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葛傑,運動康複治療師,從事運動損傷,骨關節與脊柱損傷及術後康複16年。01年赴荷蘭研修運動療法及健康管理。曾為多位奧運選手制定康複計劃并實施治療。
寫在前面的話:肘關節的活動度練習和康複治療是一個長期過程,同時是很難有規定的練習進度的。某些手術如果對角度的練習有特殊要求,一般在手術後醫生會專門告知。由于組織條件不同,個體差異很大,所以練習中的反應也會有很大的不同。絕對不能盲目追求進度,應該在不增加關節腫脹疼痛的前提下逐漸增大角度,每次治療增長1-2°,每周可以看到明顯進步就可以。否則将可能造成骨化性肌炎等嚴重的不良後果!要随時觀察,尤其是随運動量的增加,密切注意關節的腫、痛程度,絕對要避免強忍疼痛勉強練習。同時絕對禁忌暴力推拿。
肘關節,就是俗話說的胳膊肘,就是連結大臂(也叫上臂)和小臂(也叫前臂)的關節。
肘關節的解剖:
在解剖學上,肘關節屬于複合關節。是由肱骨、桡骨、尺骨和肘部的關節囊,還有周圍的韌帶組成的。
我們通常說肘關節,好像就是一個關節。實際上,肘關節包括了肱尺關節、肱桡關節和上尺桡關節三個關節。
在肘關節的前後面上,有韌帶組成的關節囊。肘關節的兩側,有尺側副韌帶和桡側副韌帶加強,作用是防止肘關節過度内收和外展。同時在桡骨小頭頸上還包繞着環狀韌帶組織,對于維持桡骨小頭的穩定性非常重要。
肘關節是具有兩個活動軸的,有兩個自由度的關節。換句好理解的話,就是肘關節可以屈伸,就是彎曲胳膊和伸直胳膊;同時還能做小臂的旋前和旋後動作。就是轉動小臂,讓手心朝上(旋後),和讓手心向下(旋前)。
我們在日常生活的各種動作中,通常是這兩種運動協同進行,同時還有肩關節旋轉功能的參與,所以屈伸容易被注意,旋轉功能經常會被忽視。
肘關節屈伸的正常角度大概是135-150°-0°。很多人(尤其是女性)還存在肘關節的過伸,大約10-15°。旋前和旋後大概都是80-90°。還有一個生理外翻角,叫做攜物角或者提攜角,大約15°。
關節的功能障礙:
肘關節本身的損傷之後,或者是周圍的骨折,比如肱骨骨折或者是前臂的骨折,在治療中都必須有一定程度和時間的固定。常見的有“三角巾”的懸挂保護,石膏固定,夾闆或支具的保護等等,
無論是那種方式,肘關節周圍的軟組織都會有炎症和制動。這就會導緻肘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關節囊等等組織發生形态,結構,生物力學等等方面的變化,造成關節粘連和肘關節周圍肌肉的萎縮。
肘關節粘連後,主要會表現在肘關節屈伸功能上的受限,但實際如果隻是肘關節伸直受限,對功能的影響不是很大,就是胳膊不直會不好看。但是前臂旋前旋後的旋轉如果也同時受限,就會非常嚴重地影響日常生活。
比如洗臉的時候,前臂就必須能旋後,才能手心向上擦到臉;吃飯的時候端碗也必須手心向上;拿筆寫字和拿筷子夾東西,則都必須前臂旋前才能完成!如果是不能屈曲,當然問題更嚴重,就算手裡拿着吃的,不能彎胳膊也送不到嘴裡!每次吃東西都要伸脖子去找,實在是天大的痛苦和不雅觀!
針對這些功能障礙,肘關節活動度受限必須進行康複治療和功能練習,才能提高和恢複功能!
肘關節粘連康複治療的注意事項:
肘關節非常容易發生骨化性肌炎,通俗的說就是肌肉等等軟組織裡沉積鈣鹽,長成骨頭!這是非常可怕的并發症,試想,軟組織變成骨頭,關節還怎麼活動!至于肘關節為什麼容易發生這個嚴重的問題,機制還不是很清楚,但是事實絕對毋庸置疑,所以絕對不能掉以輕心!不要自己私自加量練習,更不要使用暴力,一次練習角度進步太大!
下面簡單扼要的介紹一下治療肘關節活動度障礙的關節松動術。
肘關節的關節松動術:
一、分離牽引(作用于肱桡關節)-用于增加肘關節的屈伸角度
患者坐位,前臂中立位屈肘90度。治療師坐在患側手臂,上方手放在肘窩,下方手握住前臂遠端和手腕。下方手固定,上方手向外側推動桡骨,使肱桡關節分離。
二、長軸牽引(作用于肱桡關節)-用于增加肘關節的屈伸角度
患者仰卧位,肩關節外展,肘關節在伸肘活動受限處,前臂旋後。治療師坐在外展的上肢和軀幹之間,内側手握住肱骨遠端,外側手握住前臂遠端桡側。内側手固定,外側手沿桡骨長軸向遠端牽拉。
三、屈肘擺動(作用于肱尺關節)-增加肘關節的屈曲角度
患者仰卧位,前臂旋前屈肘。治療師坐于患側,上方手放在肘窩,下方手握住前臂遠端。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将前臂稍作長軸牽引後再屈曲肘關節。
四、伸肘擺動(作用于肱尺關節)-增加肘關節的伸直角度
患者仰卧位,前臂旋後。治療師坐于患側,上方手放在肘窩,下方手握住前臂遠端尺側。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在伸肘活動受限的終點擺動。
五、前後向滑動(作用于桡尺近端關節)-增加前臂旋前角度
患者坐位,前臂旋後伸肘。治療師面向病人而坐,雙手分别握住桡骨和尺骨近端,拇指在上,四指在下。一手固定尺骨,一手向背側推動桡骨。
六、後前向滑動(作用于桡尺近端關節)-增加前臂旋後角度
患者仰卧位,前臂中立位稍屈肘。治療師面向病人而坐,上方手拇指放在桡骨小頭處,四指放在肘窩,下方手握住前臂遠端和腕部。上方手向掌側推桡骨小頭。
七、前臂轉動-增加前臂旋轉角度
患者仰卧位或坐位,前臂中立位屈肘90度。治療師坐于患側,上方手放在肱骨遠端,下方手握住前臂遠端掌側。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将前臂旋前或旋後擺動。
要想提高肘關節的活動度,不光要進行關節松動術的治療,好要對肘關節周圍的肌肉進行牽伸,改善關節周圍軟組織的彈性和延展程度,才能更好更安全的恢複關節活動度,同時提高關節主動活動的靈活性。具體機制會寫在《關節粘連(松解術後)康複練習原則》裡,這裡先簡單提一下。
象關節松動術一樣,牽伸關節周圍肌肉組織也有專門的操作技術,就是肌肉牽伸技術
肘關節周圍肌肉的牽伸技術:
一、牽伸伸肘肌群-增加肘關節屈曲的角度和靈活性
患者仰卧位,上肢稍外展。治療師面向病人,在患側手臂一側,一手握住前臂遠端的掌側,另一手托住肘部。被動屈肘到最大範圍,牽拉伸肘肌群。
二、牽伸屈肘肌群-增加肘關節伸直的角度和靈活性
患者仰卧位,上肢稍外展。治療師面向病人頭部立于牽拉一側,内側手放在肱骨近端,外側手握住前臂遠端掌側。被動伸肘關節到最大範圍,牽拉屈肘肌群。
三、牽伸旋前及旋後肌-增加前臂旋後和旋前角度和靈活性
患者仰卧位,上肢稍外展,屈肘90度。治療者面向病人立在牽拉側,上方手握住前臂遠端掌側,下方手握住肘關節以固定肱骨。牽拉旋前或旋後到最大範圍,牽拉桡骨圍繞尺骨轉動,牽伸相應肌群。
自己可以進行的一些練習:
一、肘關節的屈曲(彎胳膊):
坐位,屈肘,拳心朝向自己,肌肉完全放松,用健側手握住患側手腕,用力拉向自己。或者是手頂在牆壁或桌邊固定,肌肉完全放松,身體逐漸前傾,使拳與肩頭的距離接近,加大屈肘的角度。至疼痛處應停止,待組織适應疼痛消失後再加大角度,一般為10-15分/次,1-2次/日。可以通過測量手腕至肩頭的距離間接測量肘關節屈曲的角度,距離越短即屈曲角度越大。
二、肘關節的伸展(伸直胳膊):
坐位,伸肘,拳心向上,将肘部支撐固定于桌面上,小臂及手懸于桌外。肌肉完全放松,使肘在自重或重物作用下緩慢下垂伸直(必要時可于手腕處加輕小重物為負荷,加大練習力度)。至疼痛處應停止,待組織适應疼痛消失後再加大角度,一般為10-15分/次,1-2次/日。可以通過測量手腕至大臂所在水平面的距離間接測量肘關節伸展的角度,距離越短即伸展角度越大,與健側差距越小。
三、前臂旋前:
坐位,屈肘,前臂水平放于桌上,患肢手握體操棒或其它任何硬質小棒一頭,健側手握另體操棒一頭,健側主動作旋前動作通過體操棒使患側做被動的旋前。用力要均勻,緩慢,不可使用暴力。至疼痛處應停止,待組織适應疼痛消失後再加大角度,一般為10-15分/次,1-2次/日。
四、前臂旋後:
坐位,屈肘,前臂水平放于桌上,患肢手握體操棒一頭,健側手握另體操棒(其它任何硬質小棒)頭,健側主動作旋後動作,通過體操棒使患側做被動的旋後。用力要均勻,緩慢,不可使用暴力。至疼痛處應停止,待組織适應疼痛消失後再加大角度,一般為10-15分/次,1-2次/日。
以上的這些,基本涵蓋了肘關節活動度練習的各方面内容。既包括了在醫院由康複治療師操作的内容,又包括了自己可以進行的功能練習。要注意的是,關節松動術和肌肉的牽伸技術,是技術性非常強的專業性操作,絕對不要自己随便找别人幫忙來操作,一定要在醫院由專業人員來做,否則可能發生很嚴重的不良後果!自己可以做的練習也要在專業人員指導之後才能開始練習,否則可能增加炎症,打亂治療師的治療計劃,千萬不能輕易嘗試!
此外,在進行康複治療的同時,還應注意避免刺激關節局部的動作,避免過多的活動肘關節,才能控制炎症在一個比較低的程度。還要認識到角度的恢複常會有“反複”的現象,既要克服怕疼的問題,又要克服急躁的心理,要循序漸進。
要明确肘關節的功能,不要隻是急于恢複肘關節伸直的角度。因為上肢的功能主要是在肘關節彎曲的位置才能完成,所以在保證伸直角度不退步的前提下,要盡量練習屈肘的角度。
除了康複治療和練習的時候,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肘關節的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不要隻是練習的時候才動,平時還是在一個自我保護的姿勢不敢動。
肘關節的功能練習并不隻是上面介紹的這些,還有肌力練習和功能性動作的練習,關節穩定性和靈活性的練習等等很多方面。同時治療也不隻是上面說的手法松動術治療,還要根據組織的情況選擇适當的物理治療來提高療效。
合作投稿QQ/721786001 (←長按複制)
關注康複醫學網cnkfyx
回複“贈書”,搶贈免費好書
手機應用市場或App Store
搜索“康複醫學網”發現驚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