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參考論文:
1、《企業科技研發機構的創新靈魂:科學文化環境——從貝爾實驗室的科學文化環境談起》眭平
2、《美國貝爾實驗室——R&D象牙之塔》李斌
3、《貝爾實驗室近況》盧景霆
4、《美國貝爾實驗室成功之道》閻康年
5、《從貝爾實驗室看美國的創新》許浚,陸小華
6、《美國貝爾實驗室興衰及啟示》周尊麗,高顯揚
美國雖然宣傳是市場經濟,自由貿易,但是也會對企業進行幹預,最常見的手段就是進行企業拆分,從而防止出現寡頭經濟。最知名的就是标準石油公司的拆分,标準石油公司壟斷了美國幾乎全部石油資源的勘探、開發、煉制與銷售,美國政府不能允許一個企業控制一個國家的能源命脈,于是強行将其拆分成34個子公司,其中包括我們熟知的美孚、雪佛蘭等等。
比爾蓋茨也是被美國從微軟趕出來的,1998年的美國政府起訴微軟壟斷。當時的微軟正是如日中天,在個人電腦操作系統市場份額超過90%,市值接近3500億美元,成為美國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最終比爾蓋茨從微軟出局,才挽救了微軟,但是這次事件也給予了微軟重創。
如果,美國又在讨論想要拆掉,微軟、谷歌、亞馬遜、Facebook和蘋果,谷歌、臉書等美國構建全球互聯網生态的根基,一旦被拆分,我們的阿裡巴巴是不是會有機會構建以中國為主導的全球物聯網生态呢?
而美國最騷的操作,也是最失敗的決策,還是拆分貝爾實驗室,可以說改變了整個人類社會的貝爾實驗室是美國最強大的科技産出者,但是在美國的拆分政策下,卻最終走向衰亡。
貝爾實驗室是什麼?
如果要說改變整個人類社會的企業, 那麼一定少不了貝爾實驗室,盡管電話的最早發明者是誰目前還存在争議,但是貝爾卻毫無疑問獲得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用的電話機的專利權,由此創建了貝爾電話公司。
1895年,貝爾公司将其正在開發的美國全國範圍的長途業務項目分割,建立了一家獨立的公司稱為美國電話電報公司也就是如今的AT&T。
誰知道風水輪流轉,1899年,AT&T整合了美國貝爾的業務和資産,反而成為了整個貝爾系統的母公司,主要是為美國和加拿大提供電話生産研發服務,包括包括電話交換機、電話電纜、半導體等電信相關技術,AT&T和美國的三大通信設備商之一的北電網絡也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1925年,當時AT&T總裁華特·基佛德(Walter Gifford)收購了西方電子(Western Electric)公司的研究部門,成立了一個叫做“貝爾電話實驗室公司”的獨立實體。
貝爾實驗室的工作可以大緻分為三大部分,分别是基礎研究、系統工程和應用開發。基礎研究方面,主要從事電信技術的基礎理論研究,包括數學、物理學、材料科學、行為科學和計算機編程理論。系統工程主要研究構成電信網絡的高度複雜系統。開發部門是貝爾實驗室最大的部門,負責設計構成貝爾系統電信網絡的設備和軟件。
貝爾實驗室是全球少有的既有基礎研發又做産品開發,還包括基礎研究後的應用研究的機構。貝爾實驗室的研發分三個階段:一個是貝爾實驗室自己發明或是創新,還有一個是演進及更新自己的産品。另一個是到歐洲等其它地區通過并購吸收新技術、新産品。
貝爾實驗室的成立可以說将美國帶向了輝煌的起點,美國在二戰之後能夠成為全球科技的引領者,主導全球經濟立下了汗馬功勞,因為科技是第一生産力,在科技的引領下,美國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1927年,貝爾實驗室的戴維森和萊斯特·格莫爾通過将緩慢移動的電子射向鎳晶體标靶,驗證了電子的波動性。這項實驗為所有物質和能量都同時具有波和粒子特性這一假設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10年之後,戴維森又憑借在電子幹擾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獲得諾貝爾獎。
1933年,貝爾實驗室發現銀河中心在持續發射無線電波,創建了射電天文學。1964年,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獲得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69年,發明電荷耦合組件,正是現在掃碼機、相機、掃描儀必備的感光組件。兩人因而獲得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69年,貝爾實驗室還開發了UNIX操作系統,而D.M.Ritchie以B語言為基礎開發了C語言。1983年,比雅尼·斯特勞斯特魯普為擴展C語言而開發了C 語言,C語言普适性最強的一種計算機程序編輯語言,它不僅可以發揮出高級編程語言的功用,還具有彙編語言的優點,因此相對于其它編程語言,C語言結構完善,具有廣泛性和簡潔性,成為了計算機裡主流的編程語言,一直流行到今天。
而貝爾實驗室最厲害的還是推動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到來,為互聯網時代奠定了框架,可以說改變了整個人類社會。
1945年秋天,貝爾實驗室成立了以肖克萊為首的半導體研究小組,成員有布拉頓、巴丁等人。他們經過一系列的實驗和觀察,逐步認識到半導體中電流放大效應産生的原因。在1950年,第一隻“PN結型晶體管”問世,今天的晶體管,大部分仍是這種PN結型晶體管。
PN結型晶體管的出現,開辟了電子器件的新紀元,引起了一場電子技術的革命。
與電子管相比,晶體管的構件是沒有消耗的,消耗的電能也極少,也不需要預熱,更加結實可靠。被廣泛地應用于工農業生産、國防建設以及人們日常生活,晶體管還是第二代計算機的主要元件。
而後來,德州儀器的傑克·基爾比在此基礎上,發明了集成電路,宣告到矽晶片半導體時代的到來,知道如今,人類還是生活在矽晶片半導體時代,無論是手機、電腦等都離不開集成電路的矽晶片。
1948年,克勞德·香農發表論文《通訊的數學原理》,部分基于奈奎斯特和哈特利先前在貝爾實驗室的成果。這是信息論的奠基性論文,信息論是通信技術的理論基礎。
20 世紀70 年代中期,随着民用移動通信用戶數量的增加,業務範圍的擴大,有限的頻譜供給與可用頻道數要求遞增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
由此在1978 年,美國貝爾實驗室開發了先進移動電話業務(AMPS)系統,這是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具有随時随地通信能力的大容量的蜂窩移動通信系統,美國也主導了1G通信時代。
這無疑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已經無法擺脫蜂窩移動通信系統,它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1G、2G還是5G,都屬于蜂窩移動通信系統。
可以說無論是通訊技術革命,還是半導體時代,抑或是互聯網信息時代,總而言之第三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這些變化,幾乎都有貝爾實驗室的身影。
而也正是因為先發優勢,美國成為了半導體行業老大,通信行業巨頭,時至今日,美國依然在半導體領域具有主導權。
貝爾實驗室巴丁、肖克利與布萊頓(從左至右)
作為美國最大的科研機構之一,貝爾實驗室為推動美國的科技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85年間近3萬項專利,幾乎每天一個,13位科學家問鼎8項諾貝爾獎,更有9項美國國家科學獎、8項美國國家科技獎等頂級科技獎項被收入囊中。
然而,為美國經濟發展,科技發展做出如此貢獻的貝爾實驗室,卻還是迎來了凄涼的結局。
無情拆分,貝爾實驗室落日餘晖我們都知道,科研投入是需要大筆的資金的,在早年,貝爾實驗室建立之初,AT&T占據了美國90%的電話電報市場,有非常充足的經費預算,支持貝爾實驗室的研發活動,實驗室幾乎從來不會為項目經費發愁過。
在貝爾實驗室剛剛成立的時候,貝爾實驗室獲得的第一筆年度科研經費就已經高達1200萬美元。1200萬在其時可謂天文數字,但正得益于此,貝爾實驗室有實力聘用3200名工作人員,裡面包含了大量從事基礎研究的科學家、主攻技術研發的工程師。這位貝爾實驗室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長期的技術積累,讓貝爾實驗室大師雲集,軟件硬件環境都是世界頂尖,吸引了全世界最傑出的人才彙集于此。
這行成了一個良好的循環,貝爾實驗室産出科技與基礎理論,帶動了AT&T的發展,也推動了美國的産業升級與發展,讓美國保持全球科技龍頭的地位,而AT&T繼續投入資金,讓貝爾實驗室可以專心科研。
當年的貝爾實驗室,對于真正的科學家來說,是一方純淨的科研樂土。不僅軟硬件環境好,而且擁有非常充足的自由。在這裡允許長期不出任何成績,而且沒有被解雇的危險。
但是到了80年代,華爾街資本介入了貝爾實驗室。引入了業績的考核,大量的科技人員,從研發部門調到業務部門。
1984年,美國司法部依據《反托拉斯法》拆分AT&T,分拆出一個繼承了母公司名稱的新AT&T公司(專營長途電話業務)和七個本地電話公司(即“貝爾七兄弟”),美國電信業從此進入了競争時代,而貝爾實驗室八千多名研發人員一夕之間被調出,近一半人奔向解體後的地方運營公司。新科技知識的外流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貝爾實驗室在安全和發展上受到沖擊。
1989年,實驗室有近80%的研發人員分離出去,進入業務部門。但這與貝爾實驗室的傳統是背道而馳的,在此之前的幾十年間,從事基礎研究和産品開發的人員并不與業務部門發生直接聯系。
1995年,美國又從AT&T中分離出了從事設備開發制造的朗訊科技和NCR,隻保留了通信服務業務。同時,貝爾實驗室也被“剝離”出來,成為朗訊科技公司的組成部分。當時的這項拆分引來了很多專家的反對。
“這是美國有史以來最愚蠢的事情。”當時的媒體這樣引述着反對方專家的言語,他們表示,無法理解拆散美國“管理最出色的公司”這一決定,這有可能使曾經發明出電話、晶體管、C語言的貝爾實驗室難以再持續創新,誰知道,這一語成谶,美國如今正在自嘗苦果,
被拆分之後,美國三大通信設備廠商就變成了朗訊、北電還有摩托羅拉,之前貝爾實驗室的主要經費來源,是AT&T公司電話費帳單上的附加收費。被分拆之後,這筆經費就沒有了。它隻能依靠朗訊來提供經費支持。然而朗訊的經營卻并沒有一帆風順,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之下,朗訊疲于奔命,經營情況不斷惡化。它不得不縮減開支,裁減人員。擁有近1萬研發人員的貝爾實驗室,對朗訊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負擔,以朗訊的利潤,是無論如何也養不起的。
貝爾實驗室隻得以出售專利來平衡支出,後來,2006年,法國阿爾卡特收購了朗訊,阿爾卡特朗訊公司在市場經營方面仍然困難重重,在華為中興等競争對手不斷施加的壓力下,阿爾卡特朗訊合并後從未實現盈利,市值蒸發了大半。
經濟狀況實在堪憂的貝爾實驗室最終破罐子破摔,索性直接搞起了企業模式,一大批科學家都成為了銷售員,都被要求去做商業項目,去做市場分析。這對向來以研究著稱的貝爾實驗室來說,無疑是一個“冷笑話”。
2008年,阿朗出售了位于新澤西霍姆德的貝爾實驗室大樓,曾經為貝爾實驗室争得8項諾獎的基礎物理學研究被徹底抛棄。貝爾實驗室被迫把有限的資源投向網絡、高速電子、無線電、納米技術、軟件等能為母公司帶來回報的領域。
随着2015年諾基亞收購阿朗,貝爾實驗室也并入了諾基亞,至此貝爾實驗室徹底成為了曆史。
貝爾實驗室衰亡,讓美國自嘗苦果
貝爾實驗室這樣從事基礎研究的機構被拆分,對美國的科技發展造成了極為負面的影響。
貝爾實驗室首創的工業研究實驗室模式,被譽為"發明之發明"。懷特海說:"19世紀最大的發明就是找到了發明的方法,貝爾實驗室就是這樣的代表。
雄厚的經濟基礎使研究人員能夠用上最好的研究設備,保證實驗室自身的儀器工廠有條件及時制備新的研究儀器,讓所有包括僅僅是剛剛萌發的科學構想能最快速地付諸于實驗,這讓美國得以成為全球科技巨頭。
但是華爾街占據了主導地位以後,華爾街的金錢衡量标準既有空間概念又有時間概念。将來的金錢可以折合成現在的金錢。中長期科研的不确定性被界定為風險,需要加以規避。
為了減少風險,華爾街更注重短期的效益,以及回報與投資者的關系。長期的藝術價值,特别是與投資者脫鈎的成果,很難得到華爾街的認可。其副作用就是發明性大型研究院,包括貝爾實驗室相繼倒閉或衰落。
貝爾實驗室培養的一大批科研人員被荒廢,一切以利益回報為導向,重視短期收益,美國的基礎研究遭受重創。
我們要知道,要想打破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需要理論的突破,需要新的基礎技術發明,比如摩爾定律,比如信息論。
貝爾實驗室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