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學曆教育管理規定?入學通知書上要在顯著位置标注“非學曆”字樣,學校名稱不得單獨使用“大學”“學院”字樣,招生簡章和廣告内容不得欺騙和誤導受教育者及其家長……近日,北京市教委發布關于進一步規範民辦非學曆高等教育機構辦學行為的意見,在規範用名用語、開展誠信招生、規範收退費工作等方面,給民辦非學曆高等教育機構辦學劃定“硬邊界”,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非學曆教育管理規定?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入學通知書上要在顯著位置标注“非學曆”字樣,學校名稱不得單獨使用“大學”“學院”字樣,招生簡章和廣告内容不得欺騙和誤導受教育者及其家長……近日,北京市教委發布關于進一步規範民辦非學曆高等教育機構辦學行為的意見,在規範用名用語、開展誠信招生、規範收退費工作等方面,給民辦非學曆高等教育機構辦學劃定“硬邊界”。
伴随着高等教育從精英化階段過渡到大衆化、普及化階段,我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2019年達到了51.6%,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每年高考結束之後,都會有一批想上大學但高考成績又不理想的學子,面臨着“該去哪兒上學”的困境;有些民辦非學曆高等教育機構善于發現商機,将這些學子當成了重點“客戶”,并使出了種種手段。比如,明明是民辦非學曆高等教育機構,卻刻意營造和公辦大學一樣的假象;明明沒有學曆教育的功能,卻在學校名稱上挂上“大學”“學院”的标簽;為了取信于考生和家長,一些民辦非學曆高等教育機構還刻意地圍繞着一些重點大學來設置,給學生們營造一種可以和名校學生享受同樣教育資源的錯覺,等到4年過後才發現自己是沒有學籍的“名校假學生”;一些原本考上專科學校的考生由于被蠱惑最終放棄了去職業院校就讀,與學曆教育失之交臂……當個别民辦非學曆高等教育機構繞過規則和邊界“野蠻生長”的時候,不僅欺騙了學生和家長,也破壞了教育秩序,還對一些名校的社會聲譽造成了損傷。
對于那些被欺騙和誤導的學生及其家長而言,最痛心的不是花了幾萬元甚至數十萬元的費用,而是花費了幾年的寶貴光陰連學籍都沒有,遑論學曆。一些民辦非學曆高等教育機構“蹭名校”,說到底就是為了利用名校的公信力來為自己背書,從而騙取學生和家長的信任。一些受騙者不僅承受着物質損失,還承受着精神上的挫敗感。
有的民辦非學曆高等教育機構為何熱衷于移花接木、無中生有,卻不願意對學生和家長開誠布公?因為學曆和文憑是求職道路上重要的“敲門磚”,這類機構一旦不能夠滿足公衆對學曆的渴求,難免會不受待見。民辦教育機構又存在着激烈的市場競争,為了生存發展,移花接木、無中生有便成為“潛規則”。
伴随着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的到來,民辦非學曆高等教育機構并非沒有“蛋糕”可吃,而是要走上制度化、規範化的辦學道路,尋找到契合市場需求的領域并進行深耕細作,挖掘好、開發好新的“市場富礦”。依靠忽悠和蒙蔽或許能夠奏效一時,卻終究難以長久;隻有戴上“緊箍咒”、主動淨化市場,民辦非學曆高等教育才能走出一條健康、有序的發展道路。
在教育改革發展日益走向深入的時代,民辦教育機構顯然不能任其野蠻生長,而是要給它們的辦學行為樹立“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規則意識與邊界精神。不論是學校名稱,還是在招生宣傳、廣告、結業證書制作等方面,抑或學校收費、退費辦法,對民辦非學曆高等教育機構進行嚴格管理與規範、設置辦學行為的“紅線”,既是為了整合高等教育資源,也是為了提升老百姓對高等教育的滿意度。
(作者系華中師範大學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0年11月17日第2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來源: 中國教育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