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佛教日常生活修持

佛教日常生活修持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01 00:12:43

很多佛教徒修行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太重視肉體了,并非他們不靠肉體生存,而是對肉體的存在有種鄙棄,甚至嫌棄。他們更注重精神修為,要明心見性,要與世長存。

佛教日常生活修持(佛教徒修行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太重視肉體了)1

佛教有摩诃薩埵舍身飼虎的故事,還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前身三皇姑舍出手眼給父王治病的傳說,看似在宣揚一種佛教舍生忘死的超脫境界,其實有些血淋淋。

佛教徒得病之後并不急着看病,而是把得病看成是消除業障,讓身體忍受一定的痛苦,可以讓靈魂變得澄澈。

不過,佛教徒所說的業障并沒有科學做解釋,也沒有人來證明,隻是一種說法。佛教徒要通過一定的修行達到一定的境界,甚至要達到超越肉體,直抵靈魂的境界。

或許,佛教徒不重視肉體的緣由來源于佛祖的苦修。釋迦牟尼曾經到深山苦修幾年,卻沒有什麼進展。他感覺這樣下去不行,就走出了深山。由于營養不良,他在河邊走路的時候暈倒了。一個婦女提着一罐牛奶要送給地裡幹活的丈夫,正好看到他暈倒了,就喂了他一罐牛奶。

釋迦牟尼喝了一罐牛奶之後精神大振,要坐在菩提樹下悟道,發誓如果不獲得無上正覺,就不起此座。

于是,幾天幾夜之後,他看到啟明星而悟道。

事情都是相對出現的,要是沒有苦修幾年的根底,沒有喝了牛奶之後的精神恢複,或許他還不會發誓悟道。于是,後世的佛教徒要苦修,要讓肉體受到一定的鍛煉,勞累之後,精神就會獲得一定的自由。

他們要到地裡幹活,要走很長的路,夜裡還要打坐參禅,要參透禅關,獲得明心見性的無上正覺。

隻是,很多禅師參禅多年,卻不會明心見性,反而把腿練壞了。他們要雙盤,打坐幾個小時之後,活動下肢,卻并不能做到充分活動。長久練習,就會讓下肢出現問題。有的練習打坐,把腿部練殘廢了,還有的練習打坐把脊椎練壞了。當然,大多數佛教徒要讓身體處于勞累狀态,處于休眠狀态,才會調動精神出來。

佛教日常生活修持(佛教徒修行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太重視肉體了)2

在調動的過程中,他們隻是專注于精神的體驗,卻忽視了肉體的感觸,以至于肉體出現問題之後,還不自覺。

他們認為肉體是有壽命的,甚至相對于精神來說,肉體的壽命很短暫,要是能夠達到明心見性的地步,就可以主宰靈魂的歸所,達到真正的自由。畢竟,靈魂才是長久存在的東西。

靈魂的有無尚且不知道,但肉體确實存在,或者說肉體存在于這個長寬高的三維空間,需要照顧。要是肉體不好了,靈魂豈能安穩?

佛教徒似乎要超越肉體,讓靈魂單獨存在。要不是精神分裂的話,似乎是在說一種超驗體驗,而且很少人能夠獲得這種體驗。

道教就不同,講究修煉内丹,重視人體的長壽。但是,他們似乎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就是要采陰補陽,要搞什麼大小周天,服氣辟谷,屬于技術化的操作。相對于佛教的明心見性來說,道教的技術化操作就成了投機取巧,而不是真正的修行。隻是,道教也并不看好佛教的修行,以為抛卻肉體的修行就是一種自戀,甚至是一種走火入魔的情形。

那麼,肉體和精神到底是怎樣的關系?可以像佛教徒描述的那樣一分為二嗎?

不一定能分開,肉體和精神就好比皮和毛的關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肉體沒有了,精神還會獨立存在嗎?就好像道教說的那樣,“孤陰不生,獨陽不長。”肉體和精神就是陽和陰的對立,缺一不可。

佛教徒抛卻肉體感官之後,獲得的超驗體驗一般都是大腦釋放一種麻醉劑之後的反應,類似于人死之前的幻覺。

但是,佛祖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否定了身外的一切,放下了肉體的所有感官感觸,就會進入精神的境界,甚至什麼都不知道了。在什麼都不知道的境界裡獲得無上智慧和涅槃的體驗。而肉體的感觸在修行過程中成了一種障礙,必須要放下。

于是,佛教徒們都開始重視精神的修為,至于肉體,隻是用來消除業障,卻不會如道教一樣白日飛升。

佛教日常生活修持(佛教徒修行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太重視肉體了)3

或許,佛教徒的修行有種自虐傾向,以自虐換取内心的甯靜。其實,心無挂礙之後,睡覺也能達到這樣的效果。何必非得執着于坐禅呢?

佛教徒修行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太重視肉體了,轉而關注精神世界,這已經是通病了,隻是沒人說破,說破的人反而被佛教徒誤解為低層次修行,或者不開悟了。其實,究竟誰才是低層次修行,誰才是不開悟的人,顯而易見,不言自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