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小學習作教材教學實踐

小學習作教材教學實踐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1-27 01:33:52

小學習作教材教學實踐?習作指的是學生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有意義的内容用規範文字表達出來這是一個把從客觀現實汲取的感性材料,通過頭腦加工制作,再運用文字符号表達出來的過程它是内部言語向外部言語轉化的過程,必須從壓縮而簡約的、自己能明白的言語向展開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形式轉化,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小學習作教材教學實踐?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小學習作教材教學實踐(小學語文教材習作課教學攻略)1

小學習作教材教學實踐

習作指的是學生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有意義的内容用規範文字表達出來。這是一個把從客觀現實汲取的感性材料,通過頭腦加工制作,再運用文字符号表達出來的過程。它是内部言語向外部言語轉化的過程,必須從壓縮而簡約的、自己能明白的言語向展開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形式轉化。

一、學理闡述

1.寫作本位

關于寫作本位,其先驅者,可以追溯到黎錦熙和胡适兩位先生。在20世紀20年代,黎錦熙先生在《各級學校習作教學改革案》一文中指出:各級學校本國語文課,其水準頗有江河日下之勢,原因全在教學方法的陳陳相因,不憑經驗以謀改革,他提出“教學上的三原則:一、寫作重于講讀;二、改錯先于求美;三、日劄優于習作。”

胡适先生也主張把“人人能用國語自由發表思想——習作,演說——都能明白曉暢沒有文法上的錯誤”列為中學語文教學三條理想标準中的第一條,也是國語教學唯一的一條标準。此與葉聖陶注重學生閱讀程度的觀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而當代的教育專家潘新和先生在其著作《語文:表現與存在》中更是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寫作本位”的讀寫觀。潘新和先生說:“我始終認為,閱讀指向言語表現,指向寫作,這才是閱讀的唯一目的。”他又說:“在寫作本位的讀寫觀裡,讀完一篇文章,閱讀教學才完成一半。另一半更重要,這就是使學生學以緻用,就是要讓學生把從讀中學到的用在文章寫作中,讓他們把對文本的理解,感想說出來,或寫出來。這才能算是真正完成了閱讀教學的一個完整過程。學生将來走上工作崗位,需要考核的隻有說或寫,筆試就是寫,面試就是說,絕對不會隻問你讀過哪些書,讀懂了沒有,或者問你會不會讀書消遣。一個人如果不會說與寫,讀不能緻用,讀了再多的書也是白搭。可見,閱讀的歸宿,必定是言語表現,包括說和寫——由于寫的能力涵蓋了說的能力。所以我們也将這一目的簡潔地表述為指向寫作。”

此外,語文教育專家王尚文教授在《語文是什麼》(刊登于《小學語文教師》2008年4月刊)一文中明确指出:語文教學要守住話語形式這一門檻。語文課改隻有循着話語形式這條路,才真正指向學生語文素養的養成。汪潮教授在《語言習得在語文教學中的意義》一文中旗幟鮮明地指出“以語言帶動内容是高效的閱讀教學”。這些教育專家的觀點理念,都很好地為寫作本位的閱讀教學提供了理論基礎。

2.小學習作教學的性質

關于小學習作教學的性質,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1)目的性。指導學生能夠正确地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寫作能力,并在這種訓練中受到人文熏陶。

(2)實踐性。習作是一種能力,是運用語言文字處理表達思想感情的能力,要獲得這種能力,必須多寫、多作、多練。

(3)連續性和階段性。習作教學需要循序漸進,從寫話到寫段,寫片段到寫篇,體現小學習作教學的邏輯序列。

(4)綜合性。習作訓練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方面的。習作是學生認識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體現。這種綜合訓練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習作教學要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另一方要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

(5)基本性。小學習作訓練是最基本的練習。也就是說小學生習作是初步和最簡單的寫作活動。再通俗點講,就是練筆。既然是練筆,就有一個由不會到會、由生疏到熟練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會是一朝一夕。小學六年的時間,直至中學、大學,寫作課仍然是學生的一門基礎課程。小學生習作訓練這種“初步”“最簡單”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内容和形式上。無論從内容還是形式上,對小學生習作的要求是最初步和最簡單的。

3.各年級習作教學執行目标、内容和形式

根據《語文課程标準》精神,小學各年級習作教學的目标、内容和形式是:

一年級

(1)目标。①對寫話有興趣。②能夠把句子寫完整、通順。

(2)内容。①通過看圖、影視節目、觀察周圍事物等,寫一兩句完整、通順的話。②能運用閱讀好生活中學過的詞語造句,并根據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句号、問号和感歎号。

(3)形式。觀察寫話、用詞造句、仿句練習等。

二年級

(1)目标。①能樂于表達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事物。②能寫幾句連貫、通順的話。③能寫留言條、請假條。學寫簡單的日記。

(2)内容。①能看圖并展開想象、觀察大自然和周圍的事物,寫幾句連貫、通順的話。逐步向連句成段過渡。②能用幾個詞語寫幾句連貫、通順的話。③會寫留言條、請假條。學寫簡單的日記。

(3)形式。看圖寫話、觀察日記、用詞造句、連句成段、結合閱讀練習仿寫、續寫等。

三年級

(1)目标。①樂于用書面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②能寫内容較具體的片段,修改明顯錯誤的詞句。③課内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小練筆每學期30次左右,40分鐘完成不少于250字的習作。

(2)内容。①通過觀察(抓住特點)寫一段内容較具體的片段。②用一段連貫的話寫下來,字數不少于250字。③能根據提供的詞語展開想象,書寫内容豐富的語段。

(3)形式。仿寫練習、連句成段、修改練習、結合閱讀仿寫、擴寫、續寫練習等。

四年級

(1)目标。①能用書面表達自己覺得新奇有趣、印象深刻、最受感動的内容。②願意将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③能用簡單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際。④能修改有明顯錯誤的詞句。每學年課内習作16次左右,小練筆50次左右,40分鐘内完成不少于300字左右。

(2)内容。①能圍繞習作要求,自主收集習作素材。②能抓住特點觀察自己周圍的事物,并用幾段連貫的話寫下來。③學寫書信、便條,掌握其格式。④能修改有明顯錯誤的短文。每學年課内習作16次左右,小練筆50次左右,40分鐘内完成不少于300字左右。

(3)形式。書信練習、修改短文、學習命題及自由作文、結合閱讀進行擴寫、續寫練習等。

五年級

(1)目标。①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他人交流。②學習寫簡單紀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體,感情真實。③學寫闆報稿、建議書。自拟題目,學習編寫作文提綱。④能從内容、詞句、标點等方面修改自己的習作。每學年課内習作16次左右,小練筆50次左右,40分鐘内完成不少于350字左右。

(2)内容。①能審清題意,圍繞中心選材。②初步掌握紀實作文及想象作文的一般規律,養成勤于練筆的習慣。培養先列提綱後作文的習慣。③學寫闆報、建議書,掌握其格式。

(3)形式。闆報及建議書的練習、習作的互評互改、命題或自由作文、結合閱讀進行擴寫、續寫練習等。

六年級

(1)目标。①有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的欲望。②能寫簡單的紀實和想象作文,内容具體,感情真實,條理清楚。學寫會議記錄和讀書筆記。③能根據習作要求自主選材,編寫作文提綱。④能獨立修改自己的習作,并與人交流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确,學寫規範、整潔。每學年課内習作16次左右,小練筆50次左右,40分鐘内完成不少于400字左右。

(2)内容。①能圍繞目标系統地搜集、整理材料。②能進行初步的記叙、議論、抒情的綜合訓練,為升入中學打好基礎。③能寫簡單的會議記錄和讀書筆記,做到格式正确。④能熟練運用常用批改符号進行習作的互評互改。

(3)形式。綜合練習、會議記錄、命題或自由作文、文章修改等。

4.習作過程的“雙重轉化”理論

任何一篇文章的寫作,都要經過一種“雙重轉化”。

(1)客觀事物向認識主體的轉化。它要依據“反映論”的精神,能動地、真實地把客觀事物轉化為學生的認識或情感。這是由事物到認識的第一“重”轉化。

(2)作者的認識、情感向文字表達的轉化。它要遵循“表現論”的原則,有“理”有“物”有“序”有“文”地把認識或情感轉化為書面語言。這是由認識到表達的第二“重”轉化。

這種從“事物到認識”從“認識到表達”的習作活動的雙重轉化性,反映了學生習作過程的基本特點。但是,小學生的習作要側重第二重轉化上,體現“兩點論”與“重點論”的辯證統一。第一,小學生的習作與認識能力有關,但主要是适應認識水平,一般不要求在習作課上去大幅度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因為小學生習作是一種練習作品,它以培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為根本任務。第二,小學生的習作主要是表達已有的認識,而不要求每次習作都經曆從事物到認識的轉化,不必每次習作都先觀察後表達,小學生的習作要把重點放在認識到表現的轉化上。

5.習作的形式

(1)情趣型習作。情趣觀察是習作的基礎和條件,情趣思維是習作的靈魂和重點,情趣體驗是習作的成功和關鍵。“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在習作教學中,應該注重激發情趣,引導學生體驗樂趣,形成習作興趣鍊:情趣促寫→寫而生樂→樂而需學→學而生悟→悟而生知→知而樂寫→寫生情趣→情趣促寫……習作教學的藝術在于營造氣氛,創造心靈的共振,撥動心靈的琴弦;習作教學的科學在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追求思維的創新,提高習作的效率。習作教師要有一顆慧心,積極激發學生習作的情趣。例如,可以經常在班級内開展遊戲和表演活動,具體形式有相聲、小品、猜謎打擂、童話表演、填寫對聯等。指導學生把閱讀的童話故事,可進行排演,通過情境再現,以演促讀,調動學生自讀文章的興趣。這樣,就可在實施寓教于樂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興趣得到了培養,使習作課對學生産生了強烈的吸引力和期盼感,為完成習作任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而使習作過程充滿情趣,先讓學生“心動”,再讓學生“筆動”,學生才能有内容可寫,有話可說,有情可抒。

(2)實踐型習作。組織學生經常參與日常生活中的語文實踐活動,有助于形成學生的自主性寫作。這是因為生活中與别人的交往,是“我”要寫,而不是習作課中的要“我”寫。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協同活動,不僅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得更深刻,體驗更深切,而且能将課文内容與社會生活實際相結合,将課文靜态的文字變成學生頭腦中優美的圖畫、生動的場面、活生生的人物。如依照習作的内容畫一畫、演一演、做一做、找一找、唱一唱、讀一讀等生動活潑的形式,為學生創造大量的實踐機會,在完成習作的過程中,加強體驗促進内化。例如,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成立書法、繪畫、小主持人、文學欣賞、故事大王等各種興趣小組。比如,學生寫信邀請外地的親戚來家裡做客,而這個親戚又從來沒有到過他家,他在信中就會盡可能寫明白他家的地址以及如何乘公交車、下了車向哪個方向走、他家門前有什麼标志,等等。這是實實在在的言語交際活動,在這樣的過程中,不但實現了跟别人的交往,而且動了筆,曆練了自己的寫作能力。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向社會,利用語文為社會服務。再如:①組織參觀遊覽活動;②訪問名人;③社會調查;④當語言文字小醫生;⑤設計廣告詞;⑥寫、貼春聯等。“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綜合性學習和綜合性實踐活動中有許多動筆機會,我們要指導學生處處留心,抓住機會,自覺地曆練學生的寫作能力,促進學生能情不自禁地寫作。

(3)想象型習作。“能寫簡單的記叙文和想象習作”;“寫想象中的事物”;“運用聯想和想象,豐富表達内容”;“激發學生展開想象和幻想,鼓勵寫想象中的事物”。這是《語文課程标準》對學生習作提出的新要求。在習作教學中,語文老師應解放思想,大膽放手,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首先讓學生的思維能夠放得開,能夠縱橫馳騁,然後再進行一些合理想象、科學想象等方面的訓練。同時,想象不是憑空編造,不是無中生有,它是以學生的知識積累、生活積累為基礎的,因此應引導學生大量、廣泛閱讀富有想象色彩的文學作品和科普作品,以開闊視野;應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觀察自然,增加體驗,所有這一切,都是寫想象習作的基礎。兒童的好奇心強烈,求知欲迫切,想象豐富。他們生活在五彩缤紛的世界裡,充滿奇思妙想。鼓勵學生提起筆來,描寫自己美好的憧憬與幻想,就會形成一篇篇構思獨特的好文章。獨特的想象編故事,想出的故事最獨特。例如,可以引導學生續寫成語故事,改寫詩歌故事,編寫童話故事,想象未來故事等等。例如,教完《狐假虎威》後,讓學生寫《狐假虎威新傳》,這時學生就必須回顧原文,徹底弄清事情的原由,從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4)應用型習作。即設計能将所學知識付諸生活應用或工作實踐的練習題。“學以緻用”是學習的根本目标,聯系實際、貼近生活的應用型習作,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形成技能技巧,而且可以使學生真實地感受到知識的價值,從而激發學習熱情,強化學習動機。如學了參觀遊覽的文章《頤和園》一文後,讓學生寫一則“頤和園導遊詞”,讓學生以小導遊的身份介紹課文等等。應用實踐型習作為學生創設了用腦想、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手做的條件,學生在積極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感覺器官,培養了觀察能力,提高了創新能力,而且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5)創造型習作。學生都是極富個性的生命體,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和诠釋也極富獨特性和創造性。創造型習作就是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知識适當地對文中人物進行心理描述,對文中情境進行想象,或者把課文改編為課本劇進行表演等等。如學了《富饒的西沙群島》《海底世界》後,讓學生寫一篇《漫遊海底世界》的文章;學了《蝙蝠和雷達》,讓學生通過查詢、訪談,收集多方資料,編一份介紹仿生學的知識小報;甚至在學了《邱少雲》《将相和》《小珊迪》等寫人為主的課文後,布置學生睡覺前在腦子裡設想一下課文中人物的形象,與人物對話,第二天早上向同伴說說自己的想法……這些都是創造型作業。應注意的是,隻有讓學生在能動、自主的狀态下進行創編,才能更有益于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發揮和發展。

(6)調研型習作。調研型習作主要是指讓學生通過社會調查,用研究的眼光來分析調查所得到的資料,從而進一步認識周圍的世界,設計出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建議方案。它需要學生靈活地運用所學到的多方面知識。例如,在學了《隻有一個地球》以後,及時組織學生去調查家鄉的環保現狀,觀察、分析家鄉的水資源污染情況,查找污染源,以真實的事例、具體的數據讓學生明白:人類隻有一個地球,必須保護這個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否則,人類将走向毀滅。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7)模仿型習作。“胸藏萬彙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開放習作要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指導學生的讀書方法。學生多讀、精讀,習作時才會文思泉湧,得心應手、左右逢源。例如我們可指導學生制作讀書卡片,幫助學生掌握讀書方法,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讀寫結合是習作教學的一條規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杜甫的寫作經驗之談。小學生習作大都是從模仿開始的,模仿是創新的基礎和橋梁。指導學生品讀範文的精華,模仿其寫作的風格,學生作往往能寫出出人意料的佳作。在教學中,每教到精美範文,就可引導學生或仿其開頭,或仿其結尾,或仿其結構,或仿其立意,或仿其精彩片段,積極引導學生進行遷移聯想,或“張冠李戴”,或“移花栽木”。例如,讀了《落花生》就可以指導學生仿寫“垂柳”,讀了《桂林山水》就可以指導學生仿寫“黃山”,讀了《苦柚》就可以指導學生仿寫“西瓜”……久而久之,學生在模仿借鑒中就學會了寫作的竅門,撥動了情感、思維的琴弦,奏出了習作的美妙樂章。還可組織比賽和評比。學生進行閱讀,既渴求讀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獲明顯,得到老師、家長和同學的認可與贊許,從而滿足自己的成就感。針對這一心理特征,閱讀課上組織“閱讀大王知識競賽”“讀書筆記展覽會”“故事大王演講賽”“讀書經驗交流會”等一些活動,給學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機會,激發學生讀書興趣,從而使學生做到讀寫結合,以讀促寫。

(8)信息型習作。這是為了培養學生書面和口頭語言表達能力而特别設計的一種習作練習,它對提高學生的交往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不能隻注重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也應關注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發展狀況,在課堂中有意地創設一些語言表述、交際的機會,增加一些表述型習作。利用現代媒體,拓展學習渠道,是開放習作内容的好方式。“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擴展語文學習渠道”,為語文學習拓展開放式的新天地。學生聽廣播、看電視獲取信息,就國内國際新聞、時事熱點、科技知識等在班級的“新聞發布會”,“小小辯論台”或“小靈通廣播台”交流,有條件的學校可建立校園廣播台。校園電視台、校園網,讓學生積極參與,并查詢資料,在班上交流,資源共享。再如,說說家庭、鄰裡之間的新鮮事,說說電視新聞、廣播節目内容等。這些看似簡單的習作,卻包含學生觀察吸收→内化理解→語言表達”這樣一個複雜的心理過程,學生也很樂意做這樣的習作。此類習作既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又為中高年級寫作打好選材、語言表達等方面的基礎。随着學生年級的升高,學生語言表述範圍的擴大,也可同時提高學生的表述要求。

(9)體驗型習作。生活是多彩的,對事物觀察體驗也是有差異的。對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察方式,就有各自不同的體驗。習作是獨特的情感體驗和個性化語言的綜合結晶。如下雨時,指導學生自由觀察體驗雨的美景,聽雨的聲音,品嘗雨的滋味,看一看雨中的動植物,觀察一下下雨時的天空、田野,體驗一下雨後的舒爽。學生們寫出的習作就不再是“瓢潑大雨”“傾盆大雨”“春雨貴如油”“蒙蒙細雨”等華麗詞語的組合了,也就不會是一片贊揚雨的雷同習作了。有的可能把雨比成“七仙女”,“玉皇大帝被人類節水的舉動感動了,派來了和人間感情至深的七仙女下凡,她邁着輕盈的腳步,帶着串串珍珠撒向人間”。善于整體觀察的同學,就會寫出:“雨像挂在天地間的一幕白紗,把世間的一切都籠罩在其中”;有的同學會把自己融入雨中,“看,雨似珍珠、如絲線、像牛毛,掉在我頭上,滑滑的;掉在我臉上,爽爽的;掉在我的嘴裡,甜甜的。”性格内向的學生會默默感歎道:“夜晚,綿綿的細雨下了一夜,好像怕驚動了熟睡的人們。”逆向思維的孩子會寫道:“雨呀,你如果不來到我們這兒,我們明天就會結伴到郊外踏青,你影響我們的大事了。”怕熱的同學會贊歎道:“大雨呀,我愛你,你使我掙脫了那個大蒸籠,好爽喲!”學生眼中有物,心中有情,運用個性化的語言,表達自己不同的感受,每位學生的文化素養均具有個人的獨特性,并以獨特的方式表現出來。也就是說習作是學生對生活的再創造,是學生綜合素質的展現。有個性的習作才有新意,才會顯示出學生的靈氣和活力。

(10)綜合型習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揚長避短,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讀讀課文,把自己理解的内容畫下來,是發展學生形象思維和創新思維的一條捷徑。在語言文字訓練中适時地運用畫畫這種方法,化枯燥無味的說教為具體可感的形象,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登鹳雀樓》古詩時,在學生理解詩意之後,可以讓他們運用手中的彩筆,将詩中所描繪的美景畫下來。很快,橘紅色的落日,連綿起伏的群山,奔騰咆哮的黃河水,四檐飛挑的鹳雀樓等等景物便躍然紙上。教師再把學生創作的作品,展示給大家看,根據詩意議議、評評、比比,看誰畫得好。這樣,學生在濃濃的樂趣中主動地求知,讀懂了詩句,了解了詩人贊美祖國壯麗的山河和積極向上的情感。然後再指導學生寫成記叙文,這樣以讀書為基礎,讀讀畫畫、畫畫讀讀、畫畫寫作的綜合練習,學生學得輕松,其樂融融。

6.習作教學的走向

(1)走向綜合。就習作教學而言,所謂“綜合”就是不再把習作訓練看成是單純的寫作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是把習作訓練與觀察、思維、想象等認知能力、審美能力的訓練,與寫作興趣、審美情感的激發、培養,與閱讀教學乃至于各科教學有機集合起來,與學生的整個生活實踐集合起來。一言以蔽之,就是把寫作教學與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與學生的“社會化”“人化”結合起來。

(2)走向開放。《語文課程标準》明确指出:寫作教學“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應該把習作看成是一種自然的生命狀态,一種樸實的生活行為,引導學生用真實的生命去擁抱習作,讓心靈與習作親密無間,表達自己生命的真情實感。應該從培養學生學習和實踐的态度、思維和能力出發,開放教學,激活學生主動地去發現、去想象、去探索,充分凸顯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

(3)走向情趣。《語文課程标準》強調小學生習作要“對寫話有興趣”“樂于書面表達”“能不拘形式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内容”“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這不僅是一種習作教學要求,更重要的反映一種新的教育觀念。學生說話、寫話、習作都是自内而外的表達,最能體現學生個體的興趣、愛好、需要、願望,最能反映學生獨特的性格特征和氣質特點。因此,習作教學要走向情趣,以智慧的語言表達智慧的人生。

二、重點分析

1.教材中習作教學的平台

人教社教材中有三個習作教學平台,即習作題(俗稱“大習作”),小練筆,以及一、二學段“我的發現”、第三學段“交流平台”中的有關寫作規律的發現。三個平台中都有豐富的寫作能力訓練的因素。

(1)習作題整體上表現為情意取向,突出人文專題。在教材的呈現形式中,圍繞專題,采用叙述形式,或提出問題,或列舉寫作材料,以激發寫作興趣,有的還以“不寫……可以寫……”放寬選材的要求,甚至還有不限題材的習作。教材上,對于書面表達能力訓練的要求和方法較少提示。

對習作題的教學,要充分體現“用教材教”的觀點。對習作題的教學要求的把握,一是從閱讀到習作都體現同一專題的,可以根據所在單元課文的特點和閱讀教學要求,來确定習作的目标要求。例如,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都是寫父母之愛的,雖然習作題沒有具體的寫作要求,但可以從課文确定寫作要求,即把事情寫具體,表達真情實感。二是對閱讀與口語交際、習作所體現專題不盡一緻或不一緻的,可根據學段目标制定習作目标。例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課文沒有一篇是寫人的,但口語交際和習作卻是向别人介紹自己,習作題中也沒有具體的習作要求,即可把學段要求作為本次習作的要求。

(2)小練筆比較複雜,但整體上是能力取向。學習課文以後的小練筆,或是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或是學習立意、選材,或是其他的表達方法,或是練習續寫、擴寫、縮寫等形式。小練筆的寫作要求,一般是明确的,具體落實就可以了。如果小練筆提示的隻是寫作題材,寫作要求可依據學段目标提出。例如,三年級上冊《燕子專列》的小練筆是“我想對貝蒂說幾句話,再寫下來。”就可把學段目标作為小練筆的目标。

(3)“語文園地”中的“我的發現”,或回顧拓展中的“交流平台”,目的是引導學生發現讀寫規律。例如,四年級上冊的八個“我的發現”,涉及習作規律的就有五個,即:觀察細緻才能寫具體、童話的特點、用反話表達喜愛的情感、學習使用數字說明事物的特點、規範使用成語等。

教學中,在發現習作規律之後,要組織小練筆,或運用到習作題的習作之中。

2.習作序列訓練

為了克服習作教學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習作教學應該按照一定的序列進行,這已成為大家的共識。但是,究竟怎樣的序列才算合理,才算科學,各人的看法和體會不一樣。縱觀我國小學習作教學的研究,人們對習作序列訓練的探索不外乎以下三種:

(1)以文體為序的序列訓練。現行語文教材中的習作訓練,主要是按文體為序編排的。這主要根據“小學以寫記叙文為主,也要會寫常用的應用文”的要求,着力于記叙文序列的探索。這種訓練就是将記叙文分成寫人、記事、寫景、狀物4個小類,按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螺旋上升的要求安排訓練的層次。例如:寫人的訓練大緻按照“寫一段人物的外貌→通過一件事寫人→通過幾件事寫人→抓住人物的外表,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程序進行的。這種序列訓練,其優點是重點突出,符合小學生習作的認識規律。不足之處是現行教材在同一訓練内容(如寫人)的安排上,過于分散,不利于知識的遷移,同時由于過分突出記叙文的訓練或對記叙文文體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使得習作教學文學化的傾向日趨嚴重。因此,探索新的文體序列勢在必行。

(2)以語言知識為序的序列訓練。這是按照學習語言的一般規律來構建習作訓練序列的。其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習作訓練三步走。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張田若先生率先總結了我國解放後小學習作教學的經驗,著文《習作訓練三步走》,把小學習作訓練概括為三步:第一步,口語訓練(一年級);第二步,寫話訓練(二年級);第三步,習作訓練(三至六年級)。與此相類似的是遼甯省錦州市教育學院的夏廷林、李俊晔提出的“三步階段”訓練序列。第一步是說話訓練,設三個階梯:先說一句完整的話;接着說幾句連貫的話;最後是說一段連貫的話,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第二步寫話訓練,分三個層次:一是記錄口語;二是借助現成的材料寫話;三是自己搜集材料寫話。第三步書面習作訓練,分三個階段逐項進行:第一階段放膽練筆,啟蒙開篇;第二階段分項訓練,系統提高;第三階段綜合訓練,全面達标。習作訓練“三步走”序列,反映了小學習作教學“由扶到放到收”和“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訓練過程,強調小學習作基本功訓練,較好地體現了小學習作“從整體入手,分段訓練,綜合提高”的訓練規律。

②習作訓練四步走。山東省煙台市教研室李昌斌等從1979年起,從農村實際出發,經過7年多時間的艱難探索,提出了“一個中心兩條線”的四步訓練序列。把小學習作訓練分為說話、寫話、寫片斷、命題習作四個階段,這是縱線。橫線是閱讀、觀察、習作三結合。這兩條線緊緊圍繞一個中心:發展思維和發展語言。四步程序為:第一步(一年級)從說一句完整的話到說一段意思完整的話;第二步(二年級)從記錄口語到自己搜集材料寫話;第三步(三年級)進行段的訓練;第四步(四、五、六年級)進行篇的訓練(命題習作)。

以上兩種典型的習作分步訓練的優點在于:它們可以克服以往習作訓練無計劃、無序列的狀況,對于廣大農村學校來說,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但是這個訓練的“序”是否真正科學,低年級的習作訓練是否一定要從說話、寫話開始?是否可以進行“篇”的啟蒙訓練?以語言知識為序列的訓練,對如何根據不同類型學校、不同層次的學生确定詞、句、段、篇的訓練序列,也是一個需要深入探讨的課題。

(3)以能力訓練為序的序列訓練。這種訓練序列大緻有這樣三種類型:①“觀察→思維→表達”三級訓練序列。②“觀察積累→構思表達→修改完善→評析提高”四級訓練序列。③“審題→立意→選材→布局→表達”五級訓練序列。以“能力”為序來設計習作訓練内容、項目和步驟,随着教育學、心理學、文章學等學科理論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必将出現更多新的創造性成果。

以上三種訓練序列,在進行具體的習作訓練時,往往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的。

從當前我國小學習作教學的實際情況看,當務之急應集以上三種序列為一體,設計出一種使廣大語文教師都能接受的,并便于運用的呈動态式的習作訓練序列來。設計這種訓練序列的基本問題是“寫什麼”和“怎樣寫”這兩大問題。

“寫什麼”是讓學生寫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怎樣寫”涉及到寫作上的各種技巧和能力,但不外乎三種能力:①寫作的基本能力(即審題、立意、選材、謀篇、修改等能力)。②思維的基本能力(觀察、分析、綜合、概括、抽象、想象、聯想等能力)。③駕馭文體的基本能力(即掌握寫人、記事、寫景、狀物及其他應用文體寫作的基本規律)。如果以“寫什麼”為經,以“怎樣寫”為緯,把有關“怎樣寫”的三種基本能力所各自列出的若幹訓練項目有層次地編排起來,可望形成一個縱橫交織、循環加深、循序漸進的立體化、動态化的訓練序列。

3.寫作圖式

“圖式”源于心理學概念。Pearson(1982)把圖式定義為“人們聽到或讀到某些信息時在腦海中産生的景象或聯想”。用現代心理學來透視寫作過程,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如果外界刺激符合主體的心理“圖式”,則主體就能感覺到;如果外界刺激遊離在心理“圖式”之外,則主體就不容易感覺到了。借鑒心理學的“圖式”理論,我們暫且把這種寫作的心智結構稱為“寫作圖式”。

寫作過程就是依據一定的“寫作圖式”展開思維流程,學生心中不存在一定的可激活的心理“圖式”,再生動的情境也難意出言随。因此,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寫作上所存在的問題,就必須激活并促其構建恰當的“寫作圖式”。語文課程标準要求“寫自己想寫的話”,“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并不代表不要規範表達。好的習作應該是“規範寫作”與“自由寫作”的完美結合。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言:“現在教習作最大毛病便是不言規矩而專言巧。如何做成一篇文章,這是規矩範圍内的事,規矩是可以教可以學的。”

當然,并非說“寫作内容”不重要。隻是說,學生懼怕寫作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腦中沒有相應的“圖式”,以至于老師今天指導了寫這件事,明天碰到寫另一件事又不知該如何下筆。美國學者的一項最新科學實驗結果表明:簡單地經常性地增加寫作,并不會相應的導緻寫作能力的提高。長此以往,習作就成了一件難事。隻有“能寫”“會寫”,才能進而反哺“樂寫”,這樣就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

所有的學習都涉及到原有經驗的遷移。學生也許具備了與學習情境相關的知識,但沒有教師具體的指引,學生無法把這些知識與所教學科聯系起來。所以,要了解、注意到學生原有的圖式,針對片面的、不完整的、甚至是無意義的原圖式進行完善、修複、轉化、重構。引領學生按照寫作一定的需要有意義地組織建構,幫助每個學生形成新的“寫作圖式”。

立足整個寫作教學的“全局觀念”,寫作教學是一個循環往複、逐步深入、呈螺旋上升的過程。“寫作圖式”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以此為基點不斷完善、更新,不斷豐富,構建與之相關的“寫作圖式”。圖式越豐富,習作時就越左右逢源,表達效果越好。

4.習作積累

小學生所學的知識較為淺顯,課堂上和課本上的資料是非常有限的,想寫好習作就需要積累許多素材。因此,必須加強習作積累的方法指導。

(1)背誦積累。指導學生熟讀背誦教材中優秀篇章、精彩片斷、優美語句,能使學生從中得到較多的語言儲備,是積累習作材料的有效方法。學生讀而不背,習作時就會感到筆力不足,詞語貧乏。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小學年齡段是一生中記憶的最佳時期這一特點,對學生加強背誦指導,強化記憶,幫助他們積累起終生受用不盡的材料。一般說來,教學每冊教材,教師要做到:①選擇一些寫人、叙事、繪景、狀物的優秀課文,讓學生整理背誦掌握全篇。②對于不便全篇背誦的課文,可選擇其中片斷,指導學生背誦。并要他們抄錄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利用課餘飯後,一早一晚,進行吟誦、品味、内化。③指導學生摘錄課文中的佳句,在理解的基礎上牢記。這樣,學生不僅能從中熟悉各種各樣的句式、段式、篇章結構方法,了解句與句、句與段、段與段、段與篇之間的聯系,鞏固學習成果,而且便于把書本裡的東西變為自己的東西,習作時想用某些句式、段式結構方法,也就如探囊取物了。

(2)生活積累。生活好比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溪水才能長流不竭。隻有勤于觀察生活,才能暢通生活“活水”。幫助學生積累生活,是學生習作之溪長流不竭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師要:①指導觀察,讓學生運用教材中學到的觀察方法,觀察自然,觀察社會,觀察生活,留心身邊的事情,從中捕捉和積累習作材料,提高觀察分析事物、認識自然和社會的能力。②組織多種形式的活動,如參觀、旅遊、勞動、科技活動等,每次活動都要有目的。活動前要有準備,活動中要細心指導學生感受生活,活動後要認真幫助學生回顧總結。③引導學生通過電視、電影、廣播等視聽途徑積累材料。經常有目的、有選擇地組織學生看愛國影片、兒童節目、《新聞聯播》《人與自然》等,以擴大學生的見聞,豐富學生的生活。④鼓勵學生勤動筆,及時作些記錄,堅持寫觀察日記,作好習作素材的積累。

(3)閱讀積累。教師要指導學生從課外閱讀中搜集和積累材料,鼓勵他們自學閱讀,随時摘錄,堅持寫讀書筆記,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把材料分類,如按内容分成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等。閱讀的積累應該把讀、背、記、理解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最好的積累方法就是用心地閱讀。而閱讀的對象絕不僅僅局限于習作書。要培養學生廣泛地閱讀興趣。各類書籍,各類文章都要去看。教會學生在每次閱讀的時候:①邊讀邊劃。劃出好的詞句,劃出欣賞的地方,劃出有趣吸引自己的地方。②邊讀邊記。将好的詞句,段落摘抄在積累本上。③有針對性地背、記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種積累。當學生為了某篇習作而發愁、無從下筆的時候。我們與其手把手地教他一句句地寫。不如讓他自己想辦法。可以要求他找來大量的相關習作和資料,要求他認真閱讀。并将好的東西背下來、記錄在本子上。之後,再讓他寫作。可以讓其模仿,但不許翻閱書和積累本,更不能對着例文抄寫。這種方法更适合于習作功底較差的學生。一方面即可以幫助他寫完習作,另外一方面培養他自己寫習作的好習慣。最重要的是在完成習作時,之前積累的東西已經内化成了自己的東西。

(4)觀察筆記。積累周圍事物的素材,應教給學生觀察方法,找準觀察對象,選準觀察角度。觀察周圍的人和事、景和物,立足點不同,經觀察對象主體“消化加工”後,建立起來的表象也就不同。“平時來急時用”,留心課堂、家庭和社會的一切動向,将有關的或重要的内容記下來,這将是習作時能順手拈來的好素材。積累其實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平時聽别人說話、看電視、出外旅遊都可以吸收到不少好的詞彙、句子和寫作素材。俗話說:好腦袋不如爛筆頭。要教會學生将這些素材記在心中,及時地記錄下來。另外,要求學生準備好積累本是必需的。用于積累的本子質量要好,有一定的厚度,最好是硬皮,易于保存。要求學生将用完的積累本一定要保存好。對于學生來說這可是一筆财富。最重要的是,在不停地積累的同時,還要教會學生及時地複習。隔一段時間就翻看一下以前記錄的内容,以達到鞏固的效果。日記具有鮮明的目的和個性色彩,是一種最主要的積累方法,也是一種有效的練筆方式。小學生校内校外的生活豐富多彩,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都是日記的一筆大财富,但是小學生往往對生活觀察不細,思考不深,體驗不真,所以對他們尤其是生活日記的要求就不能太高,以免挫傷他們習作的興趣。在日記的指導教學中,應該鼓勵學生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想怎麼寫就怎麼寫,隻要富有童趣,隻要能自由地把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真實地寫出來就行。批改時,遵循多就少改,堅持高分原則。漸漸地小學生把日記當成是一件快樂有趣的事兒去做了,而且越寫越認真了。此外,還應千方百計地安排學生日記交流的機會,便于相互之間的學習,借鑒,強化了他們的表達願望,他們甚至還懂得了共同分享快樂,分擔憂愁,無形當中也增強了集體的凝聚力。

5.求異的思維

命題習作普遍存在模式化的現象,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利于學生習作水平的提高。培養和訓練學生求異思維能力,無疑是一種可行的解決辦法,具體做法是:

(1)同一題目,取不同的材。由于學生對生活中原有感知的事物,随着空間的變化和時間的推移,除了印象特别深刻的以外,其他的将會日趨模糊、淡忘、消失。要讓學生能夠有話可說而不雷同,就應該開拓其取材思路。

如在指導學生寫“我學會了____”這個題目時,通過引導,讓學生知道家裡的事可以寫,學校的事可以寫,勞動方面的可以寫,學習方面的也可以寫。同一方面也可以選不同的内容來寫。如:從體育方面想到跳繩、打乒乓球、踢足球、下軍棋等;從節日中想到吹氣球、包餃子、包粽子等;從不同的季節中想到遊泳、做冰棒、堆雪人等。這樣,可以讓學生思維的觸角伸向不同的方位,使文章有不同的内容。此外,更重要的是教師在教給學生取材方法的同時,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如聯想思維、側向思維、逆向思想、想象思維等。教師有意識地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寫出不同的習作,是不無裨益的。

(2)同一活動,立不同的意。對于寫遊覽、參觀一類的文章,學生往往容易跳進某種模式,習慣于記叙遊覽途中看到的賞心悅目的美景,給人以千人一面的感覺。要改變這種現象,教師在指導過程中,應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如何确立中心。因為不同的中心可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帶着感情投入寫作,文章就富有個性。例如學生在遊了東方山後,教師指導習作時,先從确立不同的中心入手,讓學生從多種不同的角度去選材。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确立了以下幾個中心。

活動    材料       中心

登山→途中看到賞心悅目的景物→熱愛大自然或對家鄉的贊美

登山→途中的感受→做任何事要獲得成功,必須腳踏實地的努力

登山→途中的好人好事→同學之間團結友愛

即使是同一活動,同一材料,因立意不同,文章也各具風采。如教師指導秋遊東方山時,要求學生抓住登山途中看到的某一景物去細微描述,不僅要寫外在的美,還要寫内在的美。

活動→登山途中看到的景物→中心

登山→松柏依然蒼翠→要做一個意志堅強的人

登山→田野美麗如畫→贊美五彩缤紛的秋天

登山→果園裡果實累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學生把遊東方山這一活動作為思維對象,根據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景物,經過分析、推理得出不同的思維結果。古人說:“情動而辭發”,不同的思想感情也就表達了不同的中心思想,帶着感情投入寫作,寫作也就各具特色了。

(3)同一内容,用不同的表達。葉聖陶先生主張學生的習作“先求平實,後求文采”。對于中年級學生來說,教師不能對他們提過高的要求,隻要求學生在語句通順的基礎上盡量用上不同的句式,或者啟發他的改變一下思考的角度,就能寫出不同的話。

句子是語言的基本結構單位。教師指導寫話時,可選用不同類型的句式來表情達意。雖然意思大緻相同,但表達形式各異且效果也不同。例如,“一個同學來遲了”。可以表達:①你來遲了。②啊喲,你怎麼來得這麼晚。③你有什麼重要的事?④你來得太早了吧。⑤你這個人做什麼事都磨磨蹭蹭,再晚來一步就看不見我了。不同的思維形式就把不同的思維内容表達出來了。

針對學生開頭雷同的情況,在指導時,教師則可以引導學生借助于模仿,發展自己理解、表達事物的能力,寫出不同形式的開頭。例如,同樣寫運動會内容的,可以讓學生說說課文的幾種開頭方法,然後讓學生進行仿寫,并讓學生變換角度去思考,學生就可以寫出不同的開頭,可以交待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當開頭;也可以截取運動會上最精彩的鏡頭;還可以采用回憶的方式開頭等等。這樣,既能使學生由機械仿寫轉向靈活仿寫,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學别人的文章說自己的話”,同樣,結尾也可以采用多種方法,如首尾呼應法、啟發式結尾法,言盡而意無窮結尾法等等。

總之,在命題習作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求異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進行一事多作的訓練,既能提高學生審題、立意、謀篇布局等習作能力,又能使學生走出習作模式化的誤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