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位老者,黃臉白須,長耳大目,廣額疏齒,方囗厚唇,肩上背着一條白色口袋,騎着一條青牛,西出函谷關,漸行漸遠,漫漫消失在那塞外的黃沙飛舞之中。從此,這位老者便毫無蹤影,“莫知其所終。”
當這位老者出關而去,人們在函谷關口依依不舍地目送着他。不多久,青牛便放開了腳歩。開始,人們還依稀辨得出白發、黃袍、青牛、白囗袋,接着就塵土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變成了灰色。再一會,已隻有黃塵滾滾,什麼也看不見了。
人們望着那位老者的背影,漸漸消失在那塞外的山野塵埃之中,心中泛起一種惦念、牽挂之情。
那是中國笫一代聖者的背影。
他就是号稱為百家之祖、道家奉為創始人的老子。
老子,史載生于公元前571年,姓李,名耳,字伯陽,又名李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厲鄉曲仁裡人。
老子,是一個非常神秘的人物。就是司馬遷在其《史記》中,寫到他的時侯,也是樸朔迷離,把握不定。相傳,他的母親在八十一歲時才生下他,這便是他稱之為“老子”的原由。
老子生活在春秋時代的末期。幼年牧牛耕讀,聰穎勤快。成年後知識淵博,在周王朝擔任守藏室史官。
老子是一個聖者,一位智者,一位賢者達人。
正如胡适所說:“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笫一位真正的哲學家。”
是的,老子是人類能夠參與自然和諧過程的導師,是人類命運日趨衰落的救星。老子思想閃爍着智慧的光芒,同時是人類鏟除邪惡破壞自然完美的有效利器。
老子,是道家的開山鼻祖。因此,當時的孔子曾經不遠千裡,從山東曲阜坐着馬車,風塵仆仆,向西出發。到名義上還是天下共主的周天子所在地洛邑(今河南洛陽),去向老子“問禮”。
孔子拜訪老子後回到魯國,衆弟子問他,老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孔子非常激動地說:“鳥,我知它能飛;魚,我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鈎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無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耶!學識淵博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他稱老子深不可測,是“乘風雲而上天”的“龍”,可見,他對老子及其思想的尊重與敬佩。
然而,學術界争論不休的一個問題是,孔子比老子大還是比老子小?孔子究竟有沒有去向老子問過禮?對此,至今尚無十分确切的定論。但從諸多史料記載證實,老子是中國史上早于孔子的笫一個至聖先哲。孔子并親自長途跋涉去洛陽向老子求教問禮。
孔子向老子問禮,這是中國史上,兩位真正站在全人類思想巅峰上的偉大聖哲的會見,也是中華民族兩個精神原創者的會見。兩千五百多年前的這一天,洛陽應有鳳鸾長鳴,不論是陰是睛,是風是雨,都應值得永久紀念!
孔子由衷地敬佩老子,把他比作龍。這既突出了老子的學識淵博,思想高超,也表現出孔子的偉大,充分展示了他謙遜豁達的品德。一個是中國哲學的泰山北鬥,一個是儒家的萬事德宗。因此,孔子稱老子為龍之事,使中國文化史上最重要、最偉大的兩個人物相得益彰地閃爍着燦爛的文明之光。
春秋末期,正處于奴隸制向封建制變革的過渡時期,這是一個偉大的變革時期。這個時期,産生了一個偉大的思想,即老子的思想。
偉大的曆史變革,必然伴隨着一個偉大思想的産生,這是必然規律。
春秋末期,政治上,周天子已失去統治天下的權勢,出現了不貴而富的新興階級;經濟上,賦稅制改革,刑書、刑鼎等一類反映階級利益的法律随之出現;生活上,尊卑有序的觀念、準則和倫常等,也在發生變化,并開始走向破裂;尤其由于階級鬥争、生産技術的發展進步,人們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此大的變動和改革,迫使一些先哲賢達,開始先注意“身外之物”,然後再認識自己有利本階級利益的哲學思考。
老子,就是這個時期先哲賢達的代表人物。因為,他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
老子的偉大,就在于他适應了春秋末期形勢的發展與變化,用他的思想,引導人們放棄概念化的經驗思維,去理解、去分析、去認識、去研究他所提出的“道”的深刻内涵。
老子否認自己有偉大的學說,并且不贊成世間有偉大的學說。他認為,最偉大的學說就是自然。自然是什麼?如果說清楚那就不自然了。所以,他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在這裡,老子把道弄得玄之又玄,令人費解,這并不是說,老子說不清一個“道”字。問題在于,他認為道不可說,說出就不是那個道了。因此,他隻好用了許多形象比喻來形容他的道。原因在于為了避免人們隻從字面上去理解他的道,他隻好說,他說出來的道,不是他想要說的道。由此看出,老子的用意,不在于怎樣定義他的道。而在于引導人們用自己的心去領悟什麼是道。如果用概念定義了道,人們就會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去分析判斷。這種站在局外人的角度,企圖用已知經驗來推證未知的思維方法,是難以弄明白老子的道的。
這就是老子的偉大之處。
在這裡,老子告訴人們,要放棄概念化的經驗思維,不要去判斷什麼是道,什麼是名。就當自已是一個剛出生的小孩,沒有任何經驗來束縛。然後以赤子之心領悟這個道,就會像赤子那樣沒有對事物的分辨之心,沒有固有的邏輯判斷和推理,領悟到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一切事物以及未曾被描述的本來面目存在着,這就是一個渾然一體的世界。沒有我和它的區分,也沒有了萬事萬物的區别,這是所領悟的道。但這還不是老子真正欲言的道。
如果要想體驗什麼是道,隻有以徹底空寂的心态,親自去體驗這種道的境界。這種體驗的道,才是老子要說的道。他說的“常無欲以觀其妙”,就是指的這種無欲空寂的境界。
老子,是一個洞察天下大勢的偉人。他并不想寫下什麼東西,他要到那空寂的原野自然之中。
公元前五一六年,周王朝内亂,王子朝兵敗被逐,“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因此,老子“被免而歸居”,回到陳國居住。他見天下大亂,不得其時,不伸其志,于是決定到關外大漠荒野之中,隐居終老。
老子認為,隐居終老,是生命的自然狀态,無悲可言,也無喜可言。歸于自然之道,才是最好的結局。這樣,既是終結又像沒有終結一樣,永遠存在于大地之間。
因此,在他看來,人就像水,柔柔綿綿,悄悄地由高處流向低處,仿佛滋潤了什麼,然卻尋不着蹤迹。終于蒸發了,滲漏了,汽化了,變成氣,變成雲,或者連氣連雲都沒有。這就是自然之道。人也應該是這樣,把生命滲漏于沙漠,蒸發于曠野,消失在自然之中,這樣,誰也無法侵擾了。“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大。”
“大”,就是老子所說的“道”。
他出發了。他騎着青牛,穿着黃袍,向着那遙遠的西方走去。
在那西去的古道上,風不停的吹着,伴隨着這位西去的老者。
他風塵仆仆,千裡迢迢,風歺露宿,向西走去。路漫漫,夜夜漫,牛蹄聲碎,一直向西。究竟要走多久?誰也不知道。好在,他什麼也不急,就讓他慢慢走下去。
不知哪年哪月,老子來到了函谷關前。當他要過關之時,守關令尹喜卻攔住了這位老者。
尹喜,字公度,天水人。周康王時任大夫,官拜函谷關令。為觀望星氣,他在住處結草為樓。一天,尹喜忽見吉星西行,一股紫氣從東而來(“紫氣東來”一語由此而得),預感必有先聖将至。果然,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子西行布道,至函谷關。尹喜聞之,出關迎老子至樓觀台上,相見,執弟子禮,請求授道。對老子說:“子将隐矣,強為我著書。”
老子感其至誠,便應其邀,将一生修道之心得,和古代流傳下來的修道經驗,以及曆代盛衰存亡、世人禍福壽夭的經驗教訓,以人之道比較天之道,綜合考察,進行總結,一口氣寫下五千字,而成《道德經》。并對尹喜說,千日之後,尋找于蜀中青羊之肆。尹喜到期前往,果然見到八十一章五千字的《道德經》。
寫完後,老子便出函谷關,從此而“不知其所終”。
魯迅先生曾有《出關》一文,生動描寫了老子出關時的情景。其中寫道:
“老子再三稱謝,收了口袋,和大家走下城樓,到得關囗,還要牽着青牛走路;關尹喜竭力勸他上牛,遜讓一番後,終于也騎上去了。作過别,撥轉牛頭,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走去。
不多久,牛就放開了腳步。大家在關口目送着,走了兩三丈遠,還辨得出白發、黃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塵頭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變成灰色,再一會,已隻有黃塵滾滾,什麼也看不見了。”
魯迅先生曾在其小說裡說,老子曾在函谷關前,為尹喜等先是開班講課。但都聽不懂,不是瞌睡,就是交頭接耳,亂成一團。無奈,老子便把講課内容寫了出來。為此,尹喜給他十五個饽饽以作酬謝。老子将饽饽裝進白囗袋,騎上青牛出發了。尹喜等送走老子回到關上後,“窗外起了一陣風,刮起黃塵來,遮得半天暗。”
這時,孤單一人走在路上的老子會是什麼樣的情景,十分令人擔憂,更讓人放心不下。
邊關塞外,朔風怒号,黃塵漫卷,一派荒涼冷漠之氣。
中國笫一代偉大的聖哲,就這樣消失在風沙黃塵彌漫的塞外曠野之中。
好在,關令尹喜保留下了老子寫下的那五千個漢字,并傳之後世。兩千五百多年後,成為世界上廣泛傳播的經典著述。
五千個中國字,是一部至聖寶典,是一部宇宙總訣。可以說是字字如金,句句至理。
那五千個中國字,就是老子留給尹喜的《道德經》。那是一部神奇之書,被曆代譽為“萬經之王”。它像寶塔之巅的明珠,璀璨奪目,普放光華。照耀着我國古老的文明,對我國古代的哲學、科學、政治、經濟、宗教等方面,産生着深遠的影響。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鑄成,還是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道德經》,是我國古老文明智慧的結晶,也是知識的寶庫。它不僅包含着宏奧的哲理,且蘊藏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體科學、思維科學、系統科學等諸多方面的基本素材。猶如汪洋大海,包羅萬象。它以罕見的深度、廣度、精度而著稱于世。不僅驅使着古來萬千的學問家為之作注,探其玄秘,釋其奧義,而且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西方科學家步入這一古老殿堂,進行探索,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探究古代智慧的底蘊。
這要感謝函谷關關令尹喜,因他至誠的拜師之心,才使老子為華夏子孫留下這部救世之作。
可以說,不讀《道德經》,就不知中國之文化,更不知人生之真谛!
它妙不可言,它浩蕩宏博。兩千五百多年以來,它讓天下無數蒼生傾倒,為它作注或譯者的行列浩浩蕩蕩,可謂一種盛況。
尤其讓人稱道者,把《道德經》譯成外文之多,迄今為止,沒有一本中文書籍能超越它。據《紐約時報》公布,人類古往今來最有影響的十大寫作者,排名笫一者,則為中國的老子。世界哲學素養最高的德國,據調查,幾乎每家都有一本《道德經》。由此可見,它對全人類的深遠影響。
尼采有一句名言,說:“《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
的确如此。
曆代先賢先哲,對天、地、人、社會各個層次發生的“事物”、“現象”、“規律”、“運動”,利用《道德經》一書,都引其經文,做為理論依據。兩千五百多年以來,百家群籍,浩如煙海,沿流溯源,幾乎無不以《道德經》為其根本。
(寫于2021年12月1日,修改于2022年4月18日上午)
作者簡介:尹秀民,山東廣饒人。退休公務員。原主攻人才使用管理理論,為中國人才研究會會員。後習作散文、随筆、雜感等。副編審職稱。
壹點号博山區作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