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子吟》是唐代詩人孟郊所創作的五言樂府詩。
年輕時讀《遊子吟》,時常被其真摯的情感所感動,但随着年齡的增長、生活閱曆的增加,再讀《遊子吟》卻另有一種情感,因而對人生有了莫名的困惑。
全詩共三句三十字,幾乎是采用白描的手法,通過回憶一個遊子臨行前母親縫衣的平常場景,凸顯并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深愛與尊敬。
此詩情感真摯自然,千百年來廣為傳誦。
依據頭條君的要求,豹眼還是先上原文,讓友友們欣賞一下作品内容。
《遊子吟》原文遊 子 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
《遊子吟》解讀
慈母手中那一條條的針線,是為遠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
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不堪。
子女猶如小草一樣微弱的孝心,有誰敢說,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晖普澤一樣的慈母恩情呢?
《遊子吟》原詩在其下有一注:“迎母溧上作。”這表明了作者是在居官溧陽縣尉時所作。
孟郊(751年-815年),字東野,漢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祖籍平昌(今山東德州臨邑縣),先世居汝州(今屬河南汝州),唐代著名詩人,少年時期隐居嵩山。
孟郊早年漂泊無依,貧困潦倒,兩次參加進士考試皆不第。直到四十六歲才考中進士,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職,結束了長年漂泊流離的生活。
稍微穩定下來後,孟郊便将母親接來溧陽居住。
《遊子吟》這首詩,就寫于此時。
由于此詩以真摯的感情歌頌了對于母親的愛,引起了讀者的共鳴,千百年來一直被傳頌。
詩人自負才華,并不把這樣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詠,公務則有所廢弛,縣令就隻給他一半俸薪。
詩人仕途失意,飽嘗了世态炎涼,此時愈覺親情之可貴。
回憶起慈母的一片深情,瑣瑣碎碎、點點滴滴的生活記憶萦繞在腦際。從擔心兒子遲遲難歸,所以針針線線,細細密密,将愛心與牽挂一針一線縫在遊子衣衫之上的情景入手,寫出了這首發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
豹眼并不懷疑詩人那真摯的情感,更不否認詩人高超的藝術手法,但一直在想,一個能夠如此體會細緻入微的孝子,而且才華橫溢,為啥就不能認真的工作呢?
因為隻有足夠的經濟基礎,才能更好地報答母親的愛。
詩人自有詩人的浪漫和情懷,就是李白、劉禹錫也存在這樣那樣矯情的情況。這裡不去說他們了,等有機會再說吧,僅就孟郊做人做事的方式,發一個簡單的感慨。
孟郊除了這首《遊子吟》,還有一篇詩作很有名,那就是《登科後》:
“昔日龌龊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對讀書人來說,無疑是莫大的喜悅。但等第後首先不是去想如何報效朝廷、報恩父母,想得卻是放蕩思無涯。
而且“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總讓人有一種不能說是小人得志,但起碼是得意忘形的感覺。
從此詩脫胎而來的成語“走馬看花”,也可以看出詩人做事不腳踏實地的意味。
或許有人會說,那隻不過是詩人誇張的藝術表達方法而已。那麼,《遊子吟》豈不也僅僅是詩人一種誇張的表達方式嗎?
豹眼評語
豹眼并不否認詩人發自内心的情感,更不否認其高超的藝術手法,隻是在想,如果詩人為了報答母愛,忍辱負重,腳踏實地,那麼還能寫出這樣的詩篇嗎?
經常聽到有人會說,“子欲養,而親不在”。這種情感或許是發自内心的,并不是矯情。
但此言真正的原意卻是“子欲養,而親不待”。
雖然是一字之差,雖然是相同的情感,但卻是截然不同。
親不在了,你想起報答他們了,那早幹嘛去了呢?或許你有一萬個理由,但這是你不能盡孝的借口嗎?
“子欲養,而親不待”,卻在告訴世人,要盡早報答父母,不要等到想報答的時候,或者有能力報答的時候,再去報答他們。因為那時候,恐怕他們已經不在了。
現在再讀《遊子吟》,時時感覺詩人整日裡吟詩、遊玩而荒廢政務,被減半薪俸無力孝敬母親,與“子欲養,而親不在”差不多一樣的意味。
因而,再讀此詩就有了不一樣的感覺。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都有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但隻要父母在,就應該盡上自己的責任,收斂自己的行為,不可以過于任性。
如果完成了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無論去做啥事都是值得肯定的。
注:圖片及部分資料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