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态導讀關注新型集體經濟、農業農村現代化、全國統一大市場、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讨論。
【魏建:新型集體經濟有助于提高村莊公共服務水平】
山東大學金融研究院教授魏建認為,新型集體經濟能夠為村集體提供更多收入來源,有助于改善和提高村莊的公共服務水平,彌補公共服務短闆。具體來看,一方面有助于為鄉村提供更多發展型基礎設施,在完善道路、水電、垃圾清運等基礎設施的基礎上,發展服務于互聯網、鄉村旅遊等的産業型基礎設施,從而進一步提高村民和村莊收入。另一方面有益于提供更為完善的農村養老服務,為老年村民提供包括免費餐飯、老年補貼、入住村養老院及醫療康養等更高水平的全面養老服務,從而進一步推動村集體主導本村的養老服務。同時,有助于不斷豐富村莊精神文化生活,村集體依托新型集體經濟,能夠開展更多增強村集體向心力、凝聚力的活動,實施更多促進村莊良性發展的舉措,從而充分激發村莊活力。此外,還有助于為年輕人創業提供靈活的組織形式,吸引更多年輕人建設農村。
摘編自《光明日報》
【李春頂、張瀚文:新時期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持續加速】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李春頂、張瀚文指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任務,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重要舉措,是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依托于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政策的持續加碼,過去十年,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了巨大進步,發展步伐持續加速,為新形勢下做好“三農”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首先,以科技進步賦能農業高質高效發展,通過積極搭建區域性高标準現代農業産業園和開展深層次産學研合作,進一步集聚農業産業要素,吸引先進的農業企業、優秀的農業人才,培育突出主導産業優勢。其次,以數字化推動鄉村農業穩産增産,在制度層面落實數字農業和數字鄉村建設方面的規劃安排,在标準層面建立健全數據資源目錄和标準體系,在技術層面建強基礎設施并加強農機裝備智能制造、農業物聯網、傳感器、芯片等核心關鍵技術攻關,着力解決農業農村的問題和痛點,提升鄉村治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最後,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林牧漁協調發展,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提高農業經營水平,從而保證糧食供應和食品安全。
摘編自光明網
【李宏偉: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需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統一】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宏偉指出,高質量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必須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發揮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作用,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機統一的,在實踐中正确處理兩者關系,一是必須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二是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三是必須牢牢把握轉變發展理念和轉變政府職能這兩個關鍵,着力推動政府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打造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許寶友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對世界現代化進程産生了深遠影響。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是“非西方”的現代化道路,走的是工業化、信息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等多頭并進、疊加發展的“并聯式”道路,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走社會主義道路成功建設現代化的大國,深刻改變了世界現代化的版圖和格局。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在理論和實踐上超越了西方國家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發展模式,也超越了高度集中的、僵化的“蘇聯模式”,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同時,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文明進步和應對世界面臨的挑戰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世界各國克服前進方向之困、道路選擇之惑、國家治理之難提供了參照和借鑒。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徐倩陽整理)
來源: 光明網-理論頻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