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名字】觸類旁通
【成語拼音】chù lèi páng tōng
【成語釋義】觸類旁通指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識或規律,進而推知同類事物的知識或規律;常用于學習方面。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近義詞】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反義詞】一竅不通
【成語出處】西周·姬昌《周易·系辭上》:“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也。”
【成語造句】
1.我們要掌握一些觸類旁通的學習方法。
2.你能觸類旁通,才想得出這樣的答案。
3.小紅學習起來總是能觸類旁通,從不讀死書。
4.為了活用知識,務求觸類旁通,不必硬記死背。
5.無論學習什麼,都要會觸類旁通,這樣學起來才不會吃力。
6.出這種思考性題目,就是要增加同學觸類旁通的能力。
7.他對文學、藝術方面的知識觸類旁通,什麼都難不倒他。
【成語故事】
公元1009年,北宋汴京發生火災,半個皇宮被毀。災後,皇宮的修複工程被提上了議程。此工程規模及修複難度之大在現代都屬難題。要修複的皇宮建築分為2610區,共計有3600餘楹。而修複皇宮需要大量的泥土、木材和石料等建築材料,這些都得從外地運送過來。當時主要是靠汴河來進行運輸,汴河在郊外,距離皇宮有很遠一段距離,不能直接送達。此外,修複後建築垃圾的清理也是二大難題。皇帝宋真宗曾找來工程師們做預算,工程師們一緻認為,至少需要十五年才能完成皇宮的修複,而且花費巨大。
丁謂當時的官職是參知政事,即副宰相。丁謂考察了皇官的破損情況,精确計算了種種所需,他跟皇帝打報告說:“皇上,我能把修複皇宮的時間提前一半,但您一定得相信我,給我足夠的權力。”皇上和宰相寇準先是大吃一驚,然後都哈哈大笑,表示不相信。”
寇準的出言諷刺讓丁謂更加堅定了一定要修複好皇宮的決心。他“撲通”一下跪倒在皇帝的面前,并用人頭擔保,說隻要皇帝給自己足夠的權力,自己就一定能把皇宮給修複好,而且工期減半,花費減半。于是,修複皇宮的工程就落到了丁謂的身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