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如何看待網絡輿論的力量

如何看待網絡輿論的力量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7 14:59:35

随着我國網民數量的不斷攀升及自媒體普及率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普通百姓擁有了更多發言權,并催生了“網絡草根”。但同時,近年來我國群體性事件也愈來愈呈現頻發态勢,對正常的生産生活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網絡草根”在反映民情、暢通表達機制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自身的“草根”性也伴随着與生俱來的不足。本文着眼于此,探讨“網絡草根”輿論在群體性事件中的作用與影響,并對于合理管控提出建議。

如何看待網絡輿論的力量(專家建言網絡草根)1

“草根”“網絡草根”的定義

“草根”産生于19世紀的美國,自20世紀80年代引入中國後被賦予了更深刻的含義,一是指同政府或決策者相對的勢力,民間組織、非政府組織等一般都可看作“草根階層”;另一種含義是指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階層相對應的弱勢階層。進入21世紀,自媒體就為“草根”從一個概念變成一種時代的精神鋪平了道路,文字、圖片、視頻成為他們展示的手段,論壇、微博、微信公衆号、直播平台成為他們的免費秀場,造就了一類全新群體網紅。

群體事件的定義、特點及産生原因

群體必須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組成,并且要相互作用和影響,且這個群體的形成是有原因的,比如為了滿足某樣需求,實現某個目标。群體事件在發生時往往有一定的特殊性,例如事發突然,為獲得關注度往往會采取一些非正常的手段以擴大事态,有的甚至會威脅社會秩序和公共安全。

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7%,超過全球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擴大器”。網絡自媒體、網絡論壇賦予了公民話語權,但同時,我國現在正處于社會矛盾爆發期,一些權益受損的民衆,在正常渠道無法解決的情況下,通過自媒體和論壇來進行維權,且為了吸引眼球而誇大事實制造轟動效應,不明真相的網民往往會被鼓動情緒而産生群體事件。

此外,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56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年底的90.1%提升至92.5%,網民上網設備進一步向移動端集中。每個移動終端用戶都可以通過即時聊天工具,利用社交和即時通訊軟件進行群體事件的策劃、人員招募等,線上安排與線下實施的同步推進,重大群體性事件的組織已經呈現出典型的“互聯網 ”特點。

但随着互聯網絡進入百姓生活,社會各個層面都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公民的民主意識和參政議政的願望都日益強烈,但是少數公共管理部門和領導幹部卻仍沿用舊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處理不斷出現的新問題,處理手段簡單粗暴,甚至直接回避和拖延,以緻民衆不滿不斷積累,最終導緻大規模群體事件發生。

“網絡草根”輿論在群體事件中的作用與影響

潛伏期——議題設置作用

潛伏期是群體事件網絡輿論的産生和力量積蓄階段,“網絡草根”輿論在這個時期承擔起了議題設置和擴散的角色。以高考為例,國人的命運在某種程度上和高考相聯系。然而,高考錄取不公平現象也一直被诟病。新浪教育統計的2014年全國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本一錄取率的調查報告顯示,北京、上海、天津是中國最容易考好大學的地方。重點大學錄取比例均超過20%,其中北京占比25%,雄踞全國第一。此外,高考移民等現象也頻現。

突發期——燃爆作用

2016年4月22日,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計劃編制和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規定,2016年,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安排21萬人,其中本科14萬人,由北京、天津等14個省(市)的公辦普通高校承擔,面向河南、廣西、貴州等10個中西部省(區)招生。在高考試卷和錄取不公平的“積怨”下,《通知》發布後,涉及“減招”人數最多的湖北和江蘇兩省的考生家長紛紛采取行動抗議。

在抗議“減招”事件中,微博和微信的作用突出,發布的相關信息均得到網民的瘋狂轉發和評論,使得輿情持續發展。在輿情爆發伊始,由于微信有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等特點,參與遊行的考生家長通過微信“朋友圈”的方法發布相關信息,成為輿情發酵、擴大影響的重要推手。

穩定期——持續作用

2016年5月11日,當地教育部門通過微博@江蘇教育發布發布了《關于2016年江蘇高等學校跨省招生計劃的說明》,力圖通過引用數字證明“減招”不存在,然而簡單的數字并不能夠使人信服。江蘇省教育廳新聞辦副主任薄其芳在接受采訪時發表的“江蘇省教育廳作為東部的發達省份,也該到為全國做貢獻的時候了,不能江蘇省教育具備了這樣的能力,國家要求你做貢獻,你不去做,這肯定是不行的”言論再次觸怒公衆,微信、微博及論壇紛紛進行轉發,還引起了網民的“人肉”搜索,一時各種爆料帖甚嚣塵上,使得事件影響力不斷擴大。

衰退期——稀釋、弱化作用

2016年5月14日,江蘇省教育廳廳長沈健就“江蘇高考減招”問題接受記者采訪。他表示,将在招生中做到三個“不減少”。5月15日,微信公衆号“中國政府網”發表題為《教育部回應江蘇湖北2016年高考招生計劃問題》的文章,再次強調,安排協作計劃,以不降低各支援省份的高考錄取率、本科錄取率為基本前提,并表示,早在2008年就啟動的協作計劃,其目的是“縮小區域發展差距,促進教育公平”。5月16日,江蘇緊急召開“減招”發布會,會上江蘇6所211高校表态:2016年在蘇招生數不低于2015年。

媒體刊發的官方采訪、回應及相關專家對“減招”事件的分析解讀,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矛盾的激化,抑制了輿情的失控局面。“減招”發布會的召開,省内重點高校的表态,堅定不會減招的态度,直擊矛盾的沖突點,緩解并給廣大考生及考生家長吃了一顆定心丸,對平息輿情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至此,微信微博及相關論壇上關于“減招”的輿論終于歸于平靜。

群體事件中“網絡草根”輿論引導的策略

“網絡草根”輿論的确在反映民情、暢通表達機制上存在着優勢,但自身的“草根”性也伴随着與生俱來的不足,如:制造謠言煽動網絡暴力;誇大陰暗助長極端情緒,引發群體事件。因此,要想更好地引導“網絡草根”輿論,就必須從政府、媒體、民衆三方面入手。

(一)政府。群體事件發生時,政府如果出于各種原因,或者慣性思維刻意營造“和諧”環境,有意地掩蓋事件真相,就會給其他小道傳言或者網絡不實言論占據輿論主導留下通道,不利于事件的良性發展。各級政府部門應建立起群體性事件部門聯動處理機制,第一時間将事件的真相報告給社會,盡可能将事件隐患處置在萌芽狀态,從而确保社會的穩定、和諧與安甯。此外,面對突發事件,政府尤其是相關部門需要具備快捷準确的輿情搜集和研判能力,迅速回應公衆疑問。

(二)媒體。“網絡草根”輿論在群體性事件究竟充當什麼性質的角色很大程度取決于傳統主流媒體的反應,如果傳統媒體敏銳捕捉到事件發生的端倪,并且報道充分全面,那麼“網絡草根”輿論在群體性事件中就可能充當社會穩定的“安全閥”。而如果傳統媒體行動滞後,并且報道有失偏頗,那麼“網絡草根”輿論則可能就會成為社會穩定的“高壓鍋”。

作為網絡平台運營商,有必要嚴格審核和監控信息。同時,網絡媒體還需要積極培養和發揮網絡大V的作用。相較于政府部門和官方媒體對事件的解讀而言,公衆更願意相信第三方且較權威的人士對事件的解讀,所謂的旁觀者清。因此,大V們對事件的解讀,更容易使人信服,而多數“大V”能夠理性地看待問題,并發表客觀、中立的觀點,對緩解輿情也有積極作用。

(三)提高“網絡草根”階層的素質,塑造主流價值觀 。對于“網絡草根”階層來說,在呼籲政府加大信息透明度,保護自由表達權之外,還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質,做到不盲信、不偏信,從而打造一個理性和高素質的“網絡草根”群體。

網絡輿情是轉型期社會面臨的新問題,網絡群體性事件是新時期危機的新形态,“草根”輿論在網絡群體性事件中釋放着亦正亦邪的力量。了解掌控“網絡草根”輿論在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機制和傳播規律,從而因勢利導,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局面,合理推進網絡民主的社會化進程,以及促進公衆參政議政的曆史進程有特殊作用。

(來源:《今傳媒》)

識别二維碼,關注更多網信動态!

編 輯:楊 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