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一檔節目《少年說》中,孩子們可以站上高台,面對父母和同學,大聲說出想對父母說的心裡話。
13歲男孩付軒昂走上去,對着下面的媽媽大聲說:
媽媽,你可不可以不要再以社會實踐的名義,逼我做家務了?
一句話,讓下面的媽媽和同學都笑了起來。
付軒昂繼續說:“每天寫完作業,我得刷碗、擦地、擇菜,她還逼迫我學做飯。現在,在她的逼迫下,我學會了焖飯、煮粥、拌涼菜,我隻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孩子啊!”
下面又是一陣哄堂大笑。
“學校布置的是社會實踐,不是家務實踐。所以說,你能不逼迫我做家務了嗎?”
面對兒子的控訴,媽媽笑着直接給出三個字:不可以。
接着,媽媽有條理又睿智地給出自己的回答,赢得了同學們的陣陣掌聲。
這時,兒子還在進行“垂死掙紮”:
那我現在,學習不是更重要嗎?
媽媽幹脆地回答:
将來你的另一半,也是千嬌萬寵的一個孩子,也是她爸爸媽媽的心肝寶貝,為什麼她要受委屈呢?她沒有義務要承擔全部的家務!跟你一樣,她也要工作、還要學習、還得帶孩子。
所以媽媽讓你做家務并不是折磨你,而是希望你成為一個真正有擔當、有責任感的男人。
我希望你将來找到另一半的時候,她也會在大家面前說,嫁給你,她沒有後悔過!
這時候,兒子有所領悟,反駁的話都有點語無倫次了。
媽媽接着說:
作為一個男孩子,你将來如果能泡得了廚房、下得了書房,能有擔當、有責任,那麼你的未來一定很幸福,跟你在一起的人也會很幸福!
最後,媽媽提出,希望男孩能做到自己洗内褲,自己洗襪子。為了将來的幸福,繼續做家務吧!
掌聲雷動。真的應該為這位媽媽、這位未來的好婆婆點贊!
媽媽的格局就是孩子的格局,媽媽的三觀裡,藏着孩子的未來。
一個有着如此眼界、心胸和睿智的媽媽,她的兒子未來又怎麼可能不收獲工作、生活和家庭的幸福呢?
02
這不得不讓人想起在另一檔節目裡,朱雨辰的媽媽非常自豪地表達了自己對于家庭的奉獻,對于孩子的寵愛。但是,朱媽媽表達的觀點不僅當場就讓不少嘉賓咋舌,更讓觀衆紛紛吐槽。
她把照顧兒子朱雨辰當成她生命的一切,即使朱雨辰今年已經39歲了……
朱媽媽怕兒子上火,她每天早上4點起床為朱雨辰熬梨湯,這種習慣已經堅持了10年。
怕兒子工作吃不好,朱媽媽會自備電磁爐,無論朱雨辰住的是五星級酒店還是小旅館,朱媽媽都自己做飯給兒子吃。
朱雨辰家裡的一切朱媽媽都會給打點好,所有的物件都由她分門别類地歸置好,就連炒菜的肉,朱媽媽也會給兒子切成肉絲凍在冰箱裡。
兒子發的每篇微博,朱媽媽也要去買個本子抄下來;兒子的每段感情她都清楚,都幹涉,“賢妻良母”、能像她一樣伺候兒子的女孩是她選兒媳婦的原則……
但是,享受這一切的朱雨辰并沒有感覺很幸福,反而是壓力巨大、情緒壓抑。
已經39歲的朱雨辰至今單身,他的姐姐也因為擔心自己無法做到媽媽這樣的賢妻良母,而選擇單身。
我們常說:父母控制欲太強,子女都過得不太好。
控制欲太強的父母,是為孩子做得最多也最累的那一些父母,同時,他們也是最易侵擾到孩子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父母。父母把自己的欲望強加到孩子身上,就會讓孩子感到被“入侵”,出于個體存在的本能,孩子将會用殼“包裹并封閉”住内部那個自由自在自主的自己。因此,孩子也就變得屈從而缺乏鮮活的生命力。
作為父母,要減少控制,做到“放手”而不“放任”。
孩子自己的事,讓他自己做,是父母跟孩子脫離共生,劃清界限的最關鍵一步。
03
周末,好友阿思帶着她的兒子豆豆來家裡玩。豆豆今年四歲,很可愛。我和阿思坐在沙發上吃着零食聊着天時,他會貼心地幫我們把垃圾扔進垃圾桶。而我們擇菜準備午飯時,他也躍躍欲試地在旁邊想要幫忙。
當然,他幫的大部分都是倒忙。扔垃圾,垃圾撒了一地;擇菜,弄得滿地都是菜葉。阿思說了幾遍“不許搗亂”後,豆豆仍然樂此不疲。實在沒轍了,阿思打了豆豆的屁股。
這樣一來,豆豆倒是消停了,一下午乖巧地坐在那兒看動畫片。但是看得出來,他很委屈,一直悶悶不樂。
好友阿思說這都什麼年代了,家務活兒請個保姆就是。他從小把書讀好,把情商提上去,才是正經事。
其實抱有這種想法的家長,理由也很充分:
于是家長聚在一起時,說得最多的是“你家孩子都會背唐詩了啊,真厲害”“你家孩子好懂禮貌”這類的話,很少有人會因為一個孩子會做家務而誇他。
但其實,我就是那個被媽媽剝奪做家務、一切都被安排得妥妥貼貼的孩子。
這讓我深受其害。
這些負面影響,雖然在成人後慢慢調整過來,但過程卻非常痛苦。
因此,我從來不去打擊女兒做家務的積極性。女兒現在一歲多,她可能還不懂什麼是做家務,但看到我們擦地闆,她也會拿着抹布在地上擦來擦去;看到垃圾,她也會搶着要扔到垃圾桶。
很多時候,她的幫忙,确實是在幫倒忙。但在這個過程中,她鍛煉了動手動腦的能力,也潛移默化地知道了自己是這個家庭中的成員,要為這個家出自己的一份力。
而我相信,這對她的成長是有利的。
04
哈佛大學學者曾做過一項調查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結論:
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愛幹家務的孩子,離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
事實也證明,愛做家務的孩子往往學習成績更好。
我老家有個親戚,有點重男輕女。所以時常使喚女兒做家務,将兒子視若珍寶。但後來,女兒考上重點大學,兒子隻上了個專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并不是女兒比兒子聰明,而是她的動手能力、執行能力都比弟弟強。
就像心理學家皮亞傑說的,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讓孩子做家務,不僅可以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統籌能力,語言能力乃至學習能力,還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責任心和成就感。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理查德·韋斯布爾德也認為,家務能增強孩子的同理心,讓他們更懂得關心他人。
我們的生活中,有些父母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好。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裡,安吉和小魚兒的媽媽胡可經常讓倆兄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讓他們幫忙掃地;三人一起包餃子;而去超市挑選食物時,讓兩人比賽誰先拿到意大利面和番茄醬,讓采購過程變得有趣極了。倆兄弟能得到觀衆的喜愛,胡可功不可沒。
在國外,家長都普遍重視孩子做家務的能力。朋友帶着兩個孩子定居美國後,最大的感觸就是,在美國,大多數孩子都會參與做家務,并且還有詳細的家務活清單,比如:9~24個月,自己扔尿布;2~4歲,扔垃圾、整理玩具、澆花、喂寵物等。而在德國,甚至還在法律裡明确規定:孩子必須幫助父母做家務。
很多時候,讓孩子幫忙做家務,比自己動手更費時費力,不僅需要花時間跟孩子示範,還需要時刻關注他們的安全。但這個做家務的過程,卻能給孩子帶來隐形的财富。
而你舍不得讓孩子做家務,才真的有可能是害了他。
《朱子家訓》開篇的第一句是這樣寫的: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内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足見古人對小孩做家務的重視。
勞動不會累着孩子,反而會讓孩子建立起對自己的力量的信心。
一個從來不會做任何家務的人, 他的生命會少了很多色彩,也會少了很多的樂趣。
如果你真的愛自己的孩子,就讓他積極參與家務勞動吧。磕磕碰碰也沒關系,畢竟成長這件事,從來就不會一路芬芳。相反,若是你在小時候将他保護得太好,長大後,可能他還是會在别的地方交更多的“學費”。
把做家務這種小事做好了,孩子才能做真正地去做大事。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