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荀子的倫理觀

荀子的倫理觀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1 19:42:17

荀子的倫理觀?在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省圖書館尼山書院承辦的“荀子公開課”上,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楊國榮圍繞荀子的榮辱觀及修身等内容舉行了一場精彩講座他說,荀子延續了儒家修身與“學”相聯系的傳統荀子之論“學”,主要通過何為學、為何學、如何學等問題的讨論而具體展開,其内在之旨則是“學”以成人、“積”以成“聖”“積”則是一個動态的過程,要持續不斷,不可一蹴而就今天,如何從荀學中汲取智慧,通過不斷學習明德修身,從中依然能獲得諸多啟發,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荀子的倫理觀?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荀子的倫理觀(荀子論修身學)1

荀子的倫理觀

在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省圖書館尼山書院承辦的“荀子公開課”上,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楊國榮圍繞荀子的榮辱觀及修身等内容舉行了一場精彩講座。他說,荀子延續了儒家修身與“學”相聯系的傳統。荀子之論“學”,主要通過何為學、為何學、如何學等問題的讨論而具體展開,其内在之旨則是“學”以成人、“積”以成“聖”。“積”則是一個動态的過程,要持續不斷,不可一蹴而就。今天,如何從荀學中汲取智慧,通過不斷學習明德修身,從中依然能獲得諸多啟發。

讓思考超越單純感性

荀子重視學,因為學跟修身緊密聯系在一起。《荀子》的第一篇是《勸學》。荀子論“學”的内在之旨,就是“學”以成人,“積”以成“聖”。

荀子認為,從具體的修身過程來看,首先涉及“性”和“情”之間的關系。情主要是指自然傾向。《榮辱》篇解釋,“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繡;行,欲有輿馬”,也就是說,人生來都希望吃得好一點,有肉吃,穿得華麗一點,出門有車,财富有餘,這是人之常情。按荀子理解,人都有這樣的自然情感,但是在實際選擇的時候,人卻并不僅僅關注這些,而是有所節制的。

這種節制,用荀子自己的話說,叫做“長慮顧後”,也就是思前想後、從長計議,因此,人一方面有自然欲望,另一方面又有理性思考的能力。通過理性思考,可以超越單純感性的追求,作出更合理的選擇和取舍。

荀子認為,形成這種理性思考的能力,就需要通過修身來達成,也即《榮辱》篇所說“非順孰修為之君子,莫之能和也”。在荀子看來,如果一個人能通過學習經典,通過自己習行,逐漸形成并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就可以引導自然的情欲,“可以美其身”,可以“化性而起僞”,并可以因此獲得社會更多正面的贊賞與肯定。

讓認識突破“陋”與“蔽”

《勸學》篇中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無過矣”。通過“博學”和“内省”,就可以讓認識突破“陋”與“蔽”的局限,達到“知明而無過”的境界。

因此,荀子非常重視外部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儒效》篇說,“注錯習俗,所以化性也”。“注錯”就是指人的舉止行為,“習俗”指外在的環境。意思是,人在後天發展過程中,究竟成為一種什麼樣的人,并非僅僅取決于自然本性,還和外部環境、自身“習行”相聯系。“習俗”還是“習行”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定着人的發展方向。

既然環境可以影響人,荀子提出“居必擇鄉”的觀點,居住要選擇合适的環境。同時,也主張“遊必就士”,要跟那些知書達禮、有一定文化修養的人交遊,這樣才會受到正面引導和影響。

在這裡,荀子又提出一個問題,既然做個好人會獲得贊美,做壞人會引發譴責批評,為什麼人們未能緻力于前者呢?荀子分析認為,這首先是因為“陋”。《修身》篇解釋,“少見曰陋”,也就是孤陋寡聞的意思。人作出不适當的選擇,往往不是本性不好,而是因為所知有限,不知道作出更合理的解釋。所以,《榮辱》篇中又說,“陋也者,天下之公患也”,都是表達了同樣的意思。此外,也與“蔽”有關,蔽指片面性,在《解蔽》篇中,荀子主要從認識論角度分析了各種片面性産生的根源。荀子認為,突破“陋”和“蔽”的局限,都需要通過“學”來實現。

讓學習過程做到“知”“行”合一

荀子認為,“學”以成人修身的過程,是一個外部環境影響和個體自身努力互動的過程,也是貫穿一生的“學”的過程。

《勸學》篇開頭第一句說“君子曰:學不可以已。”意思表達得非常清楚,學是不能中斷的,是一個沒有止境的過程。那麼,對于“學惡乎始?惡乎終”這一問題,荀子的回答是,“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這更像是對“學不可以已”的針對性闡釋,無論是“始乎誦經”還是“終乎讀禮”,無論是“始乎為士”還是“終乎為聖”,都處在一個不可中斷的學習過程。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學?荀子強調“積力久則入”。“積”作為廣義上“學”的過程,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也是一個延續的過程,久而久之,才可以産生一種“入”的效果。這個入就是融入。對荀子來說,以“成聖”作為目标,那麼最終應該把所學化入個體的意識中,融入到個體自身的精神之中。不斷做到“入”,也就意味着學之所“積”,真正不斷地吸收融化到個體意識深層,化為人的内在精神,從而可以指引和規範人的行為。

在這裡,荀子把“學”和無止境關聯,主要還是強調,“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為此,荀子也詳細闡明自己的觀點,“學至乎沒而後止”,也就是說,對個體而言,“學”是終身性的,隻有到了生命終結的時候,才可以說學習終止了。

當然,荀子并不絕對化。荀子認為,學的過程以及“知”和“行”之間的相互轉換,也呈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特點。就人的一生而言,學習沒有止境,學的終極目标“不可須臾舍”,在任何時候都要堅持,一刻也不能離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間,某一個環節或者特定的某個階段,是可以有終結。

以“成人”“成聖”為目标指向的“學”,按照荀子的說法,主要表現為身心之學,具體體現為“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由“着乎心”進一步落實到踐行,“學”也由此進入實踐維度,荀子的“身心之學”說,對後來儒學的發展産生了重要影響。

(□本報記者 于國鵬 整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