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勒
前幾天看到一個數據,說截至到2021年第一季度末,巴菲特的投資公司——伯克希爾的前四大持倉股票,分别是:
蘋果第一,持倉市值1109億美元;美國銀行第二,持倉市值400億美元;美國運通第三,持倉市值214億美元;可口可樂第四,持倉市值211億美元。
就這4家,已經占到了伯克希爾整體持倉的69%,距離7成隻差1%。
至于之前賣蘋果股票的事,在今年的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上,出現了這麼一幕:
巴菲特扭頭問旁邊的芒格:
查理,你覺得我們去年賣出部分蘋果股票做錯了嗎?
芒格回答說:
确實錯了。
兩位大佬的閑聊也算是公開表态了,很多人猜測,這說明伯克希爾可能會開始加持蘋果了。
抛開這些大佬們的預測不談,我第一反應是那個熟悉的名字:可口可樂。
或者就用巴菲特的話說,叫:
永遠會被消費的可口可樂。
那麼,今天的故事,就從可口可樂聊起吧。
一、可口可樂帝國:一部資源掠奪史4月可口可樂宣布了要漲價的消息,立馬引起了關注。
作為“快樂肥宅水”的代表,很多人都點贊了一句評論,叫:“我的快樂不再了。”
這當然是開玩笑,畢竟就算可口可樂漲價了,還有百事可樂排着隊了。
說起可口可樂的起源,在百度百科的冷知識欄目上,寫着這麼一條:
可樂原本是一種藥劑,
後來無意中才變成了碳酸飲料。
裡面還特别介紹了“作為藥劑”的可口可樂有“提神、解乏、治頭疼”的效果。
聽上去是不是比“糖水”高級很多?
但其實,在《可口可樂帝國》一書中,作者巴托·J·埃爾莫爾仔細扒了扒最原始的可樂成分,還真是直白,就是“可口可樂”的英文名“Coca” “Cola”。
所謂“Coca”,正是“可卡因”;
而“Cola”,其實是“柯拉果粉末”。
前者在現在屬于“一級毒品”;
而後者——柯拉果,本身含有咖啡因,起到了提神醒腦的效果。
并且一開始可樂也不是藥劑,而是一種酒,是仿照當時很火的“古柯酒”做出來的。
至于後來“用碳酸代替酒”,也不是彭伯頓主動的。
而是當時的亞特蘭大清教徒投票,決定“禁酒”,并頒布了禁酒令,彭伯頓才不得不“出此下策”,卻意外發現:
不僅更受歡迎,而且成本還降低了……
這三點構成了可口可樂的雛形。
後來添加了肉豆蔻、肉桂油、檸檬味和橙味調味劑,以及大量蔗糖,都是為了調節這堆“黑暗料理”的口感。
其中,糖分的添加量,高達“每一升可口可樂糖漿,添加超過1斤蔗糖”的程度。
你看,可卡因、咖啡因,再加上大量糖,喝下去還能“感覺不好”嗎?
所以當時的可樂是定位“藥劑”銷售的,在1927年可口可樂進入中國市場時,廣告宣傳上甚至寫着:隻要你喝,風濕感冒發燒啥都能治。
說白了,都是“錯覺”。
可口可樂中大量添加的蔗糖,在11世紀的時候曾經是絕對的奢侈品。
直到18世紀才随着奴隸制的發展普及起來,這部分的内容我在第二部分——砂糖:貴族們炫富也“内卷”中聊。
總之,在可口可樂發明的時期,蔗糖在歐美已經随處可見了。
但随着一戰的爆發,“蔗糖”作為很好的能量補給,被納入了“國家計劃”,實行了分配制。
前面提到,可口可樂每升原漿中,就要添加超過1斤的蔗糖,否則無法維持口感。因此,蔗糖就是可口可樂的命門之一。
為了緩解這一情況,可口可樂派律師前往華盛頓遊說,把可口可樂包裝成“戰略物資”,要求政府給予“特殊企業不限制蔗糖使用”的待遇。
同時,更是在媒體上大力宣傳,呼籲大家“把蔗糖資源無條件獻給國家的勇士”,成功打造出“愛國者”的人設,成為跟“美國隊長”一樣的國家精神符号。
這還沒完。
到了更殘酷的二戰時期,可口可樂更是直接把自己包裝成了“軍需品”。
——想想也沒毛病,畢竟既有糖分能供給能量,又添加了高含量的咖啡因來提神醒腦,确實“對士兵打仗很有幫助”。
就這樣,在美國政府限制一般企業“蔗糖含量不得高于70%”的時候,可口可樂再一次成為了例外。
既然不是“飯後甜點”和“普通飲料”了,國内市場怎麼辦呢?
可口可樂還是利用“高糖”“高咖啡因”的特點,給自己找了另一個定位:工人的能量補給。
沒錯,正值工業化起步的階段,所謂“英國人有茶,巴西人有咖啡,而美國人有可樂”,可口可樂變成了傳遞精神和能量的媒介。
甚至當時流傳這麼一句話:
人吃蔗糖,機器吃煤炭,
是19世紀資本主義發展兩大重要的動力來源。
這樣營銷的結果是:
随着艾森豪威爾将軍的一道令下,美國軍方開始“無限制采購可口可樂”。
并随着戰争進程由軍隊幫助可口可樂公司在海外建立了64個灌裝廠。
借此,可口可樂徹底擺脫了十幾年前“藥劑”的出身,
搖身一變成為“美國文化的标志”。
不誇張的說,可口可樂完全是經由第二次世界大戰,才加冕為飲料界的王者。
二、砂糖:貴族們炫富也“内卷”前面提到,蔗糖在18世紀末才開始變得普遍,而在十七世紀以前,因為産量少,蔗糖是絕對的奢侈品,隻有非富即貴的人家才用得起。
在歐洲十字軍東征的時候,因為路上不能保證一日三餐而選擇砂糖供能,吃了就有力氣,也慢慢被傳出了“砂糖能強身健體”的說法。
為了支持這種說法,當時的人們甚至還找到了“古代醫學”作為支持。
例如11世紀的阿維森納醫生,就說過:“砂糖是一種萬能藥,什麼都治。”
這句話後來甚至被寫入了歐洲最早的醫科大學——薩勒諾醫學院的教程,原話是:
“砂糖對于熱病、咳嗽、胸悶、嘴唇幹裂、胃病具療效。”
咦,這句話是不是有點?
沒錯,剛剛我們提到1927年可口可樂進入中國市場時,打的廣告,也是這麼宣傳的!
我們現在過生日都習慣“生日蛋糕”,但你知道生日蛋糕的前身是什麼嗎?
沒錯,就是砂糖。
顔色純白,泛着光澤,又好吃又好看。
加上貴和稀少,所以在當時的歐洲,貴族們的最後一道菜就是一盤砂糖。
後來心靈手巧的廚子們開始把砂糖做成各種造型,從城堡、塔樓,到騎士、快馬,甚至用小糖人擺出一整套的故事場景。
這個場景是不是就熟悉多了?
還沒完,要知道“攀比”也是會内卷的。
傳說在11世紀時,有一位埃及國王,耗費了七萬公斤的砂糖,做成了一棵和真樹一樣大小的“砂糖樹”,用來裝點自己的屋子……
可謂是妥妥的炫富了。
這棵“砂糖樹”已經成為傳說了,但這個形式還是流傳了下來,換了名字,叫:糖雕。
各國都用,我們小時候也都見過,例如這個:
後來,單純地用砂糖已經滿足不了貴族們的“炫富欲”了。
炫富這門技術急需創新。
正好十七世紀,茶葉傳入歐洲了,緩解了英國紳士們的難題。
既然茶很貴,糖也很貴,那為什麼不把它們放一起呢?
于是,“茶裡加糖”的喝法就誕生了。
後來,當糖的價格慢慢下來,普及到普通市民的時候,加了砂糖的茶就變成了很好的“能量補給品”,特别是工業時期,一杯加糖紅茶,一份燕麥粥或面包,就是标準的英式早餐。
再後來,就是讓我們毫無抵抗力的各種奶茶了……
有需求就有市場。
既然砂糖這麼受歡迎,市場需求這麼大,那麼當然會有人想辦法提高砂糖的産量。
這個辦法就是:殖民地。
地點是一個我們熟悉的、經常出現在電影裡、總和“海盜”一起出現的地方:加勒比。
蔗糖和棉花一樣,屬于勞動密集型産業,需要大量人力,所以當歐洲人到了美洲之後,就開始大力發展糖業。
由于動用的人數太多,以至于加勒比地區的原住民幾乎全部滅亡,黑奴才代替他們成為了主要種族,并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動蕩,這被曆史學家稱為“砂糖革命”。
這裡就不繼續展開了,也是個資本博弈的故事~
據說,“抗糖”的概念之所以近幾年才火,不是因為過量攝入糖的危害沒有别發現,而是因為有人刻意隐瞞。這就是“糖業協會”,也叫“糖業基金會”,簡稱SRF。
制糖産業通過SRF賄賂了大量科學家,利用“脂肪背鍋”的方法,将當時關于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結果都導向了脂肪,說“脂肪是健康殺手”,借此轉移了人們的注意力,為糖的危險性開脫。
這件事從1950s開始,直到2016年才被Cristin Kearns女士發掘并揭露。
所以,現在我們“安全”了嗎?
即便有了“代糖”,效果也沒有想象的那麼好。
因為就算飲料中本身不含糖,“代糖”等甜味劑也會誘發我們對甜食的渴望,從而攝入更多的食物,一樣容易引發肥胖。
而且,代糖還會欺騙你的新陳代謝系統,讓身體以為自己吃了糖,從而分泌更多的胰島素,把更多的能量轉化為脂肪……
好吧,看起來是個很頭疼的事情,不過别絕望。
開篇就說了,“這是一篇故事集,适合吃飯或睡前享用~”
so~解決方法其實挺簡單的,就兩招:
第一,學會看成分表。除了看配料表裡面有沒有“白砂糖”,還要看看“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這是《鹽糖脂》中提到的細節,畢竟營養列表中沒有單獨列出“糖”,隻有統一的“碳水化合物”,所以除了白砂糖以外,其他的代糖、甜味劑就會被“藏”在這裡。
上周我買了一袋“魔芋粉”,就是這麼被騙了:一面說自己無糖,一面又有很高的碳水含量……
第二,你開心就好。抛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
再說了,你的開心難道不重要嗎?
要知道,抑郁症才是更大的殺手……
【參考資料】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