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重慶一直都是一線城市嗎

重慶一直都是一線城市嗎

旅遊 更新时间:2025-04-23 22:03:52

新一線城市是第一财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依據品牌商業數據、互聯網公司的用戶行為數據及數據機構的城市大數據對中國337個地級以上城市排名而出。

該榜單标準依托商業資源集聚度、城市樞紐性、城市人活躍度、生活方式多樣性和未來可塑性五大指标。算法框架為:一級指數的權重以新一線城市研究所專家委員會打分的方式計入,二級指數以下的數據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

1

關于新一線城市的排名,其實并沒有官方标準。

過去都是通過行政級别、城市人口和GDP規模對城市進行劃分,而“12345678線城市”則是從世紀之交時演變而來的市場化的分級方法

也就是說,“1234線城市”更多地被運用在房地産市場領域。大夥更樂于接受和傳播這樣的概念,從而形成了當前的城市排位賽。

正如榜單制作方所稱,他們是從商業資源集聚度、城市樞紐性、城市人活躍度、生活方式多樣性和未來可塑性五個方面進行評定。

具體操作,則是通過收集主流消費品牌的商業門店數據、各領域頭部互聯網公司的用戶行為數據和數據機構的城市大數據。

簡而言之,對于城市的分級,重點,榜單是重“商”。

商業魅力=城市活力。

2

對一座城市的能級定義,除了商業、人口等,更離不開核心支柱産業。

比如,城市之間有一個官方概念,叫“國家中心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是明确的九個中心城市。

相比定義偏市場化“1234線城市”,他是國家在發展戰略上給出的名單,更具有行政色彩。

深圳、杭州不在其中,卻又平起平坐。

為什麼?

憑借的就是他們強大的市場力量。

生産、服務、金融、創新、物流等等綜合性産業,也恰恰決定了其城市的地位,包括他的城市等級。

所謂一線城市,不僅是GDP,還包括政治級别和各類經濟數據,以及城市規劃。

想跻身一線城市,并且長期保持自身地位,最主要的應該是在某一領域或産業中,具有全國性的超級影響力。

比如,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上海是經濟金融中心,廣州是商業貿易中心,深圳則是科技創新中心。

所以,真正意義上的“一線/新一線城市”,至少應該具備幾個條件:

  • 一是具有全國影響力,具備相當的龍頭效應
  • 二是經濟(産業)實力要排在前列
  • 三是區位優勢明顯,對周邊甚至更大範圍的城市具有輻射帶動作用
  • 四是外來人口占據很大的比例,是人口淨流入的城市
3

因此,看到重慶位于新一線城市第二名,我很開心,無論是從“商業資源集聚度”,還是“城市樞紐性”等維度去看,作為網紅城市,重慶的活力滿滿,受全國朋友關注。

此外,還有很多亮點:

在綜合衡量餐飲、便利店、超市、服裝店總量的基礎商業指數中,重慶排名全國前五;

重慶位列“中國十大夜經濟影響力城市”榜首;

2019年旅客吞吐量總和超過了4600萬人次;

鐵路在建規模超過1000公裡、高速公路在建規模接近1400公裡;

重慶完全是有資格上榜。

夜生活、實體消費、商業中心數量上,甚至我認為會超過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

但我們距離正兒八經的“新一線”,老老實實說,還是有一段路要走!

4

前一段時間有一篇文章,在朋友圈及各個微信群裡傳開了。

标題很現實,叫《資本為什麼不看好重慶?》。

作者站在新興産業的角度上,從城市占比份額、産業結構、經濟結構、科創活力等幾個方面,闡述了重慶目前産業轉型面臨的一部分現狀。

有困難,也有機會。

比如,

1)重慶在新經濟方面的投資吸引力并不強勁,投資難,融資亦難

2)經濟結構支柱,仍然是基建、地産、老牌的工業制造業,新經濟、互聯網、IT都明顯弱于成都。

3)科創領域,處于第三梯隊,落後成都、西安。

4)國企占主導地位,民營企業活力和影響力不足。

顯然,這些都是重慶自工業重鎮轉身時留下的疑難雜症。

他們便是最大的阻礙。

當前,城市分布與變局确實太快太快。

從過去的“北上廣”到後來“北上廣深”,甚至于,現在到了“北上深杭”

或者是成都提出的“北上廣蓉”

不得不說,“新産業、新經濟”尤為關鍵,已經成為了城市實現彎道超車的最好工具。

何謂新産業呢?例如我們用獨角獸企業的數量來看。

重慶一直都是一線城市嗎(重慶究竟如何成為真正的新一線城市)1

5

直到目前,站在一個觀察者的角度看,重慶的機遇和挑戰,并存。

從一個工業城市轉型,并不容易,但絕非不可能。

重慶想異軍突起,就要不斷圍繞“新經濟”“新産業”“新基建”去搶位,推進城市形态與産業結構向高端演進。

這是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

第一,在城市圈大格局下,謀求新空間。

未來的競争,不是城市與城市的競争,而是一群城市與一群城市的競争。

成 渝,肩負起西部大開發下的重任,在拓展城市圈方面,空間更大,城市首位度更高。

完全能在政策支持下,把主城都市區進一步做大做強。

第二,在國家戰略中謀求新空間。

這樣的例子太多,陸海新通道、國家樞紐門戶城市等等加持。

隻要快速解決過去遺留的諸如高鐵網絡、營商環境等問題後,重慶會迎來快速發展周期。

第三,開放、創新的良好創業生态環境。

最好的辦法,我認為是抄作業。

如深圳、杭州,作為互聯網、科技創新創業企業雲集之地,更為寬容自由的創新環境、政策支持、從市場出發的管理機制,釋放了民間大量的潛在動能,使得深圳、杭州都能異軍突起,相比那些傳統制造業大城,擁有了超級想象空間。

我想,當前,對于重慶來說,是成為真正“新一線”,最好的時代。

這樣的日子,其實,也并不遙遠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