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末年,黨争不止,内亂頻繁。北魏孝明帝元诩即位之初,胡太後臨朝稱制,重用其姻親元乂,推翻了權傾一時的領軍于忠。元乂随後發動政變,殺死清河王元怿,廢黜胡太後。元乂專制朝政達五年之久,胡太後在高陽王元雍的支持下反正,殺死元乂,重新專制朝政。
此時,駐紮在晉陽的爾朱榮先世系契胡部落酋長。正光年間,農民起義成燎原之勢,于是,他組織起一支四千人的騎兵隊伍。北魏統治者對爾朱榮加官晉爵以示籠絡,先後擢為遊擊将軍、冠軍将軍、平北将軍、北道都督,後來加升大都督,統領并、肆、汾、廣、恒、雲六州諸軍事。此時,北魏朝廷由靈太後把持,孝明帝元诩随着年齡的長大,母子間嫌隙漸生。
但是,在公元528年三月,北魏孝明帝卻離奇死亡了。這場曆史事件,代表着北魏皇權徹底式微。自此之後的北魏、東魏、西魏的統治者,都隻是活在權臣陰影下的傀儡罷了。
關于孝明帝是怎麼死的,大多數史料都認為是被人毒殺的。雖說“毒殺”這一推斷一緻,但各史料對細節的描述又各有出入,總體來說有這樣的兩大分歧:
一種說法是謀害孝明帝的幕後主使是鄭俨;
另一種說法則是鄭俨、徐纥與胡太後三人合謀殺害了皇帝。
至于坊間,還流傳着其他說法,例如:始作俑者為胡太後等。不過,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有失偏頗,主要責任絕不在胡太後。畢竟,殺掉自己的親生骨肉,絕非胡太後最好的選擇。作為一個女人來說,想要完成臨朝稱制,途徑隻有兩種:
一是借子嗣之名掌控權力;
二是取而代之成為女皇。
顯然,胡太後并沒有武則天那樣的魄力,所以,她必須要維護合法的皇權,也就是自己的兒子孝明帝。畢竟,孝明帝膝下無子,一旦他去世,在皇權的傳續問題上就會出現較大的分歧,局面極有可能變得不可控。
孝明帝想要從胡太後手中拿回屬于自己的權力,所以胡太後有必要擔心。不過,相比之下,更讓她忌憚的卻是鄭俨、徐纥這些權臣。倘若,孝明帝順利地奪權,那麼,鄭俨、徐纥這些權臣勢必會垮台。相比之下,胡太後是孝明帝生母,孝明帝大抵不會做出弑母這樣的惡行。
因此,胡太後完全沒必要殺掉孝明帝,至少,她不會是這起謀殺事件的主謀。
魏收的《魏書》,更傾向于鄭俨一人主導了這起謀殺案的論調。
在這部史料中有這樣的文字:“肅宗之崩,事出倉卒,時論鹹言鄭俨、徐纥之計”。而在《天象志》中,更是直接指出“鄭俨等竦懼,遂說太後鸩帝”。顯然,一個“說”字足以證明太後隻是被策動者,她絕不可能是謀殺孝明帝的主使人。
從《魏書》的成書年代,以及魏收的立場來看,這部史料顯然是在襯托高歡的英明。畢竟,魏收是北齊人士,且與高歡有君臣之誼。早年高歡提出“清君側”這一政治趨向時,就說明此事的始作俑者是鄭俨。
不過,如果事實如此,那麼,孝明帝死後發生的一系列曆史事件就變得撲朔迷離了。
孝明帝臨終之前,他的妃子潘氏誕下一女,但後宮卻彙報說潘妃所生的是皇子,随後,孝明帝大赦天下。
那麼,明明生的是女兒,為何要對外宣稱生的是皇子呢?
顯然這絕不可能是孝明帝的主意,也不可能是宮人搞出的烏龍,唯一的可能性就是胡太後與鄭俨、徐纥策劃了一場陰謀,他們打算利用小公主的身份做些什麼。
基于這種推斷,《北史》與《資治通鑒》的說法就顯得更加靠譜了。胡太後以及兩名權臣的方案,那就是殺掉孝明帝,再将公主包裝成皇子,通過這名假太子來掌控朝中大政。不過,胡太後三人的政治手腕相當有限,他們都小瞧了孝明帝之死所引發的一系列蝴蝶效應。
孝明帝駕崩之後,剛出生還沒到一個月的小公主便被祖母擁立為皇帝。因為胡太後等人事先做足了輿論工作,所以新君登基之初并沒有鬧出什麼風浪。為了掩人耳目,胡太後還從宗室中找來三歲的皇侄元钊來頂替小公主。
于上黨駐守的爾朱榮聽聞這樁秘辛後,立即找上了并州刺史元天穆,與其商議道:“先帝駕崩時隻有十九歲,天下人還管他叫做幼君,此時怎能讓一個還不會說話走路的小嬰兒繼承大統?如果讓小嬰兒上台,那麼國家又如何安定?我覺得我們應該聯手剪除奸佞,立一位年紀較大的宗室主持大局,你意下如何?”
元天穆立即應允道:“倘若此事能成,那麼我們的功勞将不亞于霍光伊尹!”元天穆與爾朱榮的關系相當緊密,他們立即制定了相關的計劃。兩人決定,由彭城王元勰的兒子元子攸來繼承大統。元勰活着的時候人氣非常高,他的兒子王元攸也是個聲望與人品兼備的年輕人。随後,兩人當即派爾朱榮的侄子爾朱天光前往洛陽,與元勰的兒子元子攸進行聯系。
皇位從天而降這件事可不是年年都有的,元子攸大喜過望,當即表示願意配合爾朱榮二人。元子攸是個正直之人,他對胡太後及朝中奸黨的行為深惡痛疾,隻不過他雖為皇室卻有心無力。想要除掉太後一黨,必須要有爾朱榮這樣手握兵權的重臣協助。于是,元子攸立即請爾朱天光向爾朱榮回複,并着手準備北上會見爾朱榮。
公元528年,爾朱榮集結大軍,于河陽擁立元子攸登基,是為孝莊帝。孝莊帝任命爾朱榮為侍中、大将軍。爾朱榮舉起了光複正統的大旗,揮師南下,兵鋒直指洛陽。坐鎮洛陽的胡太後等人手中無兵,聽聞爾朱榮揮師南下的消息立馬慌了神,臨時任命了幾位将軍抵抗亂軍。誰知軍隊還沒有組織起來,洛陽的守軍就已倒戈擁立孝莊帝,為爾朱榮的大軍大開城門。
随後,爾朱榮傳孝莊帝诏書,命令朝中的文武百官即刻前往河橋朝拜孝莊帝。值此之際,太後一黨樹倒猢狲散,紛紛開溜。胡太後再無仰仗,索性剃光了頭發,打算逃到寺廟出家,以此躲過一劫。爾朱榮自然不會放過胡太後,在接管了洛陽城後,爾朱榮即刻率騎兵殺入永甯寺,将剛剃光了頭發的尼姑胡太後抓了出來,連同那名冒名頂替的幼帝元钊一塊送到河陰。
這期間,胡太後不斷祈求爾朱榮放她一馬,爾朱榮不由分說,立即命人将胡太後和小皇帝丢進了黃河之中。
當滿朝文武來到河陰時,費穆向爾朱榮谏言道:“現在我們兵不血刃地打赢了這場仗,恐怕那些朝官是不會心服口服的,不如趁此機會殺幾個人立威,這樣便不會出現内亂了。”爾朱榮深以為然,于是,便找來了親信慕容紹宗詢問道:“洛陽的士人驕縱日久,若不殺幾個恐怕無法服衆。我決定趁着文武百官出城迎接新君時,将他們全部殺之後快,你意下如何?”
慕容紹宗是慕容恪之後,素有眼界見地,他回應道:“太後之所以倒台,就是因為此女荒淫失道。倘若,我們做出這種濫殺無辜之舉,又與太後有何分别?殺人絕非長久之計。”爾朱榮沒有得到期望的答案,自作主張地安排了伏兵。當孝莊帝接見洛陽百官時,爾朱榮的鐵騎立即将所有人圍的水洩不通,以貪慕享樂不思報國為由,将上千名王公大臣全部斬殺。
一時之間,黃河之畔血流成河,伏屍遍野。
爾朱榮此舉與元子攸的初衷相悖,所以孝莊帝怒不可遏,立即命人向爾朱榮傳訊道:“我之所以投奔将軍,是為了國泰民安,豈是為了鞏固帝位?将軍既已成事,何故逼人太甚?倘若将軍想要謀取大位,何不找個好日子登基?若将軍仍想保留大魏正統,那也請您另請高明吧。”
見元子攸這麼說,爾朱榮立即換了一副嘴臉,他命令士兵在營帳中高呼:“元氏既滅,爾朱氏興!”并決定自立為帝。誰知,爾朱榮麾下的将軍意見不能統一,高歡等人極力勸說爾朱榮即刻身登大寶,而一些正直人士則勸說爾朱榮早點回頭。
爾朱榮被兩派人馬夾在中間十分為難,迷信的他立即找來銅像進行占蔔,一連占蔔了多次,結果,都是他不适合當皇帝。沒辦法,爾朱榮隻能懊惱萬分地來到孝莊帝的帳中負荊請罪,希望孝莊帝能不計前嫌。
此時的元子攸受制于人,一切兵權都被爾朱榮攥在手裡,自己根本沒有半點發言權。無奈之下,元子攸隻能原諒了爾朱榮,準備将來再逐漸削弱爾朱榮的勢力,鞏固皇權。随後,孝莊帝被爾朱榮護送到洛陽,接管了北魏王權。爾朱榮因擁立之功,被封為太原王。
由于爾朱榮殺掉了大多數朝臣,他幹脆在朝中安插自己的親信黨羽。由于爾朱榮滿手鮮血,他不敢住在洛陽,于是便遷往晉陽,既方便自己督軍,又能監視洛陽。此時爾朱榮的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為了鞏固入洛的利益,他不顧禮法,脅迫孝莊帝将爾朱榮之女立為皇後。
爾朱榮已經做好了一切準備,他之所以沒有立即奪取皇權,是因為此時的他尚無威信,且立足不穩。爾朱榮打算先将精力放在清理各路起義軍上,待到将所有義軍全部清剿完畢,做到真正的功高蓋主後,再奪走元子攸的皇位,完成篡權的最後一步。
不過,世事無常,爾朱榮與孝莊帝都沒想到他們之間的角逐将以戲劇性結尾收場。當然,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參考資料:
【《魏書》、《北史》、《資治通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