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分享了小葉子跑跳着學會跳繩的文章,最近她又有進步啦,大家讓娃練起沒?放暑假啦,早晚不太熱時,尤其适合動起來呀~
當時分享時,我提到了“習得”和“學得”在學習效果上的差别,很多人也來分享經驗,有個媽媽的留言,特别有意思:
她說小時候學會跳繩的關鍵一步,竟然是因為做了一個夢!初中學物理壓強,也是同理夢中解決:
要說這太玄乎了、純熟偶然,可另外一個媽媽也來留言:她騎自行車,也是通過“做夢”,打通了任督二脈!
我忍不住感慨,如果孩子以後語數外都能這麼學會,該多好啊:)
玩笑歸玩笑,但仔細想想“夢”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作用,就會明白,它一點都不玄乎:
因為夢裡的情景非常逼真,在夢裡做到了,相當于身臨其境體驗到了“做到”是什麼感覺、如何做到的。
這個感覺好、也成功了的體驗,帶來了“我能行”的信念,回到現實中,跳繩、騎自行車,也就不是啥困難了:
我做到過呀:)
弗洛伊德說,夢是願望的實現、潛意識的反映,在潛意識中,藏着我們的意識所不能接受的那些東西。
就連我們夢見自己失敗,也是夢在調節,激起現實生活中的“成功”經驗。
武志紅老師就在《夢知道答案》這本書裡,專門解析了人們常做的“考試失敗夢”的隐喻,其實也和創造“成功體驗”有關:
很多人會夢見高考或其他重大考試失敗,但醒來往往會發現,現實生活中,其實他們早就通過了這場考試,還是這場考試的勝利者。
那為什麼還要夢見自己失敗呢?因為“考試”=現實中的“考驗”:
雖然夢裡失敗的感受太不好受,可醒來,會慶幸這是一場夢,我其實早就“勝利”過了呀,這份面對大考曾經“勝利過”的體驗,會幫助我們,以更正向的信念面對當下生活中的考驗。
當然夢是不受控的,我們誰都沒法預知每天會夢些什麼,靠做夢讓孩子各種變好,咱就省省吧:)
不過,既然夢的原理是創造、喚醒曾經成功或感覺良好的體驗,我覺得還是很有啟發的:
帶娃出現的挑戰、想要解決的困難——“好體驗”,一定會是加分項。
小葉子本來一直在學跳舞,疫情期間興趣班關門,停了好幾個月,最近開了,她卻說還是不想去。
我很郁悶,尤其不喜歡她“半途而廢”、“不想堅持”,你瞧,瞬間我就能想到這麼多負面标簽貼孩子身上。
可她上科學課、樂高課又那麼起勁兒,對跳舞也是喜歡的,說明這事兒跟堅持沒關系,而是和體驗有關,如果好玩、孩子喜歡、感覺好,自然願意主動去。
我趁着睡覺前我倆固定的夜聊環節,說起了這個事兒。
果然,小葉子說,是因為舞蹈課很多時間都在“壓腿”,她覺得很枯燥,而且現在其他大部分同學都會了,隻有她還不行,“媽媽,我想在家練會了再去。”
我哭笑不得,心想:可是你在家從來也沒練過呀。
想到“創造好體驗”,我來了主意,一方面,和她一通暢想會跳舞是種什麼感覺:“你會戴着美美的配飾、穿上美美的衣服、高跟鞋,在舞台表演(小葉子特别喜歡演出),像你看過的《天鵝湖》裡的小姐姐一樣,舞姿特别優美。”
小葉子開始“神遊暢想”了,“媽媽,我跟你說,老師問我長大想做什麼,我說我長大想做舞蹈家~”(哈哈,這不就是做夢嗎?)
另一方面,針對她現實中的困難,也就是壓腿,我又開始激發她曾經成功過的“好體驗”了。
想個什麼例子好呢?有啦!跳繩,不就是?!
跳繩是孩子有切身體會,從不會跳到會跳、有成功好感覺的事情。
我:“你當時也說跳繩好難的,不過現在看看,是不是進步特别大啊?”
葉子:“是!我都能連續跳好多個了,而且越來越快!”
我:“對呀,那你為什麼現在能跳這麼好呢?你有沒有每天在跳呀?”
葉子:“有!”
我:“是啊,壓腿也是這樣,你現在壓不下去,但如果每天練一點點,不知道什麼時候,可能就會像跳繩一樣,突然有天就會了!能下倒這——麼低!到時候,連老師都吓一跳,說,小葉子,你也太厲害了吧!”
我又在給她“造夢”了,小葉子咯咯咯地笑個不停。
她竟然馬上靠着床頭,開始開心壓腿了,也和我說願意去舞蹈課了……
“好體驗”真的是屢試不爽,比如之前上學,早上免不了催催催,從起床、刷牙洗臉、到吃飯梳頭、邁出門,特别容易起沖突。
小葉子一起來就想看書、或者聽app裡的恐龍故事,這個時候叫她完成上面這些“必做的事”,她會特别不情願,有時時間不夠了砍掉看書聽音頻,她又會發脾氣。
從“創造好體驗”的角度,我嘗試了不一樣的方法:
固定的時間需要出門,在這之前,除了必做的事兒,剩下的時間隻要有空,她都可以随意安排。
這樣一來,刷牙、洗臉、吃飯,都不是苦差事,而是越有效率、越能有更多的時間看書聽故事。
小葉子一連幾天,體會到了速度完成必做事項、然後規定時間前能任意做喜歡的事的“爽”,這份好體驗,在不斷給她内在動力,想要一次次的“複現”這種好感覺。
于是我們早上的争執,少了好多。
其實暑假怎麼靈活安排學習和玩的内容、以後寫作業等等情景,都可以用到同樣的“方法”:
多多加入一些角色扮演、遊戲化的元素,給孩子創造好感覺、好體驗,孩子會尤其喜歡,問題也更容易得到解決。
而且不止是孩子,我們每個人,也都需要“好感覺”、“好體驗”,比如冥想、靜心,就是創造一個空間,讓自己在想象或回憶的畫面裡得到滋養療愈;
我也專門分享過和老公運用薩提亞家庭治療的“體驗化”方式,改進溝通增進理解的例子。
有時候感慨,大道至簡,萬法歸宗,可能我們學習1000個套路,都不如知道它的本質與核心:
不如我們文末來頭腦風暴一下,你遇到的一個小困擾(生活、工作、育兒)是什麼,如果從“創造好感覺、好體驗”的角度,會想到什麼可以嘗試的解決方法呢?
—END—
作者:花時間。微信公衆号「慢成長」創始人,國際新聞碩士,四語媽媽,童書譯作者,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美國PET父母效能訓練講師,美國加州PAU心理學研究生。創立公衆号慢成長,分享具有國際視野的早教發育、兒童心理、親子教育知識。
manchengzhang123
個人花時間:babyhours003
吉吉:mancz003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