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紅樓夢大觀園最沒有存在感的人

紅樓夢大觀園最沒有存在感的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9:19

大觀園,是《紅樓夢》中人物活動的藝術舞台,也是現實主義作家曹雪芹總結當時江南園林和帝王苑囿創作出來的園林藝術瑰寶。元春題其園之總名曰"大觀園",正殿匾額雲"顧恩思義"。曹雪芹的曾祖母孫氏做過康熙帝的保母,祖父曹寅做過康熙帝的伴讀和禦前侍衛,後任江甯織造。在康熙、雍正兩朝,曹家祖孫三代四個人主政江甯織造達五十八年,家世顯赫,成為當時南京第一豪門。雍正六年,曹家因虧空獲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遷回北京老宅。經曆了生活中的重大轉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涼,對封建社會有了更清醒,曆經多年艱辛,終于創作出極具思想性、藝術性的偉大作品——《紅樓夢》。曹雪芹的這個“顧恩思義”好像一直傳達家族對朝廷的忠義真之心。但是,當初有多忠誠,如今就有多失望。

紅樓夢大觀園最沒有存在感的人(紅樓夢裡那座大觀園)1

大觀園是在自己生活的江甯織造府的基礎上虛幻的,大觀園中的人們所追求的理想也是虛幻的,隻是作家的一種寄托。大觀園是一個簇擁着一大群青春少女,夾雜着一個寶玉在内的女兒國。它不僅是賈寶玉與十二钗“曠性怡情”的“仙境”,更是群芳凋零,諸女兒毀滅的“花冢”。在大觀園中,時時刻刻演繹着一幕幕的悲劇,這個悲劇,已不是某個人的悲劇,而是整個封建社會的悲劇,是整個時代的悲劇!

紅樓夢大觀園最沒有存在感的人(紅樓夢裡那座大觀園)2

而關于這個承載過金陵十二钗的傳奇的大觀園,它的前世今生也是别樣傳奇。它的今生是南京“随園”。它的前世叫“焦園”。随園的主人是那個把好色,好食,好玩,好财等各種欲望發揮到極緻的清朝大才子袁枚;而焦園的主人則是明末傳奇的狀元焦竑

  • 大觀園的前世

明代士子多“束書不觀”,“遊談無根”,然至晚明,卻有一人以其博洽的學識,宏富的著述,卓然于群士之上。他,就是當時著名的學者焦竑

公元1560年的明朝,當時的秦淮河一帶,樓館畫舫林立,紅粉佳人如雲,秦淮八豔之一的馬湘蘭憑着她清雅脫俗的氣質和出類拔萃的才華,在秦淮河畔漸漸成為當世名妓。這一日,出生貧寒的金陵秀才焦竑在秦淮之畔與友人對詩,機緣巧合之下與馬湘蘭互表心意。怎奈,一位是風塵女子、一位是貧苦書生。馬湘蘭靠着客人的饋贈積蓄了一些錢财,便在秦淮河邊蓋了一座小樓(取名焦樓),裡面花石清幽,曲徑回廊,專供焦竑學習。就這樣,在馬湘蘭的助力下焦竑考中秀才。

紅樓夢大觀園最沒有存在感的人(紅樓夢裡那座大觀園)3

其後,他一直來焦樓學習,與馬湘蘭煮酒歡談,相攜賞蘭,十分惬意。一天,湘蘭為他畫了一幅她最拿手的一葉蘭。因馬湘蘭是歡場中人,最怕焦竑把她看成是一個水性楊花的女子,所以特地作了這副圖,表明自己決非路柳牆花。之後,焦竑赴京會試,與馬湘蘭臨别之際寫下:“西海風流今下榻,一尊煙雨夜憑闌。”他立志考取國内功名回來就娶馬湘蘭。然而,這一别就是永别。

紅樓夢大觀園最沒有存在感的人(紅樓夢裡那座大觀園)4

   萬曆十七年,焦竑進京參加會試。殿試完畢,名列第一。焦竑考中狀元後官授翰林院編修。而他榮歸故裡之時,馬湘蘭卻已經因疾去世。他悲痛之餘,揮筆寫下挽詩:"歌舞當年第一流,姓名赢得滿青樓,多情未了身先死,化作芙蓉也并頭"。最後,焦竑為悼念這位紅顔知己,将當初的焦樓買下,并擴建成為焦園。在焦園,焦竑博覽群書,寫下頗多著作,有《澹園集》、《焦氏類林》、《老子翼》、《玉堂叢話》等。焦竑還在“焦園”中建立了一座“焦狀元樓”,用以收藏天下各種古書名帖來撫平馬湘蘭為自己付出的種種。當時的大儒黃宗羲,還曾親自登門重金購書。一時間,“焦園”名滿天下。

紅樓夢大觀園最沒有存在感的人(紅樓夢裡那座大觀園)5

幾十年後,焦竑将“焦園”贈予金陵“吳家”,因為隻有這樣的家族才不負焦樓之義。這就成為後來有名的“吳家花園”。當時,“吳家”最有名的人物,要數“抗清英雄”吳應箕了。而就是在自己的焦園,吳應箕成就了一段愛情傳奇。他的好友"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正是在這座焦園結識了另一位秦淮八豔之一的李香君,兩人情好日密。後二人便在此訂婚,侯方域題詩扇為信物以贈香君。

紅樓夢大觀園最沒有存在感的人(紅樓夢裡那座大觀園)6

李自成攻占北京,侯方域被阮大铖誣陷為暗通叛軍,侯方域為避害隻身逃往揚州。阮大铖等逼迫李香君嫁給漕撫田仰,李香君以死相抗,血濺定情詩扇。後楊龍友将扇面血痕點染成桃花圖,這就是我國古代的那部傳奇劇本《桃花扇》的故事來曆。李香君托蘇昆生将桃花扇帶給侯方域,侯方域回南京探望,卻被阮大铖逮捕入獄。清軍渡江,弘光君臣逃亡,侯方域方得出獄,避難栖霞山,在白雲庵相遇李香君,在張道士點醒之下,二人雙雙出家。

紅樓夢大觀園最沒有存在感的人(紅樓夢裡那座大觀園)7

可能就是基于以上這些曆史史實,基于自己的家族史,曹雪芹才創作了描繪了這個大觀園。馬湘蘭的一葉蘭和李香君的詩扇正如賈寶玉給黛玉的那對題了詩的手帕;而寶玉最終也像侯方域那樣遁入空門。因此,一曲“紅樓之夢”,其實也是當時“末世”的中國之夢,曹雪芹雖說是在寫小說,其實也是在記錄中國,記錄一個大漢民族數千年的不滅的、艱苦卓絕的曆史。"

  • 大觀園的今生

乾隆時,滿洲人明義在他的一首評析《紅樓夢》詩的小序中雲:“曹子雪芹所撰《紅夢樓》一部,備記風月繁華之盛蓋其先人為江甯織造,其所謂大觀園者,即今随園故址。”

經曆了大觀園的那紅樓一夢,焦園便歸于接任江甯織造的隋赫德,故名“隋織造園”、“隋園”。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袁枚購得此園,名之為“随園”。可能前世被叫做焦園,便注定了裡面兩段焦灼的故事;而今改名随緣,果然就變得随心所欲了。當然,這都要從随園的主人袁枚說起。袁枚,清中期(乾嘉)代表詩人,散文家、文學批評家和美食家。乾隆十四年,辭官隐居在南京小倉山随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衆。而他超越封建束縛,與女弟子們不拘于封建束縛。

紅樓夢大觀園最沒有存在感的人(紅樓夢裡那座大觀園)8

“随園”在清中期的江南地區肯定有很高的文化地位,袁枚的詩文在當時也能算得上江南之冠,和身在北京的紀曉岚并稱為“南袁北紀”,除了《小倉山房文集》、《随園詩話》這些我們非常熟悉的作品之外,袁枚在随園,還寫下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食譜,名為——《随園食單》,其中記載了326種美味菜肴。文人寫食譜本就是極少的,而袁枚寫這本書一點都不讓人意外。他本就是颠覆俗世之人,他不屑那些儒士們所恪守的“君子遠庖廚”的傳統。他批判性地繼承,他亦向往莊子之學:“問我歸心向何處,三分周孔二分莊。”賦閑在家的袁枚以研究美食為樂。《随園食單》之中沒有滿漢全席,沒有《紅樓夢》之中精細繁複,卻是南京人至今仍然在享受的美味,因為平凡而親切,因為普通而讓人心裡踏實,因為常見而充滿溫情。

紅樓夢大觀園最沒有存在感的人(紅樓夢裡那座大觀園)9

詩者,人之性情也,性情之外無詩。這是袁枚創作詩的一種理念,也與他身處随園有着必然關系。這樣一個世外桃園,鑄就他的畫如詩,詩如畫。袁枚是一個将生活演繹得非常自我和完美的人,他除了潛心研究美食與詩詞外,還喜好花鳥魚蟲、欣賞大好河山,真正做到了江山朗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

而這位閑者在随園的愛情也格外别緻,别緻的不像愛情。就袁枚的一生來說,他有過一次正式娶王氏妻,五次納“小妾”的事,但都談不上愛情。首先與正妻王氏,由于是父母之命的包辦婚姻,但由于文化和興趣差異,談不上有真愛情。其後,袁枚納才貌雙全的陶姬、方姬和小星等,其中不乏自己的女弟子!

紅樓夢大觀園最沒有存在感的人(紅樓夢裡那座大觀園)10

他還為自己曾經錯失一位年僅19歲的生活在尼姑庵的小女孩做妾而寫下了一生中唯一的詞:“滿江紅”以抒懷:

我負卿卿,撐船去,曉風殘雪。曾記得庵門初啟,

婵娟方出。玉手自翻紅翠袖,粉香聽摸風前頰。問姮

娥何事不嬌羞?情難說。

既已别,還相憶,重訪舊,杳無迹。說廬江小吏

公然折得。珠落掌中偏不取,花看人采方知惜。笑生

平雙眼太孤高,嗟何益!

在随園,袁枚有着生活中的小性情,在《古意》中,袁枚寫道:妾自夢香閨,忘郎在遠道。不慣别離情,回身向空抱。在嘉慶二年,也就是1798年, 袁枚在随園去世,但是他的一生卻值得每個人品讀和回味。千秋萬代,必有知我者,這是袁枚的自信,我想他的這個夢想在今天已經實現了。而《随園詩話》好像冥冥中繼承了大觀園裡各位才子佳人的片片詩情。隻是比起曹雪芹,袁枚更加幸運一些,比起大觀園,随園少了幾許淚滴,多了幾許惬意。

紅樓夢大觀園最沒有存在感的人(紅樓夢裡那座大觀園)1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