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視導讀:比起毛不易在《明日之子》總決賽之夜捧起冠軍獎杯更令人驚訝的是,這檔節目居然已經走到了第五季。
2017年誕生之初趕上嘻哈熱潮,2018年上升期又碰上偶像元年,堅持每年與觀衆見面《明日之子》憑借超長待機時間,在綜藝這條賽道上“送”走了嘻哈,“熬”走了偶像。
對比其他超過兩季便已經既成模式的老牌綜藝,已經走到第五季的《明日之子》始終讓人摸不透他們的招式和套路。賽制年年大變樣,節目類型每次看都是全新定位。
不過透過前三季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這檔節目從毛不易奪冠開始,便緻力于每年在節目中尋找一名優秀的原創音樂人,并讓他/她成為冠軍。(注:第四季為樂團季,評價标準不一樣故未算在内。)
于是《明日之子》到了第五季,徹底變成一檔原創音樂綜藝。
明日之子的原創計劃
如果按照以前的模式,行至第五季的《明日之子》應該會在後面加上“**季”的字樣與大家又一次見面,然而這一次節目卻改名為《明日創作計劃》重新出發,這也是節目繼第三季取消“三大賽道和九大廠牌”的賽制以來又一次巨大改變。
改了名字為《明日創作計劃》後,無論從名字還是賽制上都很難再看到初代“明子”的痕迹。可見節目在追求原創音樂的同時,也在不斷實現自我的原創。
特别是從第四季引入“校園”概念後,節目對于選手們的選拔标準也更具指向性。
《明日創作計劃》延續上一季“校園”概念,以“是否有原創作品”為入學基準,将選手分為東西南北四個班級,既包含團隊對抗,也有個人戰。比起前幾季從各色選手中選出一名優秀的原創音樂人,今年節目中更加專注于展現原創音樂人的多樣性。
當各色原創歌手聚在一起的時候,誰能拿下冠軍仿佛已經變得不是那麼重要。
誰是下一個“毛不易”
然而比起誰是節目的冠軍,大家似乎更在意《明日之子》能否再次走出名“巨星”。
自《明日之子》第一季之後,觀衆都企圖在各類原創音樂節目中找到下一個“毛不易”。
“這個唱得好像毛毛(毛不易)”、“這個跟毛不易的風格好像”,《明日創作計劃》最新一期節目中,觀察團學長廖俊濤在評價選手莊主恒詞寫的很好時,也提到了“跟我們的毛哥(毛不易)有得一比了”。
“毛不易”三個字逐漸成為原創音樂節目裡的一個評價單位。
《明日創作計劃》這次召集一群具備原創能力的音樂人,很難不讓人聯想到,節目組想要從中挖掘出下一個“毛不易”。
可惜的是海選舞台時質量參差不齊的原創音樂展示,消磨了大部分觀衆的耐心。隻有堅持到第一次公演考核的觀衆方才感受到這個節目真的“有點東西”。
特别是最新一期,毛不易作為榮譽老師重新回到《明日之子》的舞台,在演唱過他的新作《若有緣由》後,許多聽衆依然能夠沉浸在舞台上許多其他選手呈現出的旋律。無論是蔣先貴充滿複古式浪漫的《愛人與玫瑰花》,還是7Z讓人聽不懂卻也燃爆現場的朝鮮語rap《李起敬》,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原創音樂人在節目上的更多未被開發的潛力與特質。
而《明日創作計劃》能否在節目裡找到下一個“毛不易”還未可知,不過可以确定的是,中國原創音樂未來可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