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唢呐配件大全

唢呐配件大全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1 16:36:04

唢呐是中國一種非常古老的民間樂器。它早已登上專業的音樂舞台,不但在現代作品中屢屢見到唢呐的身影,也有專門為唢呐創作的當代協奏作品;近年來,唢呐還有不少流行和跨界的新嘗試。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唢呐吹奏的兩個總要的點,口形與氣脾。

唢呐配件大全(教你唢呐的口形與氣牌)1

吹奏唢呐的口形

在唢呐吹奏中,口形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它與音準的控制,音色 的掌握,音量的變化,以及演奏技巧的發揮等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确的口形應該是:雙唇和口角自然後收(基本上不觸氣牌) , 并略包牙尖(一般是下唇多包于上唇) ,上下口輪匝肌緊貼牙床,含住哨片(含哨片深度一般不超過哨座,以充分發揮唇肌對哨片的控制 能力) ,稍有張嘴感,成微笑狀态。這種口形,既增加了唇肌厚度, 使發音飽滿結實,渾厚有力,富于彈性,又可防止唇肌因疲勞而局部松動,發生口形變化甚至漏氣等毛病,而且還會産生吹奏自然省力與 松弛舒服之感。

有的人對正确口形于唢呐吹奏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正确口形又缺 乏理解不掌握,因而在吹奏過程中難免出這樣那樣的問題。如有的用鼓腮吹法,口角松動,發音粗野;有的是牙床充氣吹法,氣流分散, 費氣費力;有的是雙唇過于裡收,唇肌緊張,音響難聽,形象表情欠佳;有的是雙唇大面積地平鋪前仲,緊頂氣牌,使發音響而不美,松 而不柔,亮而不脆。口形不正确,必然影響吹奏,甚至造成音準控制和力度變化困難,強弱幅度和音色對比不明顯,因而吹奏出的旋律隻 能是“音“樂,而不是悅音。以上幾種吹法基本上都屬于離不開氣牌,這就産生了一個問題,氣牌在瞠呐吹奏中起什麼作用?它與口形的 關系如何?

唢呐配件大全(教你唢呐的口形與氣牌)2

吹奏唢呐的氣牌

唢呐吹奏使用氣牌,與民間藝人的吹奏有關。以前的唢呐藝人(俗 稱吹鼓手) ,為了謀生,長期走付串鄉,生活無定,或為婚喪嫁娶紅白喜事吹吹打打,或趕上集市廟會歡慶節日出力賣藝,酷暑烈日,嚴 冬冰雪,風吹雨打,饑寒交迫,不敢放過任何一個機會,而且要吹奏得好,才不緻失去謀生的來源。這樣的社會環境與條件,迫使他們必 須練出一手過硬和超群的本領,以保證賣藝求生的起碼條件。在民間藝人中,特别強調要有能在長時間内吹奏的硬功夫,因為紅白喜事一 吹就是幾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盡管中間有時有笙笛給以對答配合,唇肌力的消耗是很大的。特别當需要連續吹奏幾首樂曲或一首樂曲 無限反覆時,鼓腮換氣法(亦稱循環換氣) ,便成為藝人不可缺少的一種用氣技巧。鼓腮換氣法(這裡指大鼓肥) ,必然導緻唇肌松動, 口角力減退,這時氣牌就能起到彌補缺陷減輕唇肌疲勞的作用。民間藝人在很多場合要邊走邊吹,有時一走就是幾裡、幾十裡,遇到高低 不平上坡下坡時,遠要擡頭彎腰,扭頭轉身,遇到人多擁擠遠會發生碰撞,在此種情況下,要保持穩定的吹奏,除需要良好的吹功訓練外 ,氣牌起著相當重要的彌補作用。但如果過于長時間吹奏,仍然會使口角失去控制力,甚至出現撒氣漏風噪音怪音等現象。為了克服這方 面的弊病,有些藝人改進了氣牌,如把一般為嘴寬二分之一左右的氣牌,改變為接近于嘴寬,以避免口角過于松動和撒氣漏風,使口形處 于相對穩定狀态,以利于長時間吹奏。也有人把氣牌敢為大于嘴寬,并帶有凹形(即“——”形)和人的自然口形基本吻合,除起上述作用 外,還可以防止唇肌向外翻卷,有利于唇肌力的發揮和對哨片的控制,還能對欠佳的口形起到遮擋作用。

由此可見,唢呐吹奏使用氣牌是過去民間藝人吹奏的特定環境和 條件形成的。現在,民間藝人的社會地位及吹奏的環境條件,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唢呐吹奏的方法和技巧也在變革和提高。不少民間藝人 一躍而為藝術院校的音樂教師和專業文藝團體的演奏員。他們通過長期的教學和舞台實踐,在唢呐吹奏方法和技巧運用上,都有不少改進和提高。有些民間藝人雖仍在民間吹奏,但同樣不甘落後,孜孜不倦的自我充實、學習,在吹上同樣有了很大的進展和提高。記得前幾年下鄉采訪,親眼看到孫玉秀、菏澤何貫賢、成武馮桂臣的舞台唢呐吹奏,深得教益。特别是魚台宋書彬的吹奏,不戴氣牌,一連吹奏了五首民間樂曲,竟毫無費力之感。民間藝人不戴氣牌吹奏的方法,引起我極大的興趣。從此我對不戴氣牌的吹奏方法,認識上更加堅定了。但由于平時習慣戴氣牌吹奏,突然去掉感到别扭,出現口角松動,唇肌前移,含哨過深使哨片失去控制,撒氣漏風,發吾松散,超吹高音困難,雙吐音不清晰,甚至還會出現雜音、斷音、呼吸緊張,換氣脫節等現象。但時間一長,就能體會到它的長處。于是我把這種方法運用到教學中,取得了相應的好效果。

唢呐配件大全(教你唢呐的口形與氣牌)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