也。文秉所書,獨餘《集錄》屢得之,此本得于太學楊南仲。《紫陽石磬銘》者,張獻撰,亦文秉書也。
五代十國著名書法家王文秉《紫陽石磬銘》賞析
(無圖)
王文秉《紫陽石磬銘》右《紫陽石磬銘》。餘獨錄于此而不附他書者,文秉之書罕見于今也。小篆自李陽冰後未見工者,文秉江南人,其字畫之精遠過徐铉,而中朝之士不知文秉,但稱徐常侍者,铉以文章有重名于當時故也。“歲在辛酉”,晉天福六年,李昪之升元五年也。五代幹戈之際,士之藝有至于斯者,太平之世,學者可不勉哉!
下面我們一起分享五代十國著名書法家李鹗書法作品
李鹗,後唐四門博士,官至國子丞,以楷書名,宋趙明誠金石錄收有其《後唐汾陽王真堂記》正書一石,清泰三年(936)八月立石,李稅撰,其卷三十《跋尾》有稱:“《九經》印闆多其所書,前輩頗貴重之。餘後得此記,其筆法蓋出于歐陽率更,然窘于法度而韻不能高古,非名筆也。”參閱後唐明宗長興三年(932)四月敕,其有《九經》“宜委國子監于諸色選人中,召能書人,謹楷寫出,旋付匠人雕刻”雲,及其所寫監本五經與,孝經,爾雅,四書,可知李鄂蓋為當時國子監特召之“能書”人,其所“謹楷”之書,自以楷正是敬,豈敢有一私意氣加以注洩。其書,雖見平俗,然所寫歐體,殆為後世印刷宋體之濫觞,厥功不當抹煞。
下面我們一起分享五代十國著名書法家貫休書法作品
貫休(823—912)姜氏,浙江蘭和安寺僧人。二十歲受其足戒,移在本州諸暨五洩山寺,修淨十年:後杖錫周遊,先後客居洪、常杭荊四州。在杭州靈隐,曾受吳越王錢鑼禮遇,次年三月十七日葬于成都北門,置塔,道日白蓮之塔。有詩名,當時名詩人陳陶、方幹、李頻、許棠、張為、曹松、吳融、王貞白韋莊羅隐、羅邺、齊已等并為友善,皆有唱酬。貫休擅畫,尤以羅漢像見稱于世,人視其畫迹莫不珍若拱璧。
書法以善草書而争鳴于時,或比諸懷素,更為釋門所重,有“能草聖”之譽,贊甯高僧傳卷三,成都府東禅院貫休傳記:“(貫)休書迹,好事者傳号日‘姜體’是也。”北宋宣和朝内府所藏書迹尚多,記有草書《常侍帖》及《千字文》(六通)和行書《夢遊仙詩》,凡八帖。
《宣和書譜》卷十九稱“作字尤奇崛,至草書益勝,嶄峻之狀,可以想見其人。喜書(千文),世多傳其本。雖不可以比迹智永,要自不凡”雲。有論書詩觀懷素草書歌,亟頌懷素草書之雄逸。
五代詩僧貫休,繪《十六羅漢圖》,胡貌梵相曲盡其态之一。
下面我們一起分享五代十國著名書法家齊己書法作品
僧人齊己(863—937)也是一位書法造詣頗深且用心于書法品鑒的人物。其在《謝西川昙域大師玉箸篆書》中對西川禅師昙域的書法作了評點,表示贊賞。他認為昙域是“玉箸真文久不興,李斯傳到李陽冰。正悲千載無來者,果見僧中有個僧”。由于他本人長期受禅宗思想的浸潤,書法創作“筆迹灑落,得行字法,望之知非尋常釋子所書也”(《宣和書譜》卷十一),有正書《廬嶽詩》、行書《拟嵇康〈絕交書〉》等。
五代十國著名書法家齊己《早梅》賞析
五代齊己《早梅》釋文: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豔來。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台。
下面我們一起分享五代十國著名書法家錢镠書法作品
吳越錢镠“喜作正書,好吟詠”(《宣和書譜》卷五),有《貢棗帖》,黃庭堅曾評其書:“當代入神品。”(《山谷集》卷二十八)錢俶,錢镠之孫,字文德,承傳家學淵源,喜弄翰墨,善颠草,“其斡旋盤結,不減古人”(《宣和書譜》卷十九),有草書《國子直補牒》。錢镠、錢俶當時影響很大,且開創了中國文化史上重要的錢氏藝術家族,曆經宋代,馳名江南,經久不衰。
錢镠晚年習書法,擅長隸書,傳世書迹有《題錢明觀橋記》、《慈雲嶺題名》、《墨帖》等。
下面我們一起分享五代十國著名書法家韓熙載書法作品
韓熙載(公元902年- 970年8月31日),字叔言,原籍南陽(今屬河南),後遷居濰州北海(今山東濰坊)。韓熙載為後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進士。後南奔歸吳,為校書郎,出為滁、和、常三州從事。南塘烈祖時,召為秘書郎。元宗嗣位,屢遷至中書舍人、戶部侍郎。後主李煜時,改吏部侍郎,徙秘書監。後任兵部尚書,充勤政殿學士承旨。他目睹國勢日蹙,且以北人南來,身處疑難,遂廣蓄女樂,徹夜宴飲以排遣憂憤。坐托疾不朝,貶太子右庶子,分司東都。複召為秘書監、兵部尚書。官終中書侍郎、光政殿學士承旨。于開寶三年(公元970年)去世,年六十九,獲贈右仆射、同平章事,谥号“文靖”。
南塘書畫名家韓熙載,為人“放蕩嬉戲,不拘名節”,但“分書及畫,名重當時”(《南塘書》卷十三)。内史舍人潘佑,行書草帖,“有東晉之遺風”(《宣和書譜》卷十一)。徐铉、徐锴善篆與八分,一時為江南學者宗。《宣和書譜》卷二雲:“自陽冰之後,續篆法者惟铉而已。”歐陽修《集古錄跋尾·徐铉雙溪院記》也說:“‘二徐’,為學者所宗。”有行書《私誠帖》《篆書千文殘卷》(宋摹本,現藏于黑龍江省博物館)。
其中,《私誠帖》書格有唐風遺韻,筆力勁健,既略帶晚唐以來肥厚又不失潇灑的氣度,書風含蓄天然,具有開宋人“尚意”先河之态。啟功在《論書絕句》中雲,“行押徐铉體絕工,江南書格繼唐風”,其下注文進一步解釋道:“大徐簡劄墨迹,數百年所傳,惟《貴藩》一帖……筆緻猶是唐人格調……不見此劄,不知大徐墨迹之真面目,亦不知唐代書風,與時遞嬗;至宋而變,其變如何也。”
李煜剛即位時,猜忌心很重,鸩殺了很多從北方來的大臣,韓熙載為逃避李煜猜疑而故意縱情聲色。李煜對韓熙載的放蕩行為很不滿意,就派畫家顧闳中潛入韓家,仔細觀察韓的所作所為,然後畫出來給他看。這幅畫今天珍藏在故宮博物院,即名為《韓熙載夜宴圖》。
下面我們一起分享五代十國著名書法家李煜書法作品
南唐最負盛名和傳奇色彩的人物當屬李煜。李煜(937—978),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世人皆以詞與後主身份知曉其人,殊不知他亦兼善書法,喜作行書,美名“金錯刀”,“落筆瘦硬,而風神溢出”(《宣和書譜》卷十二),有《入國知教帖》和《虞美人》等。李煜所創“金錯刀”書體,乃是一種極其入畫的書體,“書如畫似”,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它是對張彥遠“書畫同源”理論的實踐。另傳李煜作大字不用毛筆,卷起布帛而書,皆能如意,人稱“撮襟書”(《宣和書譜》卷十二)。
宋人黃庭堅評價李煜書法雲,“觀江南李主手改表草,筆力不減柳誠懸”“筆意深穩”“乃知今世石刻曾不得其仿佛”(《山谷集》卷二十八)。在書論方面,李煜有《書述》,提出“七字法”,又謂之“撥镫”,即“、壓、鈎、揭、抵、拒、導、送是也”(《書述》)。它是對唐韓方明“筆有五種”(《授筆要說》)、盧攜“四字法”(《臨池訣》),以及陸希聲“五字法”的系統繼承、總結與完善,對後世執筆習書理論有重要影響。
五代十國南唐著名書法家李煜《禮記經解》賞析
李煜《禮記經解》墨迹,又稱《入國知教帖》,傳為李煜書。帖後有米友仁跋語。1975年香港《書譜》雜志曾刊發。
在書法上,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結體獨特,匠心獨運,起筆欹側不定,左伸右展,千姿百态,卻不雜亂。全篇字字獨立,少有連帶,卻能通過單字結體的變化,看到多姿貫通的氣韻。筆力遒勁,豐潤俊秀,以誇張的寫法,打破平衡,使章法生動有趣。
李煜《入國知教帖》之一
李煜《入國知教帖》之二
李煜《入國知教帖》之三
李煜《入國知教帖》之四
李煜《入國知教帖》之五
用墨厚重老辣,多以中鋒行筆,入紙深厚,骨勁内斂,功夫獨到。起承使轉自然,疏朗俊挺,一畫三折,形成獨特筆痕。不得不說,李煜在書法上天賦異禀。他所獨創的用虬曲而顫動的筆法寫字,被稱為“金錯刀”,在中國書法上同樣絕無僅有,獨領風騷。也是亡國李煜給後人留下的文化瑰寶。
清代學者郭麐《南唐雜詠》中評:“做個詞人真絕代,可憐生在帝王家。”網友也紛紛表示李煜為“詞界高山,政壇深淵”。
唐末五代禅宗思想的高度發展,經過書僧群體(如亞栖、貫休、光、彥修、昙域、應之、齊己)以及部分士人“援禅入書”“以禅論書”,将禅宗“心即是佛”“心即是法”的觀念植入書法,提出了“心為書源”的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宋代書學禅理化與“心靈書寫”的到來。故而,不研究五代書法藝術,很難從根本上真正厘清中國書法在唐宋之間緣何由唐之“尚法”向宋之“尚意”轉進的内在肌理,五代既是唐宋書風之變的必要過渡,又是将兩者聯系為一個整體的節點。
釋文: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也.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于書者也.
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于樂者也.絜靜精微而不賊.則深于易者也.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于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于春秋者也.(錄自《禮記》· 經解,下為局部)
五代十國南唐著名書法家李煜《題識江行初雪圖》賞析
趙幹《題識江行初雪圖》片段。他的書法墨迹流傳很少,除了南唐畫家趙幹《江行初雪圖》上的一行标題被認為是他的真迹外,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傳世的書法真迹便是行草《入國知教帖》。
五代十國南唐著名書法家李煜《相見歡》賞析
五代李煜《相見歡》釋文: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下面我們一起分享五代十國著名書法家徐铉書法作品
徐铉(九一七~九九二年),字鼎臣,廣陵人。初仕南唐,官至禮部尚書。後歸宋,累遷散騎常侍。曾校刊《說文解字》稱大徐本。铉酷耽玉箸篆垂五十年,初學李陽冰,後得李斯《峄山碑》拓本,自謂“得師于天人之際”,潛思改作,遂逼其勢。曾摹刻《峄山碑》,論者謂用筆如錐畫沙中有一線如縷,實參李陽冰法成之。習小篆者多以此摹刻本為取法之階。是碑現存西安碑林。自書碑石,尚有《茅山許真人井銘》等。
五代十國著名書法家徐铉《摹刻峄山碑》賞析
徐铉《摹刻峄山碑》
五代十國著名書法家徐铉《小篆千字文殘卷》賞析
徐铉《小篆千字文殘卷》黑龍江博物館藏。紙本,縱27.7厘米,橫上90.5厘米,橫下81.2厘米。黑龍江博物館院藏。此《千字文》非徐铉真迹,實為宋人僞托。據《石渠寶笈》著錄,此件篆文中有數處避宋代皇帝名諱或嫌名諱,如“匡”、“恒”、“桓”、“昚”等字均有改變。故知此件最早為南宋孝宗(趙昚)時僞托或臨本。此卷現殘存後部二十七行,另外四行殘存二十五字,共存三百零五字。末行款署“廣陵徐铉書”。此卷雖系南宋人僞托或臨摹仿,但它是一件較早的古人篆書墨迹精品,筆法精熟,流暢自然,起筆處多用頓筆,或垂腳飄動,或懸針短秀,婉約中蘊清勁,結體嚴美,多雜以象形,韻緻頗為古雅。
後紙尚有“勅魏杞”三字,勅書左端寫“乾道丙戌(宋孝宗乾道二年,公元一一六六年)三月初八日賜徐铉古篆千文一卷”宋楷字一行,似為元以前人移并到一起的,又有明豐坊詩跋與釋文。
此卷曾經元喬仲山、明袁忠徹、項元汴及清内府遞藏。溥儀出宮時攜往長春,後散落至殘。并有“喬篑成氏”、“吳興”、“書诏之寶”、雙龍圓印(僞印)以及項元汴、乾隆等諸鑒藏印玺。見于《石渠寶笈三編》等書著錄。
五代十國著名書法家徐铉《私誠帖》賞析
徐铉《私誠帖》此帖紙本墨迹,行書,尺牍一則。凡14行,每行字數不一,共160字。縱29.1厘米,橫44.8厘米。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這一個作品其實看着非常的自然流暢,這也是為什麼它被欣賞的原因。整個全篇都寫得比較随意,但随意不代表随便。作品的細節線條還是十分的健勁厚實,學習過書法,練習過書法的人都能欣賞到這一個小帖作品寫得相當的精準,章法與字體的細節都有注意到。所以大家欣賞它的時候,整體的感覺是享受的。
筆法豐厚又不柴,而且圓轉的筆勢也相當的漂亮,這也反映了晚唐以來追求肥美的時代風尚。有一些唐人書法的變化,但又不完全相同。整個小帖的運筆很漂亮,筆法遒勁流暢,筆法恣肆富于變化,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作品寫得神氣飛揚,沒有半點做作的意思,剛健端莊之中有婀娜流麗之态。網友評價這一張作品雖然沒有其他名作這麼有名,但筆法堪稱一流,是真正的好佳作。
有一些作品講的是意境,據曆史查證,徐铉和弟弟徐锴都是當時最傑出的篆書書法家。所以他能寫出這麼漂亮的字,一定是對書法有着深入的研究。
研究透了,寫得自然是十分的漂亮。這一個小帖,體現的是古人對于書法認真的研究态度。這一種研究的精神值得大家學習,好作品,值得珍藏。
譯文:铉今有私誠。特茲拜托。為先有袪承人劉氏。其骨肉元在貴藩醴陵門裡居住。所有劉氏先已嫁事。得衡州茶陵縣大戶張八郎。見在本處居住。今有信物并書。都作一角封記。全托新都監何舍人附去。轉拜托吾兄郎中。候到。望差人于醴陵門裡面勾喚姓劉人。當面問當。卻令寄信與茶陵縣張八郎者。令到貴藩取領上件書信。所貴不至失墜。及得的達也。傥遂所托。惟深銘荷。虔切虔切。專具片簡咨聞。不宣。再拜。
下面我們一起分享五代十國著名書法家徐锴書法作品
徐锴(920—974)字楚金,揚州廣陵人,徐铉之弟。生于梁末帝貞明六年,卒于宋太祖開寶七年,年五十五歲。(疑年錄雲:馬令書至南唐書,下同至雲,開寶八年卒,今從陸遊書。時南唐奉宋正朔)四歲而孤。母方教铉,未暇及锴,能自知書。李景見其文,以為秘書正字。累官内史舍人。
李穆使江南,見其兄弟文章,吧曰:“二陸不能及也!”因铉奉使入宋,憂懼而卒,锴亦精小學,著有說文醫學傳、說文韻譜等書。南唐文字學家。著有《說文解字系傳》40卷,已經注意到形聲相生、音義相轉之理。又以四聲譜次,著《說文解字韻譜》5卷,便于檢索。還著有《通釋五音》、《方輿記》、《古今國典》等。
從以上史料足見,五代十國雖為亂世,但書法藝術并未凋敝,也并非如書法史家所言的僅有楊凝式一人,而是出現了諸多書家,且作品可觀。他們一方面共同延續着漢魏至唐以來的書脈星火,成為由唐入宋的重要曆史環節——特别是李鹗的楷書刻印、郭忠恕的《漢簡》範例、“二徐”的《峄山》篆刻以及李煜的“金錯刀”書體實踐等,在宋代不乏習書文人的品評與傳習,對宋代書學有一定影響。
另一方面,如後周的郭忠恕,吳越的錢俶,南唐的徐铉、韓熙載、李煜、潘佑以及西蜀的王著、句中正、李建中等,皆是曆經五代而入宋的書法名家,他們對宋代書學完成漸變與轉型起到了直接或間接的推動作用。尤其是韋莊、錢镠、錢俶、潘佑、徐铉、李煜等人的行草,延續“東晉遺風”,強調意在筆先,實有開宋人“尚意”先河的重大意義,同時也可以借此管窺唐代書法在五代發生漸變的某些微妙肌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